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近对我们银河系的不稳定中心所作的射电观测有力地支持了这些想法,即那里的活动靠一个巨大的黑洞提供能源。N.E.卡西姆,T.N.拉诺沙和W.G.依里克逊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谈马里兰大学的天文学规划,他们报道发现了伸展在银河系中心的两个射电“瓣”。这类结构在射电星系和一些类星射电源那里广泛被观察到,人们相信巨大的黑洞为它们中心的猛烈爆发供给能量。虽然天文学家知道我们银河系中心的气体处于扰动状态这个事实,几乎已达三十年之久,至于造成的原因,则众说纷纭。部分问题在于这个事实:银河系中  相似文献   

2.
活动星系核     
1944年,天文爱好者雷伯(G.Reber)用简陋的自制射电望远镜在天鹅座发现一个“射电星”.七年以后,它出人意外地被证认为射电星系.以后所作的计算表明,其对应的能量约为10~(60)尔格.这就意味着,它的射电辐射比我们银河系的要大几十万倍以上.如此巨大的能量释放自然激励了不少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情.曾有人揣测,这也许是两个硕大的星系相互碰撞的结果,但由计算得知,两个星系碰撞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只有一亿分之一,就是说这种“射电暴”现象应是极其罕见的.随着射电仪器的发展,五十年代以来又先后发现了许多类似的射电星系,因而碰撞说就不得不被放弃了.观测发现,一个射电星系的典型结构是,光学中心体两边有一对射电“瓣”.自然可以推测,  相似文献   

3.
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天文学即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方法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射电天文学分支,不断提高射电望远镜的分辨本领一直是射电天文的一个主要奋斗目标,本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研究致密射电源精细结构的强烈兴趣和高稳定度原子钟、高速磁带  相似文献   

4.
本期封底是四幅类星体3C273高分辨率的射电图,它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一组射电天文学家,用长基线射电干涉仪网,在1977年5月~1980年5月三年间观测到的。它表明,这个类星体以9.6倍光速的速度在膨胀着。  相似文献   

5.
沈志强 《自然杂志》2006,28(1):57-57
黑洞概念的科学提出是在约一个世纪以前,如何从观测上证明黑洞的真实存在是现代天体物理学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近几年的空间天卫星和地面大型天仪器的观测已经发现了很多可能的黑洞,其中1974年2月发现的位于我们银河系中心的致密射电发射源人马座A^*(Sgr A^*),因其距离我们最近,约26000光年。而被公认为是研究黑洞物理的最佳目标。  相似文献   

6.
1.引言和很多其他科学领域相反,射电天文学的诞生能很准确地记录下来。早在三十年代,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工程师卡尔·古特·扬斯基用高定向天线在14.6米波长研究大气噪声。他发现每天当恒星时与太阳时差4分钟时,天线噪声达到一个最大值。他用我们银河系的中心位置辨别出最大强度的方向。他发现我们现在知道的是漫射星系的同步加速器的放射,它是由在星系磁场中旋转的相对论电子引起的。扬斯基在1933年  相似文献   

7.
正像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凯特望远镜和其他大型设备使光学天文学引发了一场革命一样,美国最新研制的甚长基线阵和格林班克望远镜也为射电天文的观测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由10面抛物面天线构成的甚长基线阵将使射电天文学家以空前的分辨率观测星系和类星体的核心,被称为格林班克望远镜的单抛物面天线的大“耳朵”,会让射电天文学家倾听到其他射电望远镜接收不到的射电源。  相似文献   

8.
英国天文学家伊恩·加特利最近在美国物理学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宣称,他们用夏威夷岛冒纳开亚山(拔海4205米)的红外望远镜观测,发现银河系中心呈环状分布有氧化硅宇宙尘,中心附近温度这几百度 K,等温度线像“公牛的眼睛”那样环绕在银河系中心的四周。美国国家天文台的罗伯特·布朗在同一次会议上出示了一张银河系中心的照片,表明“公牛的眼睛”是一个范围极小、亮度极高的区域,其四周的气体呈螺旋状构造,直径约三光年。这些气体的速度达350公里/秒,从中心向外逸出的速率大约是一  相似文献   

9.
四海 《科学之友》2005,(11):24-24
不仅银河外星系正在远离银河系而去,科学家发现,一颗银河系内的超密中子星也在“试图”解脱银河系束缚,逃往广袤的宇宙星际空间。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们借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超长基线射电望远镜阵列”,首次直接观测到这颗有史以来移动速度最快的中子星B1508  相似文献   

10.
凭借距离接近地球直径的射电望远镜进行联合的射电观测,方向的准确性可达亚毫弧秒范围.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的这种精密度,就被用来给出地球到银河系中心距离的新估计值.被国际天文协会采用的这个距离的原估计值为8.5千秒差距(一秒差距是这样大的一个距离:在这个距离上看  相似文献   

