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定量分析出沿河县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现状,揭示出发展规律。【方法】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建立一套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将“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权重,对沿河县2010—2014年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各项指标赋权,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得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沿河县2010—2014年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别为轻度失调、中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良性耦合协调和优质耦合协调,并由此提出耦合协调发展建议。【结论】评价结果为相关管理部门推进县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量分析出沿河县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现状,揭示出发展规律。【方法】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建立一套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将"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权重,对沿河县2010—2014年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各项指标赋权,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得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沿河县2010—2014年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别为轻度失调、中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良性耦合协调和优质耦合协调,并由此提出耦合协调发展建议。【结论】评价结果为相关管理部门推进县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笔者拓展了协调发展的评价因子,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各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一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试验区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差异显著,该地区耦合协调度无优质协调的地区,属于初级协调以上等级的地区占整个圈域城市总数一半以上,突出说明黄河三角洲试验区的系统整体协调水平较高,但是还有博兴县等三个县濒危协调、寒亭、昌邑、庆云县、寿光市、乐陵市五个县区域协调度属于失调或严重失调,这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均衡,县域差异性明显.评价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秉杰  乔璐 《河南科学》2012,30(8):1153-1156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及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对东营市2004—2010年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东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总体来看属于协调发展类型,但其经济社会水平明显高于其资源环境水平,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并非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取向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最后提出了加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东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模型计算了贵州省2007-2012年的经济效益指数与综合环境效益指数及协调度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对贵州省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此期间内贵州省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不断改善,基本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但随着贵州省经济增长加速,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出现下降趋势.本文提出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等策略,以促进贵州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人口-经济-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16个地区进行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116个地区的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不高、梯度差异显著、两极分化明显,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地区普遍分布于东、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地区普遍分布于中、西部地区,整个经济带各地区的主要协调类型为濒临失衡和轻度失衡,主要制约因素为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89-2008年宝鸡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宝鸡市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阶段性上升,而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变化相对平缓,但近几年呈下降趋势.(2)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2002年以前,基本处于轻度失调、濒临失调状态,且属于经济发展滞后型,2002年之后,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且过渡到环境滞后型.(3)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协调度进行预测,发现未来10年宝鸡市的经济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将继续上升,协调水平将进一步提高.(4)分析指出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经济活力不高,环境污染等问题是限制两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耦合发展驱动因素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地级市辖区、县级市、县为研究单元,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人口密度、平均高程等相关指标计算人口和土地城市化速率的协调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研究了2000-2016年安徽省人口和城市化速率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演变趋势、空间差异,最后探讨了耦合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安徽省主要的城市化特征为人口城市化滞后型,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向好但增长缓慢,协调水平仍较低;②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并且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③对两者耦合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土地城市化率、人口密度和平均坡度,交互作用最强的因素为人口城市化率和土地城市化率,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密度与相应的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对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为促进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 自相关等方法分析重庆市2009-2018年38个区县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耦合协调时空差异影响因素.[结果]1)重庆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子系统综合得分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两个子系统得分时空变化不同步;2)各区县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区县耦合协调度最大值由2009年的0.38增长至2018年的0.52,2018年各区县耦合协调度均值较2009年上升26.9%,经济发展较快和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区县耦合协调度较高;3)"一区两群"各区域间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差异波动减小,区域间泰尔指数减小66.7%,主城都市区内部差异增大,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内部差异减小,各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大于区域间差异;4)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呈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特征,耦合协调度全局Moran'I指数仅在2013年大于0且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5)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县发展类型逐渐趋于"经济先行";6)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作用强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市场化水平持续具有较强影响力,对应指标Q值在研究期内一半以上年份大于0.5,产业结构优化度、气温和降水对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对应指标Q值分别从2009年的0.215 9,0.126 6,0.191 6波动增长至2018年的0.588 0,0.361 7,0.505 5.