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忠纲 《漳州师院学报》2002,16(2):31-39,54
萧涤非先生是著名的杜甫研究专家。他的《杜甫研究》是试图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一部力作,代表了当时杜甫研究的最高成就,对新杜学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一些主要论点如“人民诗人”、“主导思想”等问题,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充分表现了先生严谨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唯真求实的学者风范。  相似文献   

2.
作为“奉儒守官”的老杜,以“仁”为尺度,认知传说、时岁节日、风俗等民俗文化,或顺应之,或批判之,文章一一道来,以另一角度解读老杜的人生、作品。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一直以其忠君恋阙、悲天悯人的热怀衷肠去体察、感知和描叙周围生活的一切。外界的各种人事的变迁总会牵动着诗人敏感多思的心灵,尤以战乱频仍、洊经兵革的社会现实对其触动最深。无论身心如何疲惫,无论生活如何贫窭,他对荆棘丛生的时局战事都倾注了极大关注的热情,并将自己对于时事的见解和谋略一一诉诸诗篇,这便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往哲前贤运用文学作品来阐述军事谋略、摭拾用兵得失的传统。这些诗句在反思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与杜甫忧国忧民、民胞物与的情怀是紧密相连的,也是杜甫之为“诗圣”、杜诗之为“诗史”的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重要成员,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诗人。通过考证其与“前七子”复古派、阳明心学学派及其明中叶闽地文人之间的交游,不仅可以了解其交游对他的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明弘治、正德年间诗坛风尚及学术思潮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除在历史、语言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外,他的旧体诗也写得很有特色。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上,他与杜甫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借鉴不仅限于形式上的学习,更多的是得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杜甫的时空意识对陈寅恪的影响,铸就了陈寅恪诗歌深邃阔大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杜甫《雕赋》是其求仕的最后一试。其诉求建立在两个支点上,一是光荣的家世,一是非凡的才能。重点在明志。该赋由是摆脱“乞怜之态”。雕的意象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的象征,关键是敢于直言廷诤,致君尧舜。因此该赋属“为情造文”的“诗人之赋”。在语体上则注重多视角、多层次铺叙的赋法及其语词的双指向,并由两组不同指向的语词造成依附性与野性间的张力。雕意象的二重性深刻地体现了杜甫人格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漳州师院学报》2022,(2):78-84
杜甫创作于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的《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的主旨是历代注家争论的焦点。该诗主旨应为似颂实讽,杜甫通过对洛阳老子庙中景象的铺写委婉地讽刺了玄宗对道教的过分尊崇。但诗人对玄宗崇道的批判主要是从国计民生的角度考虑的。实际上,终其一生杜甫都与道家保持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道家思想对他的生活和创作均有较深的影响,杜甫“奉儒守官”的儒家思想和对道家的兴趣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8.
蔡邕交游考     
蔡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艺术家,他一生两仕两隐,无论在朝堂之上还是山林之中,他都交了不少朋友,是汉末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通过对他所交往的人物进行简要考察,我们可以窥探其交游对他的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影响,以便多方位、全方面地了解他。  相似文献   

9.
《漳州师院学报》2022,(2):71-77
杜甫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诗篇,而亲情诗在其整体诗歌创作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诗歌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诗经》早已有之,至杜甫则将诗歌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亲情诗中尤为突出,主要以日常语的运用与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来展现。随着宋代诗人对杜甫的推崇,使得这种写法对有宋一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加注重日常生活题材的书写。  相似文献   

10.
"词中杜甫"说不是王国维的"专利",周邦彦不是唯一的"词中杜甫"。被誉为"词中杜甫"的宋词人还有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王沂孙、张炎,清词人则有陈维崧、蒋春霖、郑文焯等。宋人只以柳永比拟杜甫。"词中杜甫"说主要是清人推尊词体观念的体现,多是论者对所推崇词人的最高评价,实质上是为自己词学理论服务。"词中杜甫"的价值和地位多是"层累"地造就的,对其"身份确认"多不是基于事实的客观陈述,而是基于目的性的主观价值评判,有"片面的深刻",但往往远离史实和原生态。不同时代的词论家有各自心目中的"词中杜甫"。此说只有一定角度和程度上的合理性,其中以辛弃疾、周邦彦比拟"词中杜甫"合理性程度最高。应从不同角度综合评价此说。  相似文献   

