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明末基于欧洲天文学编纂的《崇祯历书》中,交食算法非常重要且又比较复杂,是后来清初学者研习西法时的重要内容。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崇祯历书》交食算法中的迭代运算为切入点,对清初学习西法的代表学者之一——王锡阐关于西法的理解和改动进行了讨论和研究。首先,对《崇祯历书》在求解实朔望和日食食甚过程中的迭代运算进行了分析,发现相关算法来自第谷的《新编天文学初阶》,但传教士为了降低推算的复杂程度,对后者进行了少许改动。其次,通过与《晓庵新法》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发现王锡阐不仅对《崇祯历书》交食算法原有的两处迭代运算进行了改订,而且将迭代运算推广应用到对食甚前后时刻,即初亏、复圆等时刻的求解中。虽然王锡阐对《崇祯历书》交食算法中迭代运算的改订和发展在当时没有被广泛接受和采纳,但其在日食初亏和复圆计算中的一些思路还是对后来的官方历法——《御制历象考成》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对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3.
根据尊重现有《大学》文本,以同类文献相证的原则,结合先秦儒学的思想特点,本文在对前人的“格物”说进行评述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格物”是一种践礼行为,“格”可以训为“至”,因它有亲自接触的意涵。同时,“格”的行为中又包含“有格”的要求,要求在实践中力求合乎礼义,“格物”是一个不断砥砺的过程,是境界不断提升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曾涛 《科技信息》2011,(34):166-166,169
对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求法,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构造三角形"法来解答,即"三角形定值,象限定号"的方法,本文就此方法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及积分运算时的应用作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李翔 《科技咨询导报》2010,(30):165-165
2009年1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颁布了,这是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大纲(试行)的修订,但仍采用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作为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到:尽快领悟新大纲精神,从而能够落实到本轮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受到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启发,朱莉娅·克力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一部作品里的符号都与未在作品中出现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相交织,每一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折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互相参照,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而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庞大辐射体系和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许多学者如罗兰·巴特、德里达和哈提姆都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多层次的界定和分类。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互文性理论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中国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的提出要求译者将文本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中加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蕴和内涵。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雁"这一意象的翻译,从而进一步证明将互文性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女子形象。她一直生活在极度封闭的家庭和时代,因偶然一次到自家后花园而开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她接触春天后青春觉醒了。党醒后的杜丽娘集中体现出了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社会追求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生追求。突出了“情”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给出了《晓庵新法》日、月、五星的运动模型,并详细地介绍了计算月亮行定差的具体过程;说明了日本学者宫岛一彦复原的模型与本文模型的等价性.考证了上海图书馆所藏16册署名“晓庵氏”著之《西洋新法历书表》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翁玲凤 《科技信息》2012,(12):111-111
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教学法体系。本文从交际法概述出发,着重理解其特点及英语写作的交际本质,提出以在交际法指导下以"说"促"写",以"写"带"说",实现说写的整合,从而提高大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石河子科技》2004,(3):41-41
<正> 《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一种新型”搜索引擎”——搜得(KnowItAll),它能像拖网一样”捞到”所需资料网页,然后以目录表格形式将其进行整理。该新一代”搜索引擎”可将一大堆网页中的有关信息以目录表格的形式放在一个单一网页上。”美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和Google公司对这  相似文献   

11.
文章归纳了《史记》中双宾动词进入“于”字结构和“以”字结构的规律、原因以及“于”、“以”在句式中的作用。“于”、“以”的使用既和动词有关,也和句子强调的重点有关,同时“于”字还可以用来区分直接宾语和问接宾语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袁圆 《科技智囊》2010,(3):46-50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在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发布的第一个文件,即《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此可见,中央对海南省发展的关注与支持达到了又一个历史高峰,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巨大反响。根据《意见》,海南省将在免签证、免税、航权开放、博彩业等领域开始新一轮启航,海南省这个中国最大的"老"经济特区,将以更具开放性的步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新"的政策,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曾是海南最引以为傲的头衔,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对海南寄予厚望,并在1988年升格建省。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海南不得不尴尬地承认:最大的经济特区并没有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其他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相比,略显逊色。1992年,被国务院批为国内唯一享受保税区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海南洋浦,尽管政策环境优越,但在一轮大跃进式的炒地风潮过后,海南逐渐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新型经济区突飞猛进的发展中被人渐渐淡忘。2010年年初,国务院提出将"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这被认为是继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中央再一次做出对海南发展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支持。可以预料,在中央连环利好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海南有望与广西北部湾一起,成为中国西南海疆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并将与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一起,构成中国经济新的"黄金海岸"。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道始于情”。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动真情?聆听王崧舟老师教《一夜的工作》,便能从中找到“煽情”的“点”与“线”。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渊薮,它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初具“现代医学模式”的雏形.本文通过《黄帝内经》中有关个体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阐述,论证了祖国医学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语》中不定代词"或"和"莫"的用法有同有异。相同方面:两者在句中都用作主语,这又分为充当小句的主语与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两种情况。不同方面:不定代词"莫"的出现频率高于不定代词"或",在语法意义上,两者是相反的对应词;就演变趋势而言,《国语》中"莫"已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而"或"还没有虚化的迹象,反映出这组对应词在发展演变中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6.
17.
从《乐记》音乐教学思想的总体构成看,《乐记》教学思想与方法就是“审”与“知”。从教学角度讲,“审”是先决条件,有了“审”的能力,才可能达到“知”的结果。“审声、审音、审乐”的能力培养既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也是音乐教育的成果。“知”是在“审”的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的行为的结果。“审”是“知”的前提,“知”是“审”的证明。在实践中,两者互为关系,难以绝对分开。  相似文献   

18.
《系辞》第一次对《周易》作了系统的哲学阐释,它围绕着“易”与“《易》”的话题,从人的生命体验出发,不仅提出了生命本体与生命现象之间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命题,还揭示了人类文化创造由“象(言)”到“意”、再由“意”到“象(言)”的认识论规律。  相似文献   

19.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当代作家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最初发表于《收获》杂志2002年第1期,现有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小说历史叙事的复杂性,论述也流于浅近和抽象。在“新历史小说”这一创作潮流的视野中审视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以及其叙事的“偶然性”和宿命感等问题,可以探寻作品的意识形态蕴涵及其历史观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