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浩然毕生的审美追求是“求真”“求自然”。这种追求为盛唐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将日常生活入诗,二是将兴寄入诗,三是独特的抒情手法和入俗致雅的语言风格。孟浩然的创作,扩大了唐诗的题材,有效的抵制了初唐时期的浮靡诗风,谢灵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由陶,谢到王维过渡,将山水创作推向繁荣,孟浩然的创作确立了平淡诗风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开启盛唐诸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一王令是北宋诗坛上一位杰出而短命的青年诗人。他虽然只在人间匆匆度过了28个春秋,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王安石对王令的“文学、才智、行义”都推崇备至,寄给他和纪念他的诗文很多。他曾在诗文中一再赞叹:“忆见夫子真奇材”,“卓荦高材独见君”(《寄王逢原》、《哭逢原》)。王令的诗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识度高远”,而且以其雄奇的艺术风格在北宋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宋初隐逸诗人诗学"晚唐"宗贾岛,苦吟琢句,又吸取了山水田园诗派的艺术特长,故呈现出较为独特的艺术风貌。诗歌创作格调高雅绝俗,诗境清苦荒寒,时见冲淡闲逸之趣,整体诗风趋于平淡自然。其诗歌艺术主要是对晚唐五代诗风的继承,但他们摆脱功利主义专门致力于纯自然的题材,清新幽远的诗风在宋初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乾隆诗歌不但数量为中国历代诗人之最,而且特色鲜明,后人称之为"高宗体"。"高宗体"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文为诗,诗歌严重散体化,这与乾隆的诗学思想和诗法取向密切相关。"高宗体"以文为诗引起翰苑词臣应制诗竞相效仿,但对乾嘉诗坛整体诗风没有产生太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历经三百多年的宋诗史上,江西诗派统治诗坛的时间长达近百年。在如此强大的诗学传统面前,南宋中兴诗人杨万里却本着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开创了新的诗歌审美范式——“诚斋体”,打破了江西诗派笼罩宋代诗坛的格局,最终超越了宋诗以才学、文字、议论为诗的诗学传统,而他早年对江西诗派内部“变调”理论的融通则是其超越江西诗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柳诒徵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而且是一位颇为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或时代遭遇,或欢庆胜利,或歌吟山水,或赠答酬唱,或祝寿凭吊,或关爱图书,或对外交流,折射出时代变幻之风云。他的诗歌具有儒家诗学“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精神品格,蕴含“雄浑圆健,充实光辉”的艺术风貌,呈现出自乾嘉学派以来中国诗坛所形成的“学人之诗”的审美特征。此外,他的崇尚“诗言志”、倡导质实诗风、不因人废诗的诗学思想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论张詠的诗     
一、张(讠永)眼里的宋初诗风张(讠永)(946—1015)是宋初诗人中最早的名家之一。他生于北宋建国之前十四年(石晋开运三年),通常文学史书上提到的宋初诗人,都是他的后辈。他比王禹(?)大八岁,比魏野大十四岁,比林逋大二十二岁,比杨亿大二十八岁,比梅尧犬五十六岁,比欧阳修大六十一岁。因此,他的诗格不曾受到宋诗中某一家的影响,似乎是自已摸索、磨炼出来的。宋初三四十年间诗坛是相当冷落的。少数前代遗留下来的诗人,仍然走晚唐五代的老路,格力萎弱,大为后世评论家所不满。如欧阳修说:“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  相似文献   

8.
北宋诗人张耒,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其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这除了苏门这一艺术氛围的熏陶外,他还深受白居易所倡导的元和诗风的影响,继承了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精神。由于张耒在创作上过于追求自然,艺术上难免流于草率,这使他的诗尽管在当时有轰动效应,却难以引起后人的瞩目。  相似文献   

9.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非常著名的诗人、史学家和诗论家。在诗坛上,他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在史学上,他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为"史学三大家";在诗歌理论上,他的《瓯北诗话》评古论今,足可称之为清代诗歌理论创新之典范。作为史学家的赵翼,其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诗学思想。对赵翼与乾嘉考据学最重要的三个派别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窥探出赵翼思想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郁葱2004年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他的诗创作历程大体代表了中国新时期以来诗坛的变化;他建构了自己的“经验诗学”;他的诗在思想、情感、生命感受上都达到了当代中国诗坛的高峰。  相似文献   