11.
新近对银河系扰动中心的射电观测已为下列想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即银河中心有一个大黑洞,它是银河活性的能源。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天文学家用加利福尼亚Cla-rk Lake射电天文台的低频天线阵探测到两个射电  相似文献   

12.
前沿     
正首张银河系中心年龄图问世2018年4月2日,在英国利物浦举行的欧洲天文与空间科学周(EWASS)上,天文学家公布了银河系首张大规模年代图,显示银河系中心形成的复杂结构。研究人员表示,银河系核心早在70亿年前就形成了,且之后并没有大量气体流入以形成新的恒星。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展示恒星的形成速率与年龄、金属之间的函数关系,构  相似文献   

13.
晓迪 《科学之友》2005,(12):23-23
天文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皇家天文学会月讯》上表示,他们在银河系中心巨型黑洞附近发现数十颗新星体。这些大型星体诞生的位置,在银河系中心巨型黑洞附近距离不到1光年处,这个发现让科学家啧啧称奇。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2013年在银心附近发现反常强的径向磁场出发,指出如此强大的径向磁场必然阻挡银心外围吸积盘的等离子体物质进入银心内区,因而从银心方向观测到的大量辐射(射电、红外、X-ray)不可能是由吸积物质产生的.由此推断流行了近半个世纪的银河系中心黑洞模型是非物理的;其次,本文论证了利用迄今已知的最有效的发电机理论无法产生如此强大的径向磁场.这两个矛盾表明:必须寻找新的有效模型.近年来的这一系列天文观测现象都正好同在15年前发表的文章《含磁单极超巨质量的活动星系核模型》中的5个重要预言(而且在定量上)基本相吻合.这是目前唯一给出正确定量预言的模型.特别是,模型中预言的银心方向的径向磁场(这是排它性的预言)同2013年的测定在定量上相当好地符合.因此银心附近发现的反常强的径向磁场这个观测事实可能具有两个重大意义: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模型是非物理的;它可能是(粒子物理学预言的)磁单极存在的强烈天文观测证据.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04,(12):75-75
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暗示,尽管银河系内的恒星形成也有一个盛衰的过程,但是其中的"昌盛"阶段却很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有毒辐射,从而将银河系中心的生物(如果曾经有过的话)全部杀灭。科  相似文献   

16.
<正>近期,欧洲天文学家公布了首张银河系大规模年代图,显示了银河系中心形成的复杂结构。银河系是一个涡旋星系,中心有一个凸起,直径达数千光年,包含了银河系星体总质量的四分之一。欧洲南方天文台(ESO)领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分析了单颗恒星的化学性质、颜色、亮度和光谱信息。同时,利用模拟和观测得到的数据,调查了银河系数百万颗恒星,并将其与光谱仪测得  相似文献   

17.
张福俊 《科学通报》1990,35(4):277-277
类星体3C147是一个致密的陡谱射电源,在厘米波段,是天空最强的射电源之一.它的红移是0.545,星等为17等.早先的干涉仪观测和星际闪烁观测已指出该源的射电发射来自(?)1.”0的区域.在高频波段,它的大部分辐射来自一个(?)0.”2的结构复杂的区域;在低频波段((?)100MHz),主要的辐射区大小为~0.”7.这里我们所报道的是一次应用甚长基线干涉(VLBI)技术观测所得到的该源的复杂射电结构图像。  相似文献   

18.
从X射线天文学问世至今不到二十年的光景,它已成为实测天文学的一门重要分支。能够把这个领域内发现的速度和过去半个世纪内射电天文学的巨大洪流相比拟。第一探测时期,是从1962到1970年利用火箭飞行以及从1970到1978年利用不太完善的卫星仪器作巡天探测的时期。即使用这些不大灵敏的仪器,仍就有很大一部分惊人丰硕的成果,这是由于发现非常亮的银河系内的和河外星系的X射线源,原  相似文献   

19.
朱进 《科学通报》1991,36(21):1637-1637
对于太阳附近射电目标的VLBI观测,日冕会对射电波的传播产生附加的延迟,目前见诸文献的对日冕效应改正的方法是通过对日冕所引起的传播路径弯曲的近似计算得出相应的射电源视方向的变化,再投影到基线方向上给出它对延迟的贡献,本文称之为“偏折法”,实际上,可以通过分别求出对两台站的日冕延迟效应,再相减得到延迟差的直接方法来得到  相似文献   

20.
天文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皇家天文学会月讯>上表示,他们在银河系中心巨型黑洞附近发现数十颗新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