[结论]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总体处于失调水平,但耦合协调等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今后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强化经济发展,提升市场化水平,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进一步促进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是由人口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文章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构建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以广西为例,采集了2000—2012年的数据,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方法测算人口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建立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型,运用模糊数学理论来测算协调系数、协调发展系数等指标来评价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广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对建设宜居城市与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构建贵阳市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发展趋势,并借助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揭示二者协调发展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2000—2014年贵阳市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呈现出线形上升趋势,并逐步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发展;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同,注重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贵阳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对中国2008-2017年30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且引入物理耦合模型对双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最后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时间层面,中国省市的双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在空间层面上,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各省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高耦合协调度省市在东部集聚,低耦合协调度省市在中西部集聚,影响因素主要有创新投入、创新结构、创新产出、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并且一个省域双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提高,会带动周边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最后基于研究发现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山东实际情况,本着使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系统要在保持平衡的状态下同步发展,使综合效益和复合效益最大的原则,运用AHP法构建了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97-2011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997-2008年,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1年,由于人口、环境压力增大,系统协调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ArcGIS软件,以河北省为例,对研究区2007-2016年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 2007-2016年河北省城镇化和经济的发展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2)从时间上看,2007-2008年河北省城镇化和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2009-2014年呈现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2015-2016年达到极度耦合的协调发展状态;3)从空间上看,河北省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协调度表现为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到极度耦合协调发展的状态.最后,根据河北省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和民生等方面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0、2005和2010年一系列经济和环境指标数据,运用协调度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及GIS技术,分析了2000—2010年珠三角地级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珠三角整体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先有所降低后明显提升,在整个研究期内呈上升态势,即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和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得到改善;(2)各城市协调度值和协调发展度值有升有降、表现各异,但层次性分明.近一半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类型相对稳定,其他城市协调发展类型发生了一定的转化;(3)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核心-外围"结构,且城市间总体空间差异先有所扩大后明显缩小.三大地带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明显,东部与中部差异逐步缩小,而西部与中、东部的差异先扩大后缩小.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系统是由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构成的复杂系统,区域系统协调是这一复杂系统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子系统之间不断协同、相互促进,由不协调到协调、由协调到不协调、再到更高程度的协调,循环往复的动态变化及其过程.基于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标准,构建了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辽宁省2002-2011年间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得分及其所辖14个市的协调度.通过对辽宁省协调度变化及协调度类型的时空演变分析,得出辽宁省区域系统具有系统协调度类型以基本协调和比较协调为主、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市域系统协调度类型分化显著、总体上呈良性发展趋势等4个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运用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生态环境学的理论,以西安市为例,选取表征环境、经济系统效益的指标建立协调发展的评判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借助软件SPSS13.0,通过主成分载荷进行指标权重赋值,并根据离差分析原理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结果显示,1998-2005年西安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类型呈现由勉强协调环境滞后型到初级协调环境滞后型到中级协调环境经济同步型的演化轨迹,据此探讨了西安市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9年-2018年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与空间面板模型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与创新环境建设在不同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现象.长江经济带发展“马太效应”明显,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创新基础等对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较大,而市场配置要素对两者影响能力较弱.最后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可通过完善各地创新环境,加大高技术产业扶持,提升区域创新协同能力等方式,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5座中心城市为例,构建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案例区域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4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区域中心5城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耦合度C∈[0.8,0.9],整体位于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度D∈[0.5,0.7],整体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各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程度各异,耦合协调度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5座城市中,十堰的耦合协调度较高,3系统的耦合度较好,属于良好协调型;安康、汉中属于初级协调型;商洛和邓州目前正步入勉强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针对区域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协调、不平衡发展问题,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研究福州市(仓山区、台江区和鼓楼区除外)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交互耦合程度.然后,通过新陈代谢GM(1,1)模型预测永泰县和闽清县未来5 a的耦合协调发展轨迹,实现从定量研究到动态仿真的转变.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7年福州市国土开发强度呈“倒U形”发展,高值地区主要分布于福州市的中部、南部和东南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2012-2017年福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在波动中稳步上升,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有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和晋安区,增幅最高达59%.研究期内,福州市总体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其中晋安区耦合协调度提升最快,增幅达22.12%;但资源环境水平总体滞后于国土开发建设水平,且相对发展状态波动最大的为闽清县和永泰县.预测结果显示,未来5 a闽清县和永泰县耦合协调演化进程明显加快,两系统趋于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