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吕静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20(3):39-41,78
金庸先生是当代第一流的小说大师,他以广阔的历史视野与盘旋上升的历史观,构筑了他笔下的传奇。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侠义传统的同时,也继承了中国文学中的演史传统,从而使他的小说在形式上具备了亦史亦侠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对李锐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旧址》便是一部传达他对传统文化独特精神感悟的典型家族小说。作品中流露出他浓厚的优患家园意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3.
侠义小说强调的是"义",没有"义"的内在观照,"侠"之行动的破坏性会更强,其形象是不完美的。通过对历史存在之"侠"复杂性的分析以及"义"之宽泛内涵、"侠"义"结合过程的阐释,可以看出,《三侠五义》是"侠"、"义"结合的典范。《三侠五义》中侠客行侠仗义有两种模式,其形成既与历史上的"侠"相关联而又有所演变。  相似文献   

4.
金庸小说的意义无可置疑,但其价值确认仍有待进一步辨析.如果以"好小说体现文学艺术的魅力,伟大作品呈现精神境界的高度"这个观点为据,那么我们应该明确承认,金庸作品不仅是通常所谓的"好小说",而且是能与古今中外那些文学经典相提并论的"伟大小说".这着重在金腐的武侠叙事通过对以"侠士道"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的艺术呈现,对"审美解放"与"诗性正义"作出了成功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5.
王志宏 《科技资讯》2011,(10):243-243
从当代日本人气小说中,可以看出既有对日本传统的"尚死情结"的继承,同时也有"呼唤亲情,远离死亡,珍爱生命"这种具有温暖救赎意义的突破。本文拟从几位当代在中国较受欢迎的日本作家作品中考察日本人生死观的转变,以探究当代日本人气小说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与废名的《桥》都是极富禅意与诗味的小说,然而,两位作家借以参禅悟道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一个是以情求道,一个是以理入禅。因此,两部作品呈现的风格也就不尽相同。两部作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体现出我国文化传统对文学的深远影响,亦体现出时代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个体心理的普遍影响。  相似文献   

7.
言志与缘情是中国古典文艺本质的双重规定.金庸武侠小说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借武侠刻画人生.以人性人情融合凸显作品生命意识,处处折射出中国古典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哲理思想,从而使他的武侠小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内涵与底蕴.  相似文献   

8.
李洱小说<花腔>由正本、副本交织而成的"花腔体",是为了呈现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的"同构"性.以"仿史"的形式展示历史的建构过程及其形态,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历史或否认历史的真实存在,而是向被书写的历史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并以此与传统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保持距离.  相似文献   

9.
唐代侠风大盛,侠义小说的创作也空前繁荣.侠义小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作品是对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侠风的继承和总结,主要表现英雄的济世情怀;后期的作品是对唐代中晚期民间侠风的概括,主要展现拯救者的锄恶风范.侠义小说的流变表现了庶族文人对于士族文化的背叛,它打开了侠文化走向世俗的正义之门.  相似文献   

10.
萧红小说对传统文体模式形成冲击。其作品多用情理线索结构,具有浓郁的情色彩,表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趣。萧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金庸武侠小说程式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式化是武侠小说的共同特征。旧武侠小说以一定的社会化环境为依托,传达大众潜藏的无意识欲望。随着时代的进步,旧程式难以适应现代需求。但金庸作品的出现,使这种现象大为改观。金庸继承并改造传统叙事模式,使陈腐的叙事模式表现出新的内涵。透过纷纭复杂的情节,贯穿其中的是金庸小说的三个母题:寻找自己——爱的困惑——归隐情结,形成一种主导性模式——“生存模式”。作有意识地揭示人类的生存处境,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忠君观念与绿林化精神的冲突是作痛苦和悲剧心理产生的根源,同时也是作并不一味颂扬这些英雄行为的原因。作强烈的忠君观念指引着梁山英雄接受招安,但他又清楚招安的结果势必带来英雄的覆灭。宋、方挥戈,实为同类相残。鹬蚌相争,将同归于尽。忠义本应两全,但义不得已而毁灭。所热爱的英雄必须毁灭,使他产生浓烈的悲剧意识。这些矛盾长期撕扯着灵魂,使他产生近似于自虐的心理倾向,产生一种刺痛自己的需要和满足。《水浒传》这一悲剧的创作使作获得了刺疼自己的快感。作在作品中表达的他对传统思想某些领域的思考,使他成为明代反传统思潮发轫前,对传统思想产生重大疑问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个美丽的“桃源”世界,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揭示沈从文的“桃源”情结,并发现其“桃源”情结虽然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桃源”情结有着血脉联系,但是其间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全部创作中的梦魇情结,其原点为《致父亲》中揭示的“强权下的恐惧感、窒息感…‘颠倒是非的负罪感”和“不正常的自卑感”。在《致父亲》中作者真切、深刻地揭示出了父权专制的特点和危害。  相似文献   

15.
从先秦的侠士行为和诸子的侠士认识两个层面加以阐述,探究先秦侠意识的形成,揭示中国侠文化的源流,并阐发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凝聚着深邃的文化基因,其源起、发展、成熟无不与中国文化密切联系,从传统山水文化、哲学思想、文学经典到人文精神都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找到它们的烙印,这为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提供了独特的角度,同时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全部创作中的梦魇情结,其原点为《致父亲》中揭示的“强权下的恐惧感、窒息感…‘颠倒是非的负罪感”和“不正常的自卑感”。在《致父亲》中作者真切、深刻地揭示出了父权专制的特点和危害。  相似文献   

18.
墨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书写原料,离开了它即无字形,离开了用墨的方法(墨法),则形成不了书法艺术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掌握好用墨的干湿浓淡,充分发挥好其对比作用,是不同书家、不同书体、不同墨法和不同风格的展现。墨法是传统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法宝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广西壮族作家凡一平小说创作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其小说创作受地域文化的浸润,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怀疑,表现出受传统文化观念和传统小说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杜贵晨学术新作《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详尽考辨,探讨古代小说的某些规律,把理论思辨与直觉感悟相会通,力求构建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在多方面均给读者带来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