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人是市场经济的中心,法律必须反映和服务人的需要和利益。我国正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时期,法律对人的权利保护、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以及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是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李瑾  李蕊 《科技信息》2007,(31):312-312
法院调解应该体现公平与正义。法院调解中的正义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个方面,只有按照法院调解的公平正义标准重构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才能使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地方政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要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切实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建立统筹地区城乡发展的机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和人和谐相处、人和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建设一个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这些现代理念、各个社会阶层利益协调的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社会成员良好的规则意识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伴随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法治思想深入人心,法治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日益渗透到行政领域,而行政程序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和关键,其要义在于对行政权予以合理配置,对行政权的运作进行有效规范,对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并促进行政权与公民权良性互动,实现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目标。本文从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角度,探讨了对行政执法的程序制约,以求行政执法的正义效果。  相似文献   

6.
自然法观念在西方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它所蕴涵的公平、自由与正义观念造就了西方的法治思想和法治传统.虽然,许多学者一直有争论,但是,中国肯定存在自然法思想,并且,从中国自然法的特征、内涵等方面同西方自然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西方自然法强调理性、法则与正义,而中国自然法重视天道与天理.  相似文献   

7.
法治理想的实现具有进化性,法理念对于法律进化和普遍守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法理念是法治进化的基础,法治要求正义信仰的法理念,法治社会的权威是正义的司法,法官的正义判决使“纸上的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因而法律工作者的正义信仰是实现法治的最终保障。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文章认为,只有认清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并努力加强政治与经济、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正义、教育与创造活力、人民内部矛盾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规则、程序和权威构成了人们思考法治的基本形式.法律的抽象性、形式性意义等构造了意义稳定的法律世界,使行为具有了可预测性.如果人们认真对待规则和程序,就有了接近法治的思路.根据法律的思考引发了对法治功能的很多想象,展现了法律的无限魅力.然而,一般性的法律毕竟要遭遇案件,在法律形式上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和一般正义的诉求,很可能与个别正义、案件的情境因素等会出现一些不吻合之处,再加上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的法律之间也可能发生冲突,因而需要进行方法论上的协调.但这绝不是否定形式法治的理由,两个效果以及实质与形式法治的统一论,属于法哲学认识论层面的问题,不可能把它当成方法来解决法治的难题,那样只能带来司法的混乱以及法治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对自由、民主、正义、公平等理性价值的追求,蕴涵多元、宽容、均衡、善治、秩序等基本理念。法治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在实践层面、目的层面、制度层面存在内在的契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法治精神,走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更加和谐"是党的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和谐社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当丰富,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相处和谐,其特征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法治是一个多义的概念,作为工具性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社会公平观是社会公平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平观本体论、公平观发展论和公平观方法论.以马克思社会公平观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平观问题上的人民主体性立场,引导全社会全方位、全视角地看待社会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吴卫东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69-1572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司法权运行的基础性问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实现,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制度保障。两大保障体系的建设应当齐头并进,不可错置和偏移。政治保障要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入手,制度保障要从司法管理体制、司法人员管理制度、落实司法责任、推进阳光司法、加强监督机制等方面发力,共同筑成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控辩平等对抗、法官居中裁判这是现代刑事诉讼结构的基本要求 ,检察院享有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权 ,带来了诉讼理论和司法实践的混乱 ,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 ,有助于重构检法关系 ,推进审判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罗斯科.庞德是20世纪英美法系最为著名的社会学法学家。利益理论和社会控制论是其社会学法学思想中两大核心内容。庞德认为,人的本性贪婪,而社会资源有限,人们的权利主张和利益需求必然会彼此重叠和相互冲突。为了减少或者避免这种摩擦,社会需要一种有效的手段来确立一种文明的秩序。法律就是这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法律的目的就是确立、承认、协调和保障各种利益,控制人的本性,以最低限度的阻碍和浪费来满足各种利益需求,从而实现最大可能的正义。  相似文献   

16.
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途径,也是维系社会协调与和谐发展的保障。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则必须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是维护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底线。和谐社会的司法公正既包括实体公正也包括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需要司法公正。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核心要件,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形式要件,监督机制为司法公正提供了保障要件。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被认为是和谐社会理论在教育上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公平公正、机会均等,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人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公平之本。最近几年,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都用相当的财力来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取得可喜成效。但是,在目前,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校际、班际差距进一步拉大;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之间,差距明显。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状,探讨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再审程序是既判力理论的例外。而既判力原则.实质上是确定判决在实体上对于当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体现着国家司法权威性、统一性。再审制度的存在,必然使得案件的再次审判成为可能。因此,如何处理好再审制度和既判力理论的矛盾,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无论是理论或者实务都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