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具有高清晰、大比例尺、小面积、高现势性的优点,是卫星遥感与普通航空摄影不可缺少的补充,尤其是在预防与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介绍了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系统的组成、数据获取和处理过程,对地质灾害监测、应急救援和灾情评估工作中无人机航拍遥感可提供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甘肃岷县地震救援实践表明,在灾害应急和复杂地形条件下,使用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进行实地数据采集和信息提取,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2.
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以它独有的特点对卫星遥感与普通航空摄像得到了完美的补充。它不仅清晰度比较高、操作方便,而且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文章介绍了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测量的组成、测量的特点和优势、应用前景以及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低空遥感的无人机拍摄草原影像,获取草原鼠害的信息,为鼠害监测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以若尔盖县辖曼乡一个受鼠害破坏程度较高的小牧场为实验区,利用DJI Phantom 4Pro无人机获取该实验区的航拍照片,处理得到春季和夏季的鼢鼠鼠害区两幅低空遥感正射影像,再使用灰度阈值分割、优选色彩纹理、基于规则的面向对象、BP神经...  相似文献   

4.
针对具有视角差异的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图像配准存在的误匹配、低效率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和互信息融合的配准优化算法.该算法通过对图像的变换参数的仿射采样来模拟建筑物在多视角遥感图像中的变形.在此基础上,将图像配准问题转换为仿射变换的优化问题,以粒子群为工具,研究了配准参数的搜索空间和适应度函数的合理设定.对4对无人机低空航拍遥感图像对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实现具有较大视角变化的同时相遥感图像的配准,且比穷举互信息搜索法速度更快,比单纯型法的精度更高,有效地提高了算法对视角变化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5.
低空航拍无人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人机是一种由动力驱动、机上无人驾驶、能携带多种任务设备、执行多种任务、并可重复使用的无人驾驶飞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由于其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灵活机动等特点,在很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主要介绍了低空航拍无人机在低空航拍摄影方面的应用,该无人机具有野外作业机动灵活、费用低、所获得图像清晰、分辨率较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6.
开展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推广应用,是推进我国测绘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各项领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下,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的技术运用将得到很好的发展。探讨测绘领域中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的运用,对我国测绘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其广阔的应用领域出发,探讨了优势特点以及先进的技术水平,最后总结并展望了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低空无人机与星载遥感影像融合具有重要价值,可获得兼具极高分辨率和多/高光谱特性的影像。为比较不同融合方法的效果,分别采用Brovey变换、HSV变换、PC Spectral锐化、Color Normalized锐化、PCA融合、乘法变换和小波融合7种影像融合方法进行融合试验,以南昌某地区的资源3号多光谱影像和低空无人机航拍影像作为融合数据,依据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对融合结果进行质量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针对资源3号卫星数据与低空无人机数据的融合,综合光谱保真度、空间细节表达以及目视结果三方面比较,Brovey变换和PCA融合融合方法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单介绍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工作原理和在测绘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出了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的优点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为我国经济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郑州市龙湖镇小乔沟寨村为例,通过FPV无人机进行遥感航拍,结合当地及周边的地形图,利用有限的无人机技术和航拍测量技术对沟寨村进行了用地现状的提取,并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帮助规划人员进行新农村的规划,从而论证了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农村规划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以四川芦山Ms 7.0级地震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有人机航拍为基础,辅以低空无人机平台进行联合观测,建立了空基多平台联合灾情观测模式下的灾情增强识别系统。介绍了空基多平台航测系统的组成及联合灾情观测的技术流程,使用有人机遥感平台与固定翼无人机遥感平台对重灾区芦山县进行航空联合观测。对震后有人机与无人机遥感影像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了地震中房屋典型受损的细节、滑坡体空间变化及重要电力线的破坏情况。结果表明,采用空基多平台的灾情监测模式,可显著增强对灾情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嘉  孙铭  江英英 《江西科学》2012,30(2):265-270
鄱阳湖是我国"最后一盆清水",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义极其重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规划的实施,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站在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要重点抓好以水质为中心,以板块为区划,以生态为制约,以准入为手段4个方面,从而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5):104-110
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基于中原经济区3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相关数据及生态环境指标,运用"PSR"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函数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地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空间耦合协调度分别为:低度协调耦合占21.88%,中度协调耦合占65.62%,高度协调耦合占12.5%.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强度和空间耦合协调度情况为:高强度中协调性的城市占31.25%,中强度中协调性城市占34.38%.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而耦合协调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生态功能重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光热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将进一步增大生态环境的系统压力。有效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对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基本判断,进而提出柴达木盆地“生态保护优先”、“产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驱动”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由于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中的种种问题而产生的。文章运用城市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对采取相应的对策提出了引起当前在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一些误区.指出在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上,应当以人为本,用野外调查的生态系统研究方法来处理城市生态问题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15.
广州番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沿海城市广州市番禺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广州番禺建筑用地面积从1979年的2.43%增长到1990年的10.03%,2000年的29.94%,2006年的37.82%;水田的面积从1979年的42.92%增长到1990年的49.19%减少到2000年的22.70%,2006年的17.97%,由水田为模地变成了建筑用地为模地。利用信息熵的方法得到各种湿地类型的生态效应值:1979年各种湿类型的生态效应值都小于2.2,属于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良好区,从1990年到2000年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分异,其生态效应值在2.2-3之间是相对较好区,在3-3.8之间是相对一般区,大于3.8是相对较差区;在2006年,模地由水田变为建筑用地后,湿地生态效应值都小于2.2。利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预测2011年和2016年的各种湿地类型的生态效应值,只有近海岸湿地类型的生态效应值在3~3.8之间,其余的都小于2.2。  相似文献   

16.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提出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应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与社会生态环境评价,建立了新的评价系统。分析了宏观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简明方法——主导因子法,并讨论了主导因子法的应用和研制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应注意的问题。从理论上和方法上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提出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研究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对我国煤炭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对国家相关规划、主要产煤省的调研结果,在充分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状况、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保措施及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特点及其制约因素,并为推动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保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唐朝是古代新疆绿洲农业开发的一个重要时期。论述唐代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开发活动,探讨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以屯田为主的唐代新疆绿洲农业开发,与绿洲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了一致性,其资源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都具有利于生态发展的合理性。虽然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存在一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因素,但尚未达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急切呼唤着人们树立良好、健全的法制观念,良好的法治观念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的认识基础,同时法治观念为西部生态环境的有序建设提供着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从西海固地区水资源短缺及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出发,基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分析了生态环境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响应机制.得出了开发利用水资源指导思想的偏差及不合理工程技术的使用,是促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水资源更加短缺的重要原因.继而提出了加强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恢复进程,是缓解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和保证该地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最终归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环境恢复的4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