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雯是云间词派著名词人,对清词中兴有开启之功。他的《蓼斋词》主要有三大主题。一是艳情。李雯暗恋柳如是,《蓼斋词》中多春闺风雨之艳词,抒发了他对柳如是的刻骨相思,感伤而凄美。陈寅恪《柳如是别传》钩索柳如是在云间的情感经历,主要考证了她与李待问、宋徵舆、陈子龙的恋情,而忽略了她与李雯的情感,这是一个不小的缺憾。二是悲秋。《蓼斋词》自伤身世,流露出文人悲秋的凄寒心态。三是易代之悲与仕清失节的愧悔。《蓼斋词》在艺术上能糅合明代传奇叙事之精神,抒情中蕴含戏曲之结构。李雯主要取径于南唐北宋词,又得李清照词之神韵。  相似文献   

2.
由西晋二陆开启的区域人文传统绵延相传,松江文人结社之风蔚然盛行,文化家族薪火相承,使云间成为明末清初“文藻之渊薮。”而正是这一区域文化,孕育出了词学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云间词派。  相似文献   

3.
清初词人焦袁熹的论词组词《采桑子·编纂〈乐府妙声〉竟作》五十六首是词史上第一组论词组词。结合焦袁熹的其他词论资料,可以看到焦袁熹论词并非前人所说不脱浙西派窠臼,而足称浙西派之诤友,他在浙西词派风靡词坛之后重新提出尊柳、尊周,认为词是以“嘲弄风月”来“空中传恨”,提出词中所传之情是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并对这种词境早于况周颐近二百年进行了描述,凡此皆在词论史上颇具开创性与独创性。  相似文献   

4.
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以传统的以诗论词的形式,评骘词人之创作,实可视为一部论述自唐代敦煌词到晚清词之源流正变的简明词史。从中也可窥见夏氏作为词史研究者与词人的词学观。夏氏以敦煌曲子词为词的起源,强调词的民间起源;同时将词与国风的传统连接起来,明确地体现出诗词一脉的词学观。在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也更强调前者,认为对词作之高下的评判,当以反映社会生活之深度和广度为标准,并以此来贯穿整个词史。这一观念,就词学史而言,体现出一种革命性。实际上是沿着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思路,但持论更加谨慎有据,且主要着眼于内容和境界,不同于常州派主要着眼于兴寄的表现方法上。  相似文献   

5.
王鹏运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词坛推为盟主,在词学史上地位崇高。当前有关王氏的研究,大多偏重其整理、校勘及刊印词籍方面,词作部分则明显受到忽略。其实王氏著述繁富,除了学界所熟知之《半塘定稿》及《半塘剩稿》外,尚有《四印斋词卷》(袖墨集、梁苑集、中年听雨词)、《梁苑集》、《半塘乙稿》(袖墨集、虫秋集)、《半塘丙稿》(味梨集)、《半塘丁稿》(鹜翁集)、《半塘戊稿》(蜩知集)、《半塘己稿》(校梦龛集)、《半塘辛稿》(南潜集)等别集;与友朋酬答之作,则有《薇省同声集》、《庚子秋词》、《春蛰吟》诸集,以及与龙继栋唱和之《王龙唱和词》;另有《和珠玉词》、《子苾词钞》,乃是与况周颐、郑文焯、张祥龄联句之作。根据笔者多年搜寻,除《南潜集》不知所踪外,其馀诸稿具在,且《袖墨集》共有四种,《梁苑集》、《校梦龛集》各有二种,版本情况甚为复杂。本文综论各集概况,统计各书收词之数量,分析四种《袖墨集》、二种《梁苑集》及《王龙唱和词》等集收词之异同,并就王氏词集之相关问题详加考辨。  相似文献   

6.
《秋风红豆楼词》是晚清诗词名家张鸣珂的早年词集,从此词集的题材、体式和一些具体篇章,可见张氏早年词作的特征,见出他对南宋姜夔、张炎和清初浙西词派的研习,若与张氏后来结集刊刻的《寒松阁词》相比较,又可见张氏前后词作题材、风格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谢章铤是清代中期著名的词人、词学家,其《赌棋山庄词话》部头之大、论述之精彩,乃是词话史上少有的名作,得到了词学界的一致好评。谢章铤的词及词学在清代词史及词学史上可分得重要一席。近年来,词学界关于他的专论文章逐渐增多,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成绩斐然。但是,学界对其研究仍存诸多方面问题,尚需进一步认识和讨论。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历代学者对谢章铤的研究状况,并分析了研究的成就及不足。  相似文献   

