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以松嫩平原西南部土地盐碱化典型区之一的吉林省大安市为研究对象,该区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动态变化因子是草地、耕地、水域、林地与盐碱地之间的转化,采用时间尺度为12年的1989年和2001年两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各种图件和文字资料,利用GIS软件人机交互式解译提取大安市盐碱地、草地、耕地、水域、林地信息,获取统计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和分析大安市未来10年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化。结果表明。在保持当前人为干扰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该区盐碱化土地面积占上述5种土地利用类型总面积的比例将达到38.67%,2015年将达到40.75%,土地盐碱化严重。因此,这一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该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图2,表4,参12。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区域(县域)的土地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视土地利用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利用系统科学相关分析方法,并结合统筹区域土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发展的原理,在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土地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模型,划分区域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划分为4个功能区并结合区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情况,确定了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方向,保证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表3,参8.  相似文献   

3.
基于前期组织势研究中强化和弱化作用的理论争论,本文选取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2012-2016年土地购置决策为事件单元,划分为利用和探索导向两类行为,以探究组织成长情境中同类型内和跨类型间重复事件的组织势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在同类型内,利用(探索)导向土地购置经验会弱化企业进行利用(探索)导向拿地决策倾向;(2)在跨类型间,利用(探索)导向土地购置经验会强化企业进行探索(利用)导向拿地决策倾向;(3)组织冗余会强化前期利用和探索导向土地购置经验对采用探索导向拿地决策的组织势作用.研究支持了组织势作为企业成长过程资源配置机制的假设,为整合组织势研究中强化和弱化观点提供新思路,对现有组织势类别研究形成补充,并为辨析探索和利用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在组织成长情境中的新实例.  相似文献   

4.
农用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下辽河平原区农用土地实行规模化利用是实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和根本保证。通过对下辽河平原区的实地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对影响下辽河平原区农用地规模化利用的5个主要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为下一步建立下辽河平原区农用地规模化利用的运作机制,实施农用地规模化利用奠定基础。图1,表5,参6。  相似文献   

5.
基于混淆矩阵的自适应纠错输出编码多类分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纠错输出编码(error-correcting output code, ECOC)作为分解框架,把多类问题转化为二类问题进行求解,是目前解决多类分类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构造基于数据的分解框架是应用此类方法的重点。为此,提出一种自适应纠错输出编码构造方法,利用混淆矩阵计算多类问题中各类别的相关性,基于Fisher准则找出最有利于分类的类别组合,最后根据组合方案构建类别的二类划分并最终形成输出编码。实验中分别对UCI数据集和3种一维距离像数据集进行测试,通过与几种经典的编码方法比较,结果表明该编码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分类器的性能和稳健性。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西部生态保育策略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对松嫩平原西部生态环境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探讨有关退化草地恢复、林业生态建设、湿地保育、盐碱地改良利用的若干策略。表3,参12。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西部有苏打盐碱化土地面积373万hm2,其中除了盐碱化草地与碱斑地、盐碱湿地、低洼易涝盐碱地外,约有25%的盐碱低产旱田[1]由于尚无更有效的盐碱化旱田改良利用方法,目前只能种植耐盐碱性较强、耗地力、低效益的向日葵,轻度盐碱地虽能种植甜菜、高梁、糜子及玉米等,但是产量和效益均较低。为此,试验采用本地区20m~30m深具有较好渗透性的微咸水(矿化度1g/L~3g/L)进行豇豆田淋洗灌溉[2-5],进一步探讨微咸水淋洗灌溉对豇豆产量和相关性状的影响,以提供盐碱化旱田改良及高效利用的方法和依据。图1,表2,参5。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聚类算法无法解决复杂分布数据聚类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最小-最大超盒的聚类算法。该算法首先对数据急归一化处理,然后借助旋转最小-最大超盒对样本空间进行划分,从而生成一系列的初始分类,最后利用类别间的可融合度概念将初始类别融合为最终的聚类。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无需聚类数目的前提下,对复杂分布数据具有很好的聚类效果,其聚类性能与传统的FCA相比有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土地生态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基于GIS的土地生态适宜性模糊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在阜新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中。将阜新市区的土地按利用方式划分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用地和绿化用地,选取16种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并对其进行量化分级,构建了多层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评价因子的隶属度函数和计算隶属度值,构成了隶属度矩阵并导入GIS数据库,从而使模糊评价法与GIS相互关联,实现了二者在相关评价数据上的过渡。运用AHP法确定了各层因子的权向量,结合隶属度矩阵综合评价后形成单一用地方式专题图,再将4张不同用地方式专题图在MapInfo中叠加,构成土地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图。评价结果表明,阜新市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整体上适中,中部偏西、西南部和东北部偏低,东部相对较高。评价结果为阜新市区建设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农业地域结构类型划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建立农业地域结构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以185个县级行政区域为统计单元,运用因子聚类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依据农林牧渔等主要部门的构成比例和不同组合,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农牧类、种植业类、牧农类、农牧渔类、林牧类和渔业类等6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主要农作物结构、牲畜种类构成以及林系特征等进行识别,划分出24种亚类,为区域农业发展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图2,表3,参12。  相似文献   

