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南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密集,形成深谷陡崖地貌景观。复杂的地貌和地质条件,加上人们不规范的工程活动而引发诸如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和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宁国市松山滑坡是因工程切坡挖方而引起的大型滑坡。文章阐述了松山精坡的环境地质条件,重点对滑坡的地质特征、岩体结构、形成条件及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对岩土的工程性质进行了试验、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滑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对滑坡的治理提出了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地质雷达在滑坡滑面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生活聚居区边缘,直接危害到生活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边坡设计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工程地质条件,因此对边坡工程地质结构的调查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客观条件使用常规地质钻探手段往往施工困难,工程投资大,费用高,而且控制范围有限,很难查明滑坡滑动面及不良地质结构面的整体发育情况,地质雷达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辨率无损探测工具,采用地质雷达超强地面耦合天线结合钻探,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为滑坡治理与支护提供设计参数,本文通过对沙县某滑坡工程勘察的实例进行详细说明,介绍了地质雷达技术在边坡工程地质勘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文洲 《科技信息》2012,(15):59-60
巩义市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是河南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铁生沟滑坡位于巩义市夹津口镇铁生沟村黄土丘陵区。通过勘查和监测,该滑坡为一大型滑坡,滑坡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地质因素、降雨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危害较大。结合滑坡体实际情况对滑坡治理进行初步研究,提出了采用削坡减载、地表地下排水措施及设置抗滑桩挡土墙支挡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为黄土丘陵区相同类型的滑坡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侯永莉  姜鸿胜 《科技咨询导报》2009,(10):106-106,108
本文以抚顺新宾三道沟滑坡地质灾害设计为例,根据地质灾害调查,地质测绘、地质勘探等资料,对滑坡区域进行稳定性分析,井根据分析结果对滑坡区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东沿海地区由于台风暴雨频繁,经济发达,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本文以国道105线新丰段山体滑坡为例,对其滑坡特征、地质条件、滑坡稳定性分析和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现有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的危险性、保护建设工程、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和线路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建设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危险性现状。结果表明:区内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和不稳定斜坡;滑坡稳定性差,强发育,危害程度小,危险性中等;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差,强发育,危害程度小,危险性中等。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可见需对地质灾害完成勘查、治理后再进行拟建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7.
对某高速公路在强降雨条件下引发的道路沉降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考察和工程地质勘查,详细分析该地质灾害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该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通过对该研究区的裂隙统计研究分析,采用裂隙玫瑰花图和FLAC 3D数值模拟的方法详细对比分析了该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揭示了该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是由于高速公路填方区土体具有失陷性和压实不够,滑坡受控于地貌、地层岩性和在强降雨条件下岩土体强度削弱,并且证明了滑坡的形成与高速公路高填方工程无直接关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双重研究分析对评价类似地质条件的地质灾害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具有极高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汶川5.12地震后。以转斗中心校后山为例的很多小型土质边坡形成滑坡地质灾害,本文在分析小型浅层土质滑坡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形成原因,据定量计算结果提出该滑坡的治理措施,为震后同类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某高速公路在强降雨条件下引发的道路沉降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考察和工程地质勘查,详细分析该地质灾害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该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通过对该研究区的裂隙统计研究分析,采用裂隙玫瑰花图和FLAC 3D数值模拟的方法详细对比分析了该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揭示了该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是由于高速公路填方区土体具有失陷性和压实不够,滑坡受控于地貌、地层岩性和在强降雨条件下岩土体强度削弱,并且证明了滑坡的形成与高速公路高填方工程无直接关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双重研究分析对评价类似地质条件的地质灾害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具有极高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病害治理是岩土工程中一项主要研究内容。文章从地层岩性、滑坡、崩塌及水文等对边坡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针对工程本身特点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及边坡加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孔德刚  杨存进  姚伟 《甘肃科技》2010,26(21):135-137
以青海阿同公路某滑坡治理工程为例,分析了梁板组合式挡土墙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根据滑坡的地质条件,分析了滑坡的成因;简明介绍了梁板组合式挡土墙的设计方法;指出了梁板组合式挡土墙用于山区公路滑坡治理的良好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植树造林治理危岩体、滑坡的局限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宁市南山公园危岩体、滑坡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及植被护坡等进行分析为例,指出了植树造林治理滑坡体的局限性,表明必须采取工程、生物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才能治理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3.
滑坡,作为一种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由于其地质过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和非稳定性,致使预测困难,治理难度大,费用也较昂贵,且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工程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确定防洪堤堤基滑动面的工程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滑坡是最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在滑坡体稳定性计算与滑坡体治理过程中,滑坡体的几何形态、构造情况是整个设计的关键因素,如何准确、经济地确定滑坡体参数尤为重要.利用综合方法确定滑坡形态特征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在长洲防洪堤滑坡治理中,采用工程地质勘探、竖井现场剪切试验及高密度电法勘探相互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遂宁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四川遂宁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为该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环境地质依据。通过野外及室内资料收集、整理,调查和研究了遂宁市的环境地质背景,发现该市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和不稳定斜坡。通过地质灾害致灾因子(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划分出地质灾害中等易发和不易发两类地区。通过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易损性的量化指标(地层岩性、斜坡结构类型、坡度、降雨、坡高、人类工程活动、斜坡变形破坏特征、死亡及受威胁人数、直接或潜在经济损失等)研究,对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中涪江以西构造剥蚀侵蚀丘陵区及涪江以东构造剥蚀丘陵区为滑坡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而涪江侵蚀堆积河谷平坝区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相似文献   

16.
文晓慧 《科技资讯》2014,(30):23-23
通过工程措施对滑坡地质灾害实施有效防治,对工程治理效果进行追踪,不断的总结和思考有效的灾害治理工程方法,作者强调地质环境工作者,要不断探索灾害治理工程更科学、更经济合理的好方法,有责任和义务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17.
顺层岩质边坡往往在坡脚进行工程开挖后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一般采用锚索、抗滑桩等进行防治,但其治理效果如何通常难以检验。本文以吉牛水电站开挖后的顺层岩质边坡为例,结合变形体的地质条件、变形破坏特征、监测数据等资料,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滑坡变形响应过程、基本破坏规律,确定其主要诱发因素及形成机制,并结合防治方案进一步检验治理后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为一处主要由前缘开挖诱发的滑移-拉裂式滑坡,并根据其破坏模式和地形地质条件采用深层锚索、中层锚筋束、浅层锚杆、表层喷护等深浅层结合手段进行综合加固。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均显示变形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工程防治效果良好,对类似的其他工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雁明 《科技资讯》2007,(28):48-49
由于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地质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滑坡成为地质灾害最常见之一,对滑坡整治的投资费用大.因此滑坡勘察是取得整治设计参数主要手段,体现滑坡勘察重要性,通过一系列工程实践,对滑坡勘察取得准确的地质资料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冀英梅 《科技信息》2011,(22):323-323,325
本文通过对工程概况、建设场地自然条件及地质条件综合分析预测该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和建成后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及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为强烈,加上近年来极端气候现象与地震频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着更多复杂因素作用下的难题。以高烈度地区发育的巴郎村滑坡为例,在现场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破坏迹象与变形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在此基础上,针对高烈度地区滑坡治理工程优化设计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两套治理方案进行了耦合分析与计算,从合位移与剪应力分布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抗滑桩与挡土墙支挡效果,证实在高烈度地区抗滑桩工程具有更好的支护效果。该研究成果对高烈度地区滑坡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