11.
袁枚与王昶是乾嘉之际吴地最重要的诗坛领袖.袁枚论诗主张性灵,首重才情;王昶论诗讲格调,首重学问.对学问与才情在诗学上排序的不同,是二人论诗最大的区别.袁枚“性灵说”过分强调才情,独抒性灵,不遵守先辈作诗规范,创作求新求变,相对忽视学问的作用,导致乾嘉之际诗坛形成了一股过分推崇自我性灵的风气.王昶强调诗歌的雅正传统,在袁枚过世后批评“性灵说”及其后学的创作流弊,虽存门户之见,也体现出其企图匡扶诗教的用心.  相似文献   

12.
郁葱2004年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他的诗创作历程大体代表了中国新时期以来诗坛的变化;他建构了自己的“经验诗学”;他的诗在思想、情感、生命感受上都达到了当代中国诗坛的高峰。  相似文献   

13.
吕本中是南北宋之交时代的著名诗人,他既是江西诗派的中坚诗人,又以“活法”理论实现了江西诗风的变革,影响了南宋的众多诗人,推动了宋调的转型,因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从“水”到“太阳”海子长诗风格转变的原因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子长诗的创作在核心意象上有一个从“水”到“太阳”的转变。背后是诗歌情调和诗歌境界的变化。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导致诗人旧我的灭亡,新我的重生。基于对生命的沉思,海子的长诗风格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他的诗学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现象对中国诗坛的启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东晋南朝是佛教义学在我国流播并与传统思想文化冲突融合后,被崇佛诗人们自觉研习和有选择地融(?)吸收的时期,也是文学尤其是五言诗发展到尚形的时期.佛学的“方便”“示现”理论影响诗人们观形象以观法身的认识思维方式;佛教的自然观影响诗人们观山水以观法身的认识思维方式.这两种认识思维方式都强化了诗人们对把握和表现事物外部形象重要性的创作意识,并把能够真切形象地描摹事物外部形貌待征当作一种表现技能来崇尚,崇佛诗人们的这一创作倾向促进了南朝尚形诗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伟大诗人李白,其千余首诗作世代为人们所推崇。然而,作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和评判者,他不可能仅仅埋头于创作,对风雷滚滚的诗坛无动于衷,他还肩负着廓清妖雾、净化诗坛的历史重任。正是在这个方面,李白的历史贡献也是不能低估的。大力主张改革齐梁以来雕藻浮华诗风的前驱是陈子昂,而以丰富的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彻底扫荡这种不正风气的战将却是李白。诗人虽没有文学批评的理论专著,但是以诗论的形式分析、评述诗坛形势、诸家诗歌创作得失的作品还为数不少。诗人这部分宝贵的文学遗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食指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是一位具有分野性的诗人,他的创作分开了“失去自我”与“表达自我”的两个时代。他的诗歌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传统性,散发出一种革命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紧密结合的气息,体现出狂热激进的思想与理性节制的形式并行不悖的诗学特征。思想情感上的先锋性、反叛性与艺术形式上的传统性、保守性构成了他的诗学悖论。  相似文献   

18.
王彝诗学思想中的"节情说",既缘于适应明初文坛风尚之需要,更乃"北郭诗人"诗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原则。元末时期,"北郭诗人"坚持诗歌"缘情"本质的同时,已注意到"节情"的必要性。入明后,他们的诗学思想重心转移到"节情"上,但未能真正实现这一理想。于是,他们陷入了这样一种悖论:应当"缘情"时,他们却关注现实,去"节情";应当"节情"、干预现实时,他们却坚持"缘情"。结果是,他们的生命连同诗歌理想一同走向消歇。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另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歌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出了与杜甫诗歌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20.
晋宋时代的陶渊明(365—427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自陶老诗人受到诗坛重视起,许多评论家评其诗歌,尤其是对他出仕与归隐的评价,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钟嵘甚至以此把陶渊明目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实在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评价古人,必须实事求是,客观而论,才有公允可言。陶渊明的三出三隐究竟说明了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