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通过对《春秋》所记天子、诸侯、诸侯夫人的卒葬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春秋葬日制度存在着明显的阴阳观,即丧月等级用阳、葬日用阴,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念。除此,本文还对丧月不计闰、葬日不用疾、卜日先远日等规定进行了探究,对《春秋》卒葬的书写原则及体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尧后火德”说本是为了证明汉家天子具有君临天下的本钱而炮制出来的,但在西汉末年,此命题为觊觎帝位的王莽所利用,不仅没有起到维护皇权的作用,反而成了瓦解社稷的催化剂。王莽的做法是:按“汉家尧后”说裁制“王氏舜后”说,再按“尧汉火德”说裁制“舜新土德”说,然后以五行相生说为据,制造“火德销尽,土德当代”的舆论,最后在“符命”帮助下,一步一步接近权力顶尖,最后以“受禅”方式篡夺了汉祚。  相似文献   

3.
最厚的书与最短的文章●《四部文明》前前后后全部加起来是600卷,45000万字。这是他50多年的心血。●他编《四部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中国文明聚原典,为子孙后代存信史"。  相似文献   

4.
广州时期的夏衍有不少作品处于散佚状态,《在轰炸中生活》就是其一。此作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夏衍研究资料已有提及,但始终未见披露,呈现一种由"隐现"而"消失"的状态,且相关记载也值得辨析。此作初刊1938年6月29日上海《导报》第一版,后载1938年7月7日成都《新新新闻每旬增刊》创刊号,是夏衍又一篇描写广州大轰炸的力作,堪称夏衍名作《广州在轰炸中》的姊妹篇。《在轰炸中生活》表达更为曲折、细腻而又不乏机智与幽默,包含更多夏衍对自己及同人"在轰炸中生活"的个人化记录和书写,也更见理性深度与反思力度,具有重要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广州大轰炸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5.
通过角弓制作与习射实践,发现《考工记》"弓人为人"里的"合九而成规"(即"成规法")可以重新解读,认为其意并非9张角弓在上弦时首尾相接组成一个整圆,按郑玄及贾公彦的注释可以推理出其本意是指在角弓下弦后的反曲状态,但依据这些注释所给的数量关系和实际效果相比较,发现这种后人的注释仍有不切实际的内容.因此推断《考工记》中的"成规法"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用以界定天子、诸侯和士兵的一种礼制规范.  相似文献   

6.
辑补《全唐诗》,实为一种繁难而富有意义的工作,经过王重民、孙望、童养年诸先生的数十年努力,唐诗辑逸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华书局1982年7月版《全唐诗外编》(全二册),可以说是这项成果的结晶。《外编》的编辑出版,嘉惠学林不小;它的价值,很多唐诗研究专家已有定评,不庸笔者赘言。 但是,《外编》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大也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四编所收逸诗,有一小部分并非真逸。  相似文献   

7.
北京图书馆藏明初无名氏编《诗渊》,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历代诗歌总集。全书久佚,今存残本分订二十五册,收诗即超过五万首,且其中十之二三不见于他书,弥足珍贵。数年前,书目文献出版社将此书影印出版,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孔凡礼先生辑《全宋词补辑》,主要援据该书。北京大学编《全宋诗》,于此书采掇亦多。笔者于一九八八年为纂辑《全唐诗补编》,曾将全书通检一过,录出唐人佚诗,达一百多首。 《诗渊》在明清书目中,仅《文渊阁书目》有著录,且极简单,无资于全书面貌之考证。今存本无序跋,也无总目,各册前后次序也较混乱。孔凡礼先生为影印本所作《前言》中,根据今存本一至五册书根上有“地五”至“地九”字样,六至九册有“人七”至“人十”字样,推测云:“《诗渊》是一部规模相当宠大的类书,它分天、地、人等几大部,大部之下又分许多细目。”“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又云:“现存《诗渊》远远不是足本。天部不见,地部、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是最早对作为书名的"论语"二字进行明确解说的书,所以不论多少人对此二字进行解释,还是需要先懂得《艺文志》的释义。不过《艺文志》释义的关键处只在"辑而论篹"一句,根据分析,这一句以及"论语"二字都与"论"字为同义语。"辑而论篹"即"论"即"论语",三者等同。而书名"论语"二字的意思即是:将众多尤其是夫子之言语有条理地写于简册上,成册成编;或者是将已录有夫子言语的诸多之"简"(单简)、"册"(成编之简)收集起来,有所取舍、分类(若诸人间则还会有所商议、讨论)等等,而后依次第、条理篹录其语于新的册上,再次成编成册。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是近亲。先秦音与诗不分离,诗乃音之情感的语言体现,歌咏言,诗言志。观音知政即观诗知政。《吕氏春秋·适音》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伤,其政险也。”考查屈原的诗文,我们认为其诗反映的国政以乖又险。大处说,当时举国动荡,自春秋始,天子失位,诸侯争雄,《吕氏春秋·观世》曰:“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戋?),不得休息。”战国之世,七雄争强,屈原时代则是三强争立,社会面临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大转变。屈原诗中反映了这个动荡不安的乱世,故而其情感既怨又怒。小处讲,屈原是楚国一大夫,且又是土生土长的一位诗人。其思想情感的着眼点在楚,直面的是楚宫廷与民众,当时楚由盛转衰,走着下坡路,与秦争战连连败绩,与秦、齐的外交屡屡受挫。楚是昏君当道、谗佞作乱、黑  相似文献   

