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可造成小麦产量的损失和严重的毒素污染.关于小麦赤霉病菌产生的毒素,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为主,对镰刀菌毒素的污染情况、在小麦赤霉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合成、毒理学作用、检测方法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2.
朱育红 《科技信息》2012,(27):464-465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和感病期及其吻合程度,其中,气候条件是决定流行与否的主导因素,另外还受品种抗性及栽培生态环境及管理措施等因素影响。扬花期是小麦最易感病的生育期,扬花期遇连阴雨有利于病菌侵入,灌浆期遇连阴雨有利于病害扩展,小麦抽穗扬花期高温、多雨、高湿、寡照是造成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防治对策主要是加强预警、选育品种、田间管理、喷药防治。了解和认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流行规律及危害性,对今后做好小麦赤霉病预报和防治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构建的两个小麦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苏麦3号/Alondra和苏麦3号/安农8455,采用单花接种、表土接种及自然发病3种不同的接种方法进行小麦赤霉病抗性接种鉴定,并根据苏麦3号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的连锁分子标记Xgwm 493和Xgwm 533.1分别对群体进行抗性连锁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温室单花接种所获得的鉴定数据中,标记的赤霉病抗性连锁效应最高,P值分别小于0.0001,抗性鉴定结果最为准确.研究表明,对小麦赤霉病这种由数量性状控制,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真菌病害进行抗扩展性的遗传研究,应采用控温控湿条件下的单花滴注接种鉴定方法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赤霉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病害之一。表型鉴定体系对赤霉病抗性准确评价和抗性改良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赤霉病的危害和改良的迫切性、中国抗赤育种的现状、QTL的定位和利用进展等,讨论了赤霉病接种鉴定和评价方法、赤霉病抗源利用和抗赤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策略,提出赤霉病改良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测试了混酸铜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苹果腐烂病菌(Cytospora sp.)、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maydis)、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ehw)4种植物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混酸铜在浓度为0.05mg.mL-1时对上述除水稻纹枯病菌外的其它3种病菌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达到60.2%。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肉桂醛、柠檬醛、香芹酚、芳樟醇、百里香酚、薄荷醇、紫苏醇对小麦赤霉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并进一步将香芹酚和百里香酚组合成复合天然抑菌剂。结果显示,当香芹酚和百里香酚质量比为1∶2时,抑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体外抑制效果最佳,二者间具有协同作用。制备的抑菌剂能够改变病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并显著抑制被侵染小麦胚芽鞘上病斑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与田间病害防效,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强,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23μg/m L和0.25μg/m L;戊唑醇的抑菌作用也较强,EC50为0.54μg/m L,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的抑菌作用明显较差.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氰烯菌酯500倍稀释液初花期喷雾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到83.84%,小麦千粒重比对照增加72.29%;50%多菌灵800倍稀释液处理防效达到79.43%,千粒重比对照增加74.87%.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保产效果均明显高于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戊唑醇和嘧菌酯.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主要症状、病因、发病规律、发生条件和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气候流行病,其发生流行程度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当地4月下旬到5上旬小麦抽穗开花期20天内的气候条件,如果气温适合、湿度大时,则蔓廷成灾。本文是采用多因子综合相关法,通过计算条件频率得出预报方程,其历史拟合率高达95.6%。  相似文献   

10.