8.
常州派的两部代表性词选《词辨》与《宋四家词选》标志着常州派词统的建立,但它们并未与浙西派彻底割裂,而是体现了两派的融合:选源以《词综》为主,选目仍侧重南宋,寄托论词的重点在于南宋。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是中国词学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当时彊村派对传统词学作了总结,但也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南社及新文化派开始崛起,然而观念却存在着较大分歧,因此有了南社内部的南北宋之争和二胡(胡适与胡先骕)之间的传统与现代之争,最后以胡云翼《词学概论》、《宋词研究》、《中国词史略》为界,标志词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
梅溪词在清代影响深远,这与浙西词派的推崇及倡导密切相关。清初的时代风尚,使得梅溪词的风格为浙西词人所称赏并接受。由于他们多角度的对其词进行传播。到清中叶,形成了“家白石而户梅溪”的热潮。在清人的词话、词选、论词绝句中,对梅溪词的评价颇高。吏达祖词逐渐成为时人习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反对词中隶事(用典),对代字深恶痛疾;对于化句式的用典,却表现得颇为宽容。在词创作实践上,王氏对事典和代字的使用虽有所节制,但并未达到《词话》所倡“不使隶事之句”与“忌用代字”之高标;大量化用前人诗词之成句,则是《人间词》创作上一大特色。王氏主要基于其以康德、叔本华哲学为根柢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反对用典,其晚年的词作,与这种词学用典观已经完全异趣。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了众多词人,推尊五代、北宋词人,而对南宋词人多所贬抑。《人间词话》的词人论背后隐含着王氏的词学观:他批评姜夔是指向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批评吴文英是指向晚清四大家的词学理论。在王氏对清代主流词论的批评中体现着他鲜明的词学自觉意识、创新精神和明确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在《词论》中对其之前的词坛名家逐一指摘,其中“苦无铺叙”即是对晏几道《小山词》的批评。“铺叙”是一种创作手法,虽然与慢词长调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小令同样可以适用。纵观小山词,其中亦有“铺叙”之作,李清照的批评不免过分主观化。李清照对晏小山的批评最终指向的是“铺叙”手法的缺失所导致的审美缺陷问题,这牵涉到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以及李清照词须沉稳蕴藉的审美观。联系到李清照的自身创作,“铺叙”与“易安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北宋令词逐渐叙事化的倾向以及李清照“以赋为词”的词学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杨慎的《词品》开词话之风气,在词学史上很有影响,也历来颇受重视。其实杨慎在撰著《词品》之前先对《草堂诗馀》进行了评点。评点与词话二者之间的材料相似处可以互相印证,论点引申处可以相互补充,只有将它们综合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杨慎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漳州师院学报》2022,(4):51-58
郭则沄的词学观主要体现在其词话著作《清词玉屑》中,与清朝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联的词作,郭则沄此书都乐于择取。在历史事实的叙述或评论中,郭则沄的史识确有独到之处,其史识有大、深、透的特征。与同乡前辈谢章铤主张作词学苏轼、辛弃疾不同,郭则沄欣赏的是姜夔、张炎、王沂孙等词人的词作,认为即使反映重大时事的词作,也要做到融化无迹,更要做到托感遥深。其词多咏物、社课、游览、赠答、次韵之作,都着上一层清遗民的底色,寄托他的忠君恋阙的旧梦以及对现实的悲感。郭则沄擅长用思力作词,情思被隐藏在清词丽句中,较少有词能让我们获得直接的感动。郭则沄词几乎不直接写现实中的重大时事,词量显得有些不足。其词作取向偏离了《清词玉屑》中的史识追求,主要是词坛风气影响所致。郭则沄词风高度一致,即雅丽清婉,少有例外者。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词学史上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词学流派——“南派词学”与“北派词学”。这种分类有两个依据:一,两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事词学活动与词学研究的主要地域,二,他们的词学代表作的产生地域。本文关于二十世纪二十位已故词学名家的流派归属的认定,除了这两个依据之外,同时还依据他们的师承关系或其所接受的影响。文章从二十个方面揭示了这两个流派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又从十五个方面比较了他们之间的异同,最后简要阐述了词学流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而辉煌的豪放词派.  相似文献   

18.
《小嫏嬛词话》是清代中期出现的一部词学理论专著,淹没无闻二百馀年,它的发现为词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料。从文献考证和理论梳理对这部词话进行考察,可知:新发现《小嫏嬛词话》的版本情况;作者王初桐及其词学主张;《小嫏嬛词话》的浙西词派词学观;词话的理论特色和闳通的词史观。  相似文献   

19.
重文词的运用,在屈赋其它二十四篇里并不明显;但在《悲回风》一文中却特别突出,疑非屈原所作。宋玉《九辩》及《高唐赋》中有类似《悲回风》之情形,而在刘向《九叹》之前的拟楚辞类作品里没有此种形态。《悲回风》存在明显的错简,"惟佳人之永都兮"之后的文字历来颇遭学者质疑。综合各种迹象,《悲回风》应系宋玉作品与屈原残缺的《悲回风》所拼接而成。  相似文献   

20.
郭麐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词人,他以诗词古文知名于世,论词以浙派为宗。纵观早中晚期词作,其词风经历了从追步花间到宗尚南宋终归于浙西词派的渐变过程。晚年检讨得失,词风越出浙派范围,抒写性情,自成一格。其写心、适性的词学观点纠正了浙派末流的重形式轻性情的流弊,浙词为之一变。纵观郭麐的词学理论与浙派的离合,既是对浙西词风的革新,亦标志着浙派走向颓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