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科学与大众传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事业,是人类成功的捷径。科学探索是一条漫长的路,没有媒体的参与,这条路将更加漫长;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有可能通过媒体的传播成为大众文化,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媒体传播科学智慧与理性精神,启迪人们深刻地思索,超越狭隘与偏见,使通向未来之路变得平坦。本文涉及4个相互关联的话题:诠释科学对人类的影响,在人文背景中回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媒体传播科学的特殊使命,以及探究媒体传播科学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1.《大众科学》[美]2012.12 2012年度最佳发明 每年《大众科学》杂志在年终时分公布“十火最佳发明奖”已成一种惯例。2012年是它的第6个年头。该奖项以严格的审批过程著称一一需考量哪些是年度“天才级”的发明?哪些有能力解决严峻情势问题?又有哪些即将成为现实世界的产品?这让许多人都对这一榜单翘首以盼。  相似文献   

3.
江建勋 《海峡科学》2012,(3):143-145
大学中之科学教育非常重要,但科学传播亦是教育社会大众科学知识与常识之关键工具,如科学传播者本身缺乏基础科学之素养,即无法真实地将正确科学知识传达给一般读者,科学家之间有时对相同科学事件有不同观点,会呈现一时之困扰现象,因此造成社会大众更无法分辨真科学与伪科学,然而以科学方法为共同基础,终究科学事件会达成共识,最担心一知半解的人士随意传播科学事件,形成社会不必要之对立与恐慌,因此学校之科学教育与社会之科学传播应紧密结合,来解决两者间的差距,本论文以台湾最近发生之禽流感事件做为案例,探讨对此科学事件之因应之道,建议社会大众对科学事件应抱持相信科学家的态度,且科学教育必须与科学传播更进一步有效结合,弥补其间之离合现象.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不足的社会原因,表明中国科普事业存在专业化科普力度不够、科学性和可读性难以兼顾、缺少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全社会对大众媒体科学普及事业支持力度不够、大众媒体话语体系和科学话语体系转换困难、部分大众媒体从业人员科学基础和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等。为提升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建议多渠道加大对媒体科普的支持力度、加强媒体科普人才培养和培训、全流程提升媒体科学普及质量。  相似文献   

5.
科技传播"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传播在现代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并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传媒界和科学界是科学传播的主要阵地,但由于传媒界和科学界存在着“鸿沟”问题以及两界中的一些“行为失范”,造成了科学传播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以促进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加强传媒界和科学界的对话;提高传媒人员的科学素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从传统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再到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是广义的科普(科学传播)经历的3个阶段。科普宣传工作渠道主要为电视、广播、平面、网络、移动终端等,电视、广播、平面等传统媒体都是固定的单向传播,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智能手机的迅速升级、微信广泛使用以来,科普传播由固定的单向传播、被动接收,如传统的科普传播,走向双向互动、主动关注、选择接收的模式。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科普  相似文献   

7.
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鼓励科学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创新是人类在探索、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所作出的发现和发明,是人类创造性的具体化和物质化。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创新,所追求的新发现和发明、创立的新学说以及所积累的科学知识,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科学创新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成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新技术和新发明的先导。因此,研究科学创新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鼓励和保护科学创新的办法具有重要意义。一、科学创新的层次和形式科学创新是通过科学实践,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从而迅速扩大人类已知世界的疆域。科学创新…  相似文献   

8.
传播是公共关系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方式,也是组织和公众达成理解的重要渠道。传播对公共关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代社会组织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大众媒介来实现。然而随着社会分层的加剧和传播媒介对资源占有的不同,传播本身也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分化趋势即传播分化。传播分化的产生无论是对大众媒介还是对于公共关系的传播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本文就是从公共关系的传播角度出发来探讨传播分化出现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社会结构分层出现多元化趋势,与职业、教育、收入、社会声望等直接相关的身份属性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新媒体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及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个性化,网络“圈层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逐渐进入到学界研究领域及大众视野。尤其以朋友圈、微信群、订阅号等为载体的社交分布式“圈层化”逐渐终结了大众传播模式,进入到小众甚至非众传播领域,这对传统媒介内容生产、传播形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从社会结构分层角度入手,探析网络“圈层化”的产生背景及演进过程,并结合当下媒介传播实例,剖析“圈层化”对大众传播、社会关系等产生的影响,以期对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多元视角。  相似文献   

10.
邓榕  刘琼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6):124-125
把关理论是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编辑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在媒介的传播过程中,编辑的把关作用至关重要,编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强化或深化把关理论,能更好地传播信息,服务大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