11.
当今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这一特定时代,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更具有明显的主动性特征,其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有些已触及日本教育制度的本质之处。了解日本教育的昨天,把握改革中的今天,借鉴其经验,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杜文系年     
鲁迅认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且介事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故治社请者,不可轻弃征文。笔者因参与《新编全唐五代文》整理工作之便,将杜甫三十篇赋笔来著校读一过,集前贤之成果,系年如下。但求眉目清楚,有助了解杜甫之全人及所处的社会状态,间有心得,亦录各批评。所据年谱,为四川文史研究馆编写之《杜甫年谱》。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杂述》之作,当在开元二十四至二十八年(736—740)之间。盖本文有云:“则鲁之张叔卿、孔巢父,二才士者,聪明深察”①,又云:“太山冥冥以高,泗水清”。…  相似文献   

13.
杜甫早年执著于通过参与政治而跻身精英阶层以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在至德二年(757)春到乾元二年(759)秋的两年多时间里,整个社会态势的恶化和个人机遇的一再丧失,使杜甫放弃了自我实现的目标,转而回归于在乱世中远祸全身的人生本位,以与世推移的态度应对现实.他在成都用托迹官府、寄食友人的方式获得了暂时的安定,但生计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持久安定的渴望和对生活前景的迷惘糅合为沉重的抑郁感,笼罩着杜甫弃官后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对他的认识是一个带有鲜明主观性的历史接受过程。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杜甫的两项影响深远的誉称即“诗圣”、“诗史”说具体的来源、内涵的历时性演变以及彼此的关联。这两项誉称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唐宋时期,“诗圣”称颂的是杜甫的诗歌艺术,“诗史”肯定的是他的人格情操,而明清时期以现代之理解恰恰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5.
《学记》一文重点不在“学”,而在如何“教”。提出教育者应该在创造教育环境、实施教育干预、把握教育原则、了解教育心理、运用语言艺术五个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同时为师者应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即社会要尊师重道,教师也要在答问解惑、敦促孝道、察人选才上为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咏及白发的词,达70余首,占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多。足见在辛弃疾的心目中,白发是他外在形象的突出特征,也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分析辛弃疾的咏白发词,有助于我们从“外” 到“内”地观照这位英雄词人。同时,通过与前代诗人咏白发诗词之比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辛词的个人风格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界以现今四川广元市东北川陕交界地带的七盘关为杜甫、岑参诗中的五盘岭,而此说与蜀道路线演变历程不合,且此处地貌特征与诗中描写明显不符。唐宋时,蜀道汉中以西路线为自三泉县循嘉陵江至利州,不经过后世的七盘关。唐五盘岭应位于今广元市北大滩镇嘉陵江东岸九井驿穆家坡一带。由于蜀道路线变化,自清前期始,人们误指明清时蜀道川陕交界处之山岭为五盘岭,遂使五盘岭从广元市北嘉陵江滨“东迁”于广元市东北群山之中。  相似文献   

18.
郑龙山 《漳州师院学报》1996,10(3):82-83,22
学校工作干头万绪。校长如何做好管理工作,尤其是怎样把握教师的心理特征,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是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如何让教师的“领导要我做”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自己要做”的主动行为,是件不容易的事。要做好这件事,从现代行政管理实际的经验,可概括为两点:一是“抓组织”,二是“关心人”。一、抓组织。首先是用人。用人则是要了解、掌握教师的个性、政治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知识水平、工作责任心及为人的气质风度.按其各种学识能力的综合素质,委予适当…  相似文献   

19.
骚体赋是对屈宋作品尤其是屈原作品的模拟,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句式、语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与同时代的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都有交叉,而又自成特色。因此,要弄清骚体赋的定义,就需要先把“辞”、“骚”、“赋”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清楚的梳理,从而使骚体赋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范围,然后从句式、文体、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将其与同时代的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试图对它的概念做出合理界定。  相似文献   

20.
网络恶搞现象是目前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从作品的多义性这个全新的角度对网络恶搞现象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客观地把握恶搞现象的本质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