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动宾结构中常有动词虚化现象,但是从句法学角度检测却没有发现“V+a look ( at)”中动词的语法性虚化,而是与同源动词结构“look ( at)”在词汇序列方面填入词槽时的方式不同,属于“look ( at)”短语的词汇化过程,与同源结构“look (at)”构成霍恩等级关系,并成为强势的表达式,内蕴了“look (at)”。在认知语用方面,引发“V+a loot ( at)”结构中V虚化的最大动因是“体验---认知---语言”。  相似文献   

2.
由于复合动词词义的具体性及表现的多样性,在日语动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V V”型复合动词的构成从词素关系上通常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在这一分类基础上从意义关系方面一般又可以归为“修饰项 中心项”或“中心项 修饰项”两大类。  相似文献   

3.
日语动词中约有40%为复合动词,复合动词因其前后项动词构成各异而各具形态,历来是日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本文以复合动词“~はじめゐ”的文法特征为例,通过分析其在“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中调查到的相关数据,对“~はじめゐ”型复合动词的书写特点、前项动词的使用规律以及在复合动词类别划分中的类别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无论英语或汉语总的说来在一个句子中,动词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英语和汉语各有其本身 的特点,例如,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只能有一个动词,而汉语有时则可使用两个或者更多的动词, 因此在英译汉时通常有必要将英语中除谓语动词之外的一些词译成汉语的动词。这不仅符合汉语 的表达习惯也忠实于原文。本文主要阐述了抽象名词(特别是动作名词action-nouns)的翻译方法,其中包括根据不 同上下文将“动作名词+of名词”的结构译成汉语的“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 此外,也涉及到将英语中动名词以及“to be+形容词”,“to be+介词”,“to be+付 词”等结构译或相应的汉语动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存在两种不同的“NL+V+着+NM”结构,它们有着不同的变换方式。一种可以变换成“NM+V+在+NL”,另一种则不可。词尾“着”虚化的分期以及虚化过程中对动词要求的限制造成了共时平面两种不同的“NL+V+着+NM”结构。  相似文献   

7.
“V+向+O”和“V+往+O”格式中对动词V、宾语O以及格式所在主谓结构的主语的不同选择,都可以最终归因于介词“向”“往”的语义性质及路径图式。“向”和“往”的路径图式是:“向”对起点有所依赖,并突出其“路径”,有可能要表示终点;“往”的起点是不突出的,凸显的是“终点”,但蕴含着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现代汉语的四种“一V”动词结构进行了讨论,并主要分析了第一种类型的使用频率、范围,“一”和动词的结合程度,“一V”短语为何是粘着短语,“一V”短语作句子成分,“一V”短语作谓语构成的句子在复句中作分句的关系,以及在这一短语中“一”和动词的语义、功能等。  相似文献   

9.
介词“就”在萌生过程中曾处于双动同结构的V1和V2位置。在汉代已出现较多的“就+N(处所)+V”和“V”+就+N(处所)”格式,这两种句法格式提供了“就”虚化的可能性。“就”在虚化过程中的发展线索是──“处所介词──对象介词──范围介词”。动词“就”的虚化始于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介词性质已明确。  相似文献   

10.
动量词“下”和“次”与动词的组合关系及语法功能不尽相同,其语义特征也各不相同:“下1”的语义特征是[+计数],“下2”的语义特征是[+计时]和[+广义动量];“次”的语义特征是[+计数]。  相似文献   

11.
在认知的作用下,"V+于+NP"结构式经过人们重新分析,便有了"V"与"于"之间跨层次的组合。受韵律节奏影响,"V+于"容易走上复合化的道路。复合化后的"X于"具有词化等级的不同,"于"的虚化也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差异。从历时角度看,"于"经历着"介词→依附于其前的动词→词内成分→类词缀→词缀"这一动态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否定词与程度词连用可形成两种语序:“否定词+程度词+V”(I式)与“程度词+否定词+V”(II式)。与普通话相比,湘方言中的I式和II式在句法形式、语义特征以及使用频率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并形成了不同的不对称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一定规模的语料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这么’+动词”格式和“‘这么一’+动词”格式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这么’+动词”中出现的动词种类多,有心理动词、行为动词、能愿动词,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这么’+动词”可以单独出现,此格式除了表示已然动作、未然动作,还可以表示正在持续的动作。“‘这么一’+动词”中出现的动词少,仅为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害怕、想”,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这么一’+动词”不能独立单说,不能表示持续动作,由于“一”的存在,此动作都是已然的。  相似文献   

14.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方法,对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把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分为二价和三价两类。“到”字在其中始终保留二价,所以认为它是一个有所虚化的动词。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X的 V”是“N的 V”的扩展 ,“X”指有关的词和短语 ,“V”指动词和动词性短语。下面试从“X的 V”的构成成分、“X的 V”的句法功能两方面做点分析与说明。(一 )“X的 V”的构成成分1 .充当 X的成分能充当 X的成分 ,有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动词等。名词一般能充当 X。尤其是在记叙性文章、小说中 ,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 ,表示称谓的名词 ,表示职务、行业的名词或其他名词 ,都可充当 X。如 :(1 )如果态度不好 ,就不能取得 ·农 ·民的信任。 (《毛泽东选集》)(2 ) ·孩 ·子的长大是以“背叛”父母为标志的。 (《生为女人》)(3…  相似文献   

16.
动词与名词之间可以加入“的”,构成“V的N结构。“V的N”一般情况下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偏正关系,但由于V与N复杂的语义关系,“V的N”结构也呈观出复杂性。动宾结构“VN”中一般可插入,“的”,插入“的”后,“V的N”有体词性和非体词性的功能区分。“V的N”功能适配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构词法的角度探讨了动词加后缀ation构成名词的规律,用全新的分类法,提出了四种分法:(1)V+ation;(2)去“e加ation;(3)变y为i加c,再加ation;(4)去i加ation。文章还运用对比法,对动词后加—ition和变词尾的—me、-be(或b)为p再加tion的两种情形加以区别,同时收集了大量例词作为佐证,便于牢固掌握该构词法和扩大词汇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动词结构形式“一V一V”与现代汉语语汇构成中“一……一……,’结构式的差别.指出“一V一V”式有自身特点,进入结构式的必须是自主性动词,主要充当谓语、状语、定语,有时也做补语,这一结构式无论充当何种成分,语义都指向主语,具有描写主语,突出并强化动作的量、频率的反复、可持续的修辞特点,一般在口语中使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力求说明汉语动名兼类词和动词名用的区别,并根据双音节复合动词与数量词组(几)“个”的组合能力来划分两者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有一类特殊的被字句“被 V 成 NP”,有其特殊的句法表现行为和内在的结构复杂性。以Chomsky的最简方案为研究视野揭示,这类被字句中出现“成”的动因是:“成”是一个轻动词,它的嵌入是为了给后面的宾语指派格,但由于在语义上被冲淡,没有能力指派论旨角色,宾语是从由主动词和“成”组成的复合谓语中得到论旨角色的指派,语义上表示“成为”的意思,对“NP 被 (NP) V 成/为/作 NP”这类被字句具有普遍的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