10.
《诗经·六月》:"王于出征,以佐天子"一句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宗毛的,一是宗郑的。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讲清孰是孰非,通过本文第二、三部分的详细考证《诗经》中的"王"与"天子",认为毛公所解虽含糊,但不为错。郑玄所解虽较清晰,但属臆测,不可信。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史记.平准书》中“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说法被后人作为汉初经济严重凋零的证据,为许多史书、教科书和论文所采信。本文应用数学模型和史料考据的方法,结合汉初的社会经济状况、养马规模、休养生息政策等史实,对汉初“天子不能具钧驷”这句话进行详尽辨析,认为“天子不能具钧驷”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其本意应是“无为之治与民休息”政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经》可以说是集中而突出地反映贵和思想的最早的一部书.这种贵和思想一以贯之的本质内涵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睦共处.而这一点与孔子的"仁学"思想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诗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礼》、《国语》记载宰夫为周代天子属官,至于诸侯和卿大夫是否设宰夫为属吏,文献罕有记载,只有《仪礼》留下一些资料。据《仪礼》可知,诸侯、卿大夫亦有宰夫,其职责主要是在燕礼上代君为主人,掌百官府之征令,掌宾客人饮食荐羞与献膳,主收藏,为主人赞礼,掌邦之吊事,尸祭受主人之啬忝,以及掌祭祀之荐羞等等。  相似文献   

14.
曹操"挟天子"只可让少数诸侯服从其令归顺朝廷,却难以命令多数诸侯。主要原因有六:汉朝天子的合法性权威丧失殆尽;皇朝更代的五行学说让天下人从心理上感受到汉朝即将灭亡;曹操汉相身份受到天下人的质疑;天下诸侯都拥有私人军队,都在积极建立自己的霸业;社会志士多在寻找新的主人建功立业而非拥汉;次等君臣关系的固化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曹操"挟天子"也产生了集团内部拥汉派反对他代汉的严重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春秋之前没有将军,管军事的叫司马。由于军队数量小,天子也只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准超过三军。当时军的统帅叫卿。卿以下称为大夫。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因此,大国诸侯常常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为"将军",  相似文献   

16.
戏说"一"字     
万事开头难,"一"字最难写.先说帝王家,再叙众生相.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名戏诸侯,实戏江山,周天子在诸侯中的威信从此一落千丈.明朝崇祯皇帝,原是一个欲有作为的人,误中反间计,错杀兵部尚书袁崇焕,自毁长城,大概是他一生中下得最臭的一着棋.  相似文献   

17.
清儒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研究《说文》的力作。清人卢文绍在为此书写序时说:“盖自有《说文》以来,末有善于此书者。”段氏在《说文解字注》中专劈“浑言、析言”为一类,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他在此书第十二篇中写道:“凡诂训有析之至细者,有通之甚宽者。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能尽其理也。”为了阐发许慎《说文》的本旨并启发后学者。段氏对“浑言、析言”词,也就是古代汉语的同义词作了极其精细的分析、比较和考证,并进行了系统的辨析。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马国川著中信出版集团"日出东方",是身为东方文化强国之民的我们展现这种优越感时,引申出来的、与自然相呼应的一种意象,自傲中不乏矜持,三国时期秦宓与张温也曾以此相互辩难。日本作为我们的近邻,早在隋代,也曾写出过被后世各种编段子的"日出之处天子致书"开头的外交文案。只是,大江东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的私修方志《爱莲编》,对江西莲花厅的山川古迹、建置沿革、赋役武备等内容记载详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目前学界对《爱莲编》的运用仅限于史料层面,而忽视其作为私修方志的性质、纂修过程和史料来源等基本问题.较官修莲花厅志而言,《爱莲编》更直观地折射出当地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利益诉求和地方性知识.晚清时期,地方士绅不满足于"他者"对莲花历史的书写,便通过私修方志的途径抒发地方意识.《爱莲编》带有贺恢的个人色彩,他在各卷类门目下掺入诸多宗族记录和个人观点,建构出贺氏宗族的地方大族形象.此外,《爱莲编》中邑人诗文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由"从属"到"主导"的演变,使其具有文集化方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少儿科技》2014,(8):46-46
正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援引文献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史记·孝景本纪》解析经典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政权,分封了许多诸侯。后来各诸侯国势力不断壮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景帝时,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削藩建议并被采纳,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不满而联合发起叛乱。"七国之乱"给后人许多启示,如做事不可以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