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生态足迹模型,可以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临澧县2008年土地利用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其结果表明:2008年临澧县人均生态足迹为1.954 94 hm2,人均生态赤字达到1.328 30 hm2.临澧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超过了现有自然资源的供给程度,其发展模式处在一种不可持续状态.最后,针对临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物物理指标,其核心是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和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从而定量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本文计算了大庆市2001年的生态足迹,得出大庆市2001年人均生态足迹3.982 hm2,大庆市实际所能提供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为1.651 hm2,因此大庆市2001年人均生态赤字为2.331 hm2.表明大庆市人口的消费需求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反映其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大庆市在区域尺度上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并针对减少生态赤字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足迹测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态足迹是进行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重要研究方法.生态足迹测算,可定量反映长株潭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定量的基础资料.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1.473 8 hm2和0.816 2 hm2,并通过分析2000~2007年间长株潭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过程,提出要提高城市群目前的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应用能值理论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商洛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2007年商洛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50 2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3.072 5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1.522 3hm2/人,说明商洛市处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状态.通过对人均生态足迹构成分析,得知牧草地、耕地和建筑用地比重最大,分别占到了54.7%、19%和16.5%,而林地和水域所占生物生态性土地面积最小.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原理框架、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对甘肃省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全省人均生态赤字0.2883hm^2,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已经超过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人地关系紧张,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亟待调整.并对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以漳州市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该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漳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4.0207hm^2/人,而当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约为0.5540hm^2/人,生态足迹是当地生态承载力的7倍左右,人均生态赤字高达3.4667hm^2/人。人地关系已相当紧张,生产消费活动对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压力。要实现漳州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必须高效利用现有的资源量,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7.
齐齐哈尔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国际国内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利用此方法计算了齐齐哈尔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该地区的生态足迹需求对本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及方法,利用武汉市2001—2010年的生物资源及能源消费统计数据,计算武汉市生物资源、能源人均生态足迹,并结合相关指标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原因,对未来武汉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十年来,武汉市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0.75 hm2左右,但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01年的1.58 hm2和0.90 hm2上涨至2010年的2.43 hm2和1.65 hm2.能源消耗量的日益增加是导致武汉市人均生态足迹上涨的主要原因.近几年,虽然人均GDP增长和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但万元GDP生态足迹的下降反映该市能源利用率有所提高,能源消耗增幅低于GDP增幅.  相似文献   

9.
安阳市地热开发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程度高,但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缺少评价.现有的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并未对地表地下水划分,对地下水资源为主导地区适用性较差.本文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概念模型,建立地下水资源账户,通过对安阳市地热开发区现状年(2011-2014年)和规划年(2020年)分析,研究浅层地下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发现该区浅层地下水资源生态足迹中生产用水足迹占主体,其次为生活用水足迹,生态需水足迹占比不足7%.至规划年,浅层地热用水足迹将成为生产用水足迹的主要贡献者.得出结论:该区浅层地下水资源已经超载,处于地下水资源赤字,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团队和散客旅游者的生态足迹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省国内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对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2006年海南省的国内旅游者中,豪华团游客的人均生态足迹是4.26×10-2 hm2.普通团游客的人均生态足迹是2.48×10-2 hm2,散客的人均生态足迹是5.41×10-2hm2:团队客人中,豪华团的人均生态消耗最大.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以兰州市市区和近郊7个生态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其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和近郊7个样区植物有236种,隶属于62科;动物181种,隶属于69科;真菌资源较为丰富,隶属12科.兰州市市区和近郊7个生态旅游区植被较丰富,覆盖度较高,物种多样,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对存在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关系处理不协调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济南市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红 《松辽学刊》2007,28(2):53-55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它强调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生态城市建设也离不开生态旅游的发展.本文着重对济南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频繁的台风、干旱、洪水以及冰川加速融化,物种不断灭绝,都是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生态灾难.人类与环境之间如何和谐共生,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结合中国国情,解读环境问题,并尝试从设计艺术学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探讨环境与人类造物活动之间的矛盾问题,从而提出了若干设计低碳化的参考内容.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生态矿业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的矿业经营发展模式是资源单向流动的,不具有可持续性,生态矿业的经营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为基本特征,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生态矿业发展模式的策略为:(一)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二)建立清洁生产的矿产资源加工网络;(三)实施绿色管理;(四)加速矿业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丽斑麻蜥(Eyemias argus)为黑龙江省3种蜥蜴的优势种,通过157只(98 、59)丽斑麻蜥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分析,将为基础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6.
诚信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经济条件下,诚信文化的内涵虽然不尽相同,但本身有它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文化又成为金融生态环境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对现代金融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前,湿地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进行湿地生态功能评价对湿地生态安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千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千河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导致的水文调节方面得分较低和受人类活动影响导致水质和污染物净化得分较低外,千河湿地生态功能整体状况处于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生态城市的潮流中,生态文化建设日显重要。当前,人们对城市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建设体系和思维实践体系,更难以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为此提出加强宣传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等举措。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使得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保护成为人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城市交通拥堵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交通概念的提出为解决交通拥堵指明了新方向。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交通拥堵的成因和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发展生态交通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顾中西方生态建筑美学的渊源与特征,以生态建筑美学的视角,对建筑环境的自然属性进行初步探讨,分别对环境的社会性、资源性和地质因素的关系,环境与土壤和健康的关系,环境与温度、湿度和水源的关系,环境与大气环流和风速的关系,以及环境与负离子、益生菌、PM2.5、有害气体、磁场和射线等自然现象进行梳理,这对于生态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