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以“滋味”说为中心,考察了钟嵘《诗品》和印度《舞论》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的相近性,认为《德国所藏敦煌吐鲁番出土梵献》中的《诗律考辨》为我们解读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在此基础上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的推论:《舞论》中的一些重要视点是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钟嵘《诗品》有着鲜明的诗学批评祈向。其反对矫饰,提倡以真、朴为美;以"味"评诗,引申"言不尽意"说,追求味之无极的诗蕴;反对声律,倡导诗歌自然发生,保持诗之真美。这些诗学观念,展现了清晰的道家思想痕迹。  相似文献   

3.
肇始于先秦的"言意之辨",在老庄那里体现的是语言面对"道"的无奈和困窘,但对文学语言的自觉形成启发.到了六朝时期,一场哲学争论使得文学语言开始走向自觉,并最终在刘勰和钟嵘那里步入全面自觉的境地,且在创作论和接受论的共融中促进了意境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钟嵘《诗品》序文谈到“诗之至”的标准,是“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魏晋以来的文论,普遍重视文学“滋味”的论述,钟嵘诗评故有此说。钟嵘诗评的这一标准,实际上指出了怎样品评“诗味”的问题。一部《诗品》,评述某诗人五言诗的风格渊源,且不论是否正确,都有其评论的依据。其依据无非是从内容与文采两方面加以考  相似文献   

5.
钟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 ,在《诗品》中 ,钟嵘否定和扬弃了政教中心论的诗学传统 ,创立了审美中心论的诗学体系。钟嵘诗学对唐宋至明清审美中心论诗学流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即从诗歌理论、诗歌评论方式及诗话写作格式三个方面 ,深刻剖析了其影响所在  相似文献   

6.
钟嵘《诗品》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态度。在"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审美理想指导下,钟嵘重视诗文对情感的抒发、重视华丽的语言,对楚辞后继诗人极为重视,而尤为推崇融合《诗经》精神和《楚辞》特色的诗人及作品。在钟嵘的文学思想中,《骚》与《诗》都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钟嵘《诗品》中的楚辞批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在《诗品》中,钟嵘否定和扬弃了政教中心论的诗学传统,创立了审美中心论的诗学体系。钟嵘诗学对唐宋至明清审美中心论诗学流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即从诗歌理论、诗歌评论方式及诗话写作格式三个方面,深刻剖析了其影响所在。  相似文献   

8.
《许昌学院学报》自2000年起创办“钟嵘与《诗品》研究”专栏,八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在钟嵘的生平、家世、《诗品》的理论原则与作家作品批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成为《许昌学院学报》的特色和亮点。认真回顾并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钟嵘《诗品》学研究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展开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钱文彬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3):16-19,23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在文学美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味”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范畴,经过众多文论家的阐发,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味论。诗味论与接受美学在关注读者与文本上存在着相通或相似之处,将两者放在一起考察有助于在对我国优秀的古典美学资料进行开发整理的同时,加强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当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味"的基本含义出发,通过探讨作为名词的"味"亦即诗味,来寻觅诗味之美.首先论述了味与美的关系,然后选取几种诗味:"淡乎其无味"、 "味欲其鲜",回甘之余味来体会美之滋味.  相似文献   

11.
在诗学评论中,批评家们都非常推崇钟嵘提出的“滋味说”,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风力”和“丹采”的融合统一。而宋代梅尧臣却持诗歌贵“平淡”的诗学观点。梅尧臣和钟嵘的主张同是诗歌的审美理想但却相反,这乃是源自他们主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梅尧臣所说的“平淡”更侧重关注人自身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是一种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是人生的一种更为成熟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陈廷焯的《向雨斋词话》频频以“味”论词,“味”是其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陈廷焯将传统的“涛味”论移植到词论中,强调作词必须“含蓄蕴藉”,同时进一步提出“厚味”的美学主张,对词体的美学品格作了更深层次的审美规定:深入考察陈廷焯的“词味”论,对准确把握其词学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谱系观来源于谱学,钟嵘将其纳入诗歌研究领域,在《诗品》中建构起以溯源流、定品第为核心的诗学谱系观,历代文论家对其褒贬不一。正确阐释其谱系观,有助于我们认识钟嵘的文学批评思想及其《诗品》一书的价值。从谱系观的起源及前期影响、谱系观与文学史观之关系、谱系观作为自觉的批评观等方面对钟氏谱系观作综合考察,证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The development of taste transduction and taste chip technolog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aste is one of important sensations. The primary taste sensations commonly are categorized as sweet, acid, bitter, salty and umami, of which various tastes are composed. The sensation of taste is initia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as- tants with receptors and ion channels in the apical micro- villi of taste receptor cells (TRCs) when some sapid molecules (tastants) dissolve in saliva. Subsequently, through a 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 (TRC depolarization and Ca2+ release) gustatory signals a…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众多研究报道认为脂肪酸具有基本味觉的特性,提出了第6种基本味觉为脂肪味的观点。综合现有的研究报道结合基本味觉的论证条件,从生物体电生理学特性、心理物理学特性、味觉的主要感受器官、脂肪味与其他基本味觉比较、脂肪味的意义等方面论述了脂肪味作为第六种基本味的论据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16.
任长江  孙毅 《河南科学》2002,20(5):517-519
大蒜中的有效成份是大蒜素 ,它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但鲜蒜中大蒜素是以稳定无臭的大蒜氨酸的形式存在。当大蒜受到冲击 (切片或捣碎 ) ,大蒜酶接触到空气后活化 ,大蒜氨酸转化大蒜素。根据大蒜素的理化性质 ,采用不同的反应条件进行脱臭实验。开发研制出脱臭蒜素原液、脱臭蒜素保健饮料、脱臭蒜素原汁酒等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与鲁迅的分歧,是京派与左翼审美趣味的分歧,也是“看戏”与“演戏”人生理想的分歧。朱光潜以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青睐于西方古典主义的“静穆说”,把“静穆”视为艺术的极境,貌似很西方,实则很古典。  相似文献   

18.
六朝时期,诗人一味追求用典,导致诗歌内容空洞、文脉滞涩.鉴于此,钟嵘提出诗歌创作“直寻”说,认为诗歌贵在吟咏性情,抒发诗人切身体验.但从钟嵘选诗评诗的情况来看,其“直寻”说并不排斥用典,而是要求用典合理适当、贴切自然.  相似文献   

19.
黑鲷化学感觉发育和摄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仔、稚、幼鱼嗅觉和味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及嗅觉、味觉与摄食的关系,初孵仔鱼的嗅囊很小、很浅,细胞没有分化。5d的嗅囊细胞开始分化,24d嗅囊分化完毕,嗅觉开始功能化,参与摄食反应。初孵仔鱼味蕾没分化,5d的仔鱼味蕾分化形成,参与摄食反应。随发育的进行,先后从口咽腔、头部、躯干、尾部、鳍等处依次出现味蕾。嗅觉和味觉是鱼类的化学感觉,嗅觉可以对远、近距离的食物发生反应,而味觉只能对接触的或几乎接触的食物发生反应。化学感觉对摄食的作用是对黑暗条件下视觉摄食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