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孙思邈为中国古代名医之一,他在中医史上做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使中医继后汉之后的唐代又登上一个新高峰.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著作留下的宝贵遗产,对后世中医学甚至在国际上影响都很大.但是孙思邈及其著作的思想发掘却是一个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生平概况孙思邈是我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生于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死于公元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今年是他的诞辰1400周年。孙思邈幼年就勤攻苦读,天赋聪明,七岁时就能日诵千言,青年时期,即博涉诸子百家学说,兼通佛典,学问很是渊博。孙思邈家境穷苦,少时多病,深为疾患所折磨,因而他立志学医。21岁隋文帝仁寿元年时,他开始行医于乡邻亲友之间,自己的病身也因调治而痊愈。从此,他更潜心学医,常常不远千里去虚心请教,医术不断提高,名声渐大,赢得了四方赞誉。后来,有许多著名人士,如宋令文、孟诜成、卢照邻等,都曾尊他为师。在孙思邈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在西方汉学界和中国文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典论·论文》的翻译与评论体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思路,他将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翻译与文本细读,发现了其中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命题,并采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以及他将中西文论进行双向阐释的方法给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研究孙思邈的医学思想和医术 ,弘扬中国优秀医学文化之精华 ,促进和加强东西方医学文化的交流与协作 ,促进医药经济的发展 ,由我校医学院、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陕西省孙思邈研究会、孙思邈故里陕西耀县孙原村等单位共同发起的“第二届国际孙思邈与道教医学暨第三届国际中国医学史学术会议”于2 0 0 1年 10月 18日至 2 1日在西安陇海大酒店举行 .我校朱宏亮副书记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 ,闫剑群副校长主持了 10月 19日上午的学术交流活动 ,本届会议的组委会主席兼秘书长、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明旭主持了大会的开幕式 .医学院党委书…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孙思邈诞辰1,400周年。缅怀这位杰出的医学家,继承他留给我们的医学宝贵遗产,发扬他那高尚的医疗作风,这对在世界医学领域内渐露头角的,科学的和具有民族特征的现代化中医,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孙思邈精研医学经典,对各学派善善从长,重视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提高,又广集单方、验方、秘方,因此他在祖国医学之多学科取得了很多成就。这里重点介绍他在预防保健、内科学、外科学、长寿学、饮食疗法以及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继承发展和孙氏医著在国外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周瀚光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就锲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他与袁运开合作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科学思想史》于2000年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国内外学术界所见到的最系统、最完整的关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力作".李约瑟在世的时候曾读到过那部著作的写作提纲.他在给作者的信中,盛赞该书的写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兴奋的进展之一".周先生早年钻研道家道教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中年转攻古代儒家与科技发展,在学术界较早提出肯定儒家对古代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观点,最近又推出新著《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对李约瑟否定佛教对科技促进作用的观点提出了商榷和批评.此外,他在中国数学史以及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和中医逻辑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家庭伦理思想前承程朱理学,后启明清实学,是中国古代家庭伦理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他在继承前儒学说的基础上,在戎马生涯的实践中系统地阐发了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他的家庭伦理思想具有继承性、发展性和反传统性等特征。对王阳明家庭伦理思想的扬弃,对于我们今天进行家庭伦理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克礼为国际知名中国科技史学家。2018年4月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进行的访谈中,他分享了结缘于中国科技史的历程,以及对古代中国与希腊天文学传统的理解。对中国历史上是否有科学等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重读李、杜     
由于长期受大一统的儒家文化以及伴随封建制度发展而派生出来的封建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殊的“从仕”观念。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品格上形成严重的单一性倾向,在社会角色上,由于作为一种权力的话语的拥有者”,具有较严重的“救世主”及“代言人”观念,杜甫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近体诗”,又称“律诗”的集大成者及最高成就者,也是唐以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仕文化”的典型代表,又由于其伟大的诗歌创作成就,其思想影响了以的的历代诗人和作家。李白则是一个例外.他亦以其创作和生活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一种另类的文化品格,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游离的分子,从严格意义上讲,李白从来没有进入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本文试以李白和杜甫的部分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两位诗人不同的文化品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吴文俊先生是当代中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不仅在数学上做出重大贡献,而且在数学史研究中享有盛誉.他立足中国古代数学经典,独创"古证复原"科学方法,开拓数学机械化道路,认为数学在东西方发展中各成体系,形成"双主流"的科学史观.这是一种反辉格史观,渊源于吴先生中西文化的熏陶和修养、科学创新精神和对数学本质的深刻认识,产生于吴先生在充分挖掘、阐释、论证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之上,彰显了中国古代数学乃至科学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价值,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尊,代表了中国数学史乃至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梳理唐代陕西本籍科技人物及其科学发明,为现代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历史依据。方法文献考证与分析。结果唐代陕西科技人物有52位,本籍有33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李淳风(602—670)、孙思邈(581—682)、阎立德(?—656)等,其科技成就集中展现了唐代发达的科技文化。结论唐代陕西本籍科技人物为数庞大,活跃于唐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特别在天、算、医、地等传统科学的核心体系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古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且不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文韬武略,仅历史遗留下来的祖国医学遗产就印满了这片黄土地。古代医家孙思邈、扁鹊、张仲景等医圣的足迹,都显示着当年的风采。今年初,当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临的时候,横亘于陕西眉县境内巍峨的秦岭,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三国魏人马钧改进织绫机、制成指南车、创制翻车、制成水转百戏等科技成就;指出了他在机械设计方面的新思路;探讨了中国古代自动化机械的创始时代;论证了翻车并非龙骨车的新观点;旁及中国古代科技严重受制于政治环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一般说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或古代小说理论史都是从庄子开始的,因为他创造并首用了“小说”一词,从而拉开了历史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美学的诗歌意境理论史上,司空图的地位无人能比。他是诗歌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就他的整个理论来讲,他像前人一样认为意境是诗的本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界定了意境的内涵,开创性地划分了诗歌意境的类型。这三方面奠定了他在中国关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学以致用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不少的教育家在这方面都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一) 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他要求学生学习所得必须见于行动,即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他以学“诗”为例,说:熟读“三百篇”,管理政事,却管不了出使各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诗”读得再多,有何用处?他又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用作装饰,给别人看。他  相似文献   

17.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极有影响的教育家。朱熹在政治上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他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的,这些经验范围广泛,内容复杂,瑕瑜互见,鱼龙混杂,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并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所建立的某些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有些制度一直延续至今。通过考察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秦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窥视秦始皇的“成功”,以及他所建立的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在近五十年之久的著述讲学生涯中,形成了他独特的理学教育思想体系,其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关于他对教学方法的论述。 朱熹认为“教有成法”。他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认学。曲艺且然,况圣人之道乎?”,他讲学时十分注意吸取前人教学经验,同时又不断地积累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与历史事实中的唐玄奘的形象有着根本的不同,其形象在过去的评价历来不高,评论者大都把他一笔带过.唐僧形象是值得重新探究的,他具有双层象征意义:从个体形象而言,唐僧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僧侣,是中国古代历代取经者的形象代表;从整体意义而言,唐僧是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与处境的一种象征.唐僧形象寄寓了作者很深厚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