1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历史时期地图数字化和遥感图像解译得到三江平原1954-2005年的6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过去50 a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定量评估了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沼泽湿地面积比例从32.58%减少到7.44%,耕地面积比例从15.84%增加到55.16%。过去50 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减少,减少幅度达48.00%。通过空间变化统计分析得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增加、没有变化的区域分别占58.16%、26.62%、15.2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区域内多发生由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沼泽湿地、林地和草地向耕地的转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区域发生了由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较低的耕地向草地和林地的转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本不变的区域多为难以开垦的林地所覆盖。以上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的主导因素。图5,表3,参15。  相似文献   

12.
以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通过确定评价单元,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验指数和法作为适宜性评价模型,并结合遥感解译得到的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三江平原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平原区比山地丘陵区更适合旱田作物和水田作物的种植,适宜旱田的面积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73.44%,其中高度适宜旱田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23.48%,边际农地和不适宜旱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6.39%;适宜水田的面积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70.04%,其中高度适宜水田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6.75%,边际农地和不适宜水田的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6.07%.将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三江平原2005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结果显示,2005年三江平原现有旱田中的39.10%属于高度适宜,边际农地和不适宜旱田占现有旱田面积的25.87%;现有水田中的53.41%为高度适宜,不适宜的面积仅占1.73%.以上结果说明目前三江平原旱田利用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水田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特别是在平原区.图2,表8,参18.  相似文献   

13.
水土资源承载力及其空间组合状况是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分析东北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的总体态势,从市域尺度对该区36个地级行政单元的水资源承载力(WRCC)、耕地资源承载力(LRCC)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分析,并根据各评价单元WRCC与LRCC的空间组合关系将东北地区划分为4种类型区,提出各类型区水资源及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向与调控途径.结果表明:东北地区WRCC、LRCC区域差异显著,空间组合存在"错位"现象,这种"错位"现象在北部及东部山区和松辽平原西部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其余地区二者空间组合的一致性尚好,其中松辽平原东部及三江平原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承载状况较好,东北沿海大部分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承载状况较差.图3,表3,参17.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天水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评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天水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天水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1996—2007年期间天水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总体上较高,均在90%以上,在时间上的变化呈波动趋势,并且可以明显地分为3个变化阶段。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影响不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牧草地、交通用地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的关联度最高。③控制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过快增长,严格保护水域,调整牧草地的比例,对优化天水市土地利用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④该方法计算简便,思路清晰,结果令人满意。适合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评价。图2,表4,参9。  相似文献   

15.
张掖市统筹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分区是实现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张掖市各乡镇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管制分区,将张掖市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区和7个管制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方的方向、战略对策和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图5,表2,参5。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光谱分析技术分析轻盐弱碱地、轻盐中碱地、轻盐强碱地、中盐强碱地、重盐强碱地、中盐化碱地、重盐化碱地、碱化盐地的光谱特征,建立了各种盐碱地的典型解译标志,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进行盐碱地专题信息提取与制图。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得出:该区土壤盐碱化程度严重且分布较集中,重度盐碱地面积多,占总盐碱地的60.33%,占大安市土地总面积的22.87%,其次为轻度盐碱地和中度盐碱地。图3,表2,参9。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求三江平原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沼泽湿地面积两者间的合理比例,使之既能保证粮食生产,又能维持沼泽湿地的重要功能,有必要对三江平原粮食生产与沼泽湿地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在获取过去50多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表征粮食生产效益和沼泽湿地效益的评价指标,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建立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两者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农业生产和沼泽湿地环境是比较协调的。该时期三江平原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8万hm^2,沼泽湿地面积为282万hm^2。此结果可以作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恢复程度的一个参考标准。按高产水平计算,三江平原可提供111077t粮食,而三江平原的生物种类可以恢复到建国初期的95%。图8,参25。  相似文献   

18.
沽源县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沽源县生态脆弱的实际情况,尊重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选取一个最能体现沽源县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主导目标,采用线性规划和灰色动态系统方法,建立目标函数,并将其它效益作为约束条件,得到了2015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宏观方案。研究表明,在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00mm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耕地面积不宜超过土地总面积的25%,牧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约40%,不宜片面强调过多发展林地面积。  相似文献   

19.
太行山南麓焦作北山低山丘陵区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属于强干扰、退化的土地生态系统。为了实现科学的豫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在对豫北太行山地区自然因子植被、土壤、地形分异性和人为N子分异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叠加分析。将北山生态系统,按照其生态功能结合自然、人为干扰现状分为山顶消费型、山坡地保护型、河沟地生产型和人工调和型。结果显示:北山地区生产型和消费型的面积比例分别为38.8%和24.9%;保护型和调和型为28.9%、7.4%,整个北山地区生产型和消费型面积过大,而调和型和保护型面积过小,表明豫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生态压力和人为干扰过大,处于一个不合理的利用状态。依据以上分析,并结合北山的实际现状,对北山的各种土地生态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图4,表2,参8。  相似文献   

20.
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挖潜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区域内的14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协调度两个方面挑选了2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获得1997~2005年间各组主成分的贡献率和20个指标的影响因子,从贡献率和影响因子出发,分析了其变化规律。然后从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出发,结合主要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将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划分为东部模式、中部模式和西部模式,并且各区域呈现出一定的均质性。表4,参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