拟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oid)是毛茛科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经结构改造后的一类化合物,其中γ-亚甲基-γ-丁内酯的一个烷基取代物暂名为910512-5,可望发展成为杀菌剂新品种.通过气相色谱和生物测定证明,其化学物及其制剂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均较稳定.经室内小麦赤霉病菌毒力测定,抑制50%的剂量(μg/ml)分生孢子萌发为183.6,菌丝生长为205.5.同室自然条件下人工接首试验结果,400μg/ml剂量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大田试验初步证明,不论重病田或一般发病四,小麦扬花期一次喷布910512-5,防效较稳定,且使用剂量较低(300g/ha),增产作用显著(小麦理论增产7.5~10.5%).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2日,滨州市高新区小营潘家村村民彭吉昌家小麦麦穗干枯现象严重,非常着急。一个电话后,滨州市农业局信息中心及时组织农技站副站长和植保站副站长奔赴该村进行现场出诊。经现场调查和诊断,该村民种植的小麦麦穗干桔为小麦赤霉病所致,赤霉病病株率占到2%左右,同时还伴有白粉病发生,周边大约100亩小麦都有不同程度发生这两种病害。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和省攻关任务“小麦抗(耐)赤霉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育成4个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研究在国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 小麦赤霉病号称小麦的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尚未突破的难题之一。在影响江淮地区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众多因素中,赤霉病是首当其冲的重要因素。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控制本地区赤霉病危害,保证小麦高产、稳产最经济有效和最安全的根本办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抗体的小麦赤霉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不仅降低产量和品质,所形成的真菌毒素还会影响食品安全。植物缺乏高抗小麦赤霉病的资源,因此从动物中筛选、分离抗病抗体及其基因,可为培育植物抗病品种提供新种质,也拓展了开发研究新抗源的渠道。抗病抗体能特异靶向真菌蛋白、抑制抗原的功能;抗体与抗菌肽和顺式表达调控元件结合,使病菌能诱导抗体融合蛋白在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颖壳高效表达,从而有效抑制病菌侵入、扩展及毒素积累。本文综述抗病抗体的抗原类型、抗病抗体及其融合蛋白在体外和植物中的表达以功能、抗原基因结构与功能、抗体抗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安徽科技》2011,(Z1):19-21
一、课题实施背景安徽位于我国北纬33度附近的小麦生产潜力区,小麦种植面积已达3600余万亩,小麦是安徽第一大作物,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4位.小麦生产在淮北乃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各项鼓励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下,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安徽省小麦生产发展较快.2010年全省小麦单产达到340公斤/亩,比全国平均单产高18.6公斤/亩.然而,安徽省小麦生产与邻近的河南、山东等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小麦生产稳定性差,尤其是高产田块年际波动大.究其原因,除了受南北过渡性气候影响外,品种的选用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严重滞后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随着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加剧,未来安徽将是我国小麦增产潜力较大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04-2014年间发病期的气象因素为自变量,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因变量,借助神经网络的函数映射能力,采用Fletcher-Reeves算法的变梯度反向传播算法,建立了小麦赤霉病的气象预报模型.由于神经网络无法提供直观的函数来反映病穗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并利用回归分析得到线性函数关系,建立了偏最小二乘模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平均预报精度达到99%,但只提供病穗率和气象因子之间的拓扑关系;偏最小二乘预测模型可以得到病穗率和气象因子之间直观的函数关系,模型平均预报精度达到97%.2种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对小麦赤霉病的预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魏军 《科技信息》2012,(27):460-461
合理施肥是保障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利倍优硫酸钾型微量元素肥肥效试验发现,运用该肥可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次生根数量,在不同生育期内能增加根系干重;同时,运用该肥可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病率,推迟小麦落黄1-2天,提高小麦单产10%-15%。  相似文献   

17.
《安徽科技》2011,(z1):52-55
淮北地区是我国北纬33°小麦产业带的重要部分,安徽省小麦主产区,近年淮北地区旱茬小麦面积保持在2100万亩左右.该区生态条件适宜,旱作茬口,产量较高,是安徽省小麦主攻高产和优质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起,安徽省提出小麦主攻淮北,自那时起,该区小麦高产技术推广工作基础较好,各类高产攻关活动活跃.“十一五”时期全省小麦纳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组织“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丰产优质技术集成与示范”任务,由涡阳、蒙城、太和和灵璧4县人民政府承担,所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科技局实施,并由“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组专家负责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冷型小麦品质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界,小麦依其冠层温度的状态可分为冷型、暖型和中间型.冷型小麦和其他两类小麦相比,具有优良的代谢功能、组织结构和较强的抗逆性,非常利于小麦的高产、稳产.在环境生态条件尤其气象条件影响下,对17项重要小麦品质性状变异的研究表明,冷型小麦和暖型、中间型小麦相比,其品质的变异小、稳定性好,这利于已经实现的品质育种目标在生产中的保持和重演.造成冷型小麦品质稳定性强的基本原因是不同环境下代谢功能较为稳定.由于冷型小麦在产量和品质方面的一系列优良特性,有可能在冷型小麦上出现集高产、稳产、优质、稳质于一身的优势生产状态,这对小麦品质变化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小麦生产的进一步提升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拟原白头翁素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的前期工作发现拟原白头翁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杀菌活性比原白头翁素更高、结构更稳定.该文继续报道拟原白头翁素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并通过离体和大田小区试验测定其对小麦赤霉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杀菌活性,筛选出杀菌活性更高的目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小麦属于是密植型作物需要的播种量大,每晌地的播量近300公斤,因而提高麦种的发芽率不仅能够为保苗增产奠定基础,还是节种增粮的有效途径,历年小麦生产当中,发芽率不稳定成了小麦种子的普遍现象而在少雨或无雨的条件下获得的麦种,有时发芽率也不是太高特别的不稳定。对影响麦种发芽率的因素,奉文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进行了连续而广泛的调查和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