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相似文献   

2.
战争、国族、性别(政治)是张爱玲的“自我”书写应对的三个层面,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格,她没能妥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小团圆》在重构生命世界的自我认同中,存在着文本和书写者、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张力。在离散境遇以及跨语际书写、翻译之中,张爱玲经受着文化认同的混乱和徘徊并最终走向母语写作和中华文化认同。晚年张爱玲在追寻生命踪迹的无休止的涂写中表征着书写的焦虑,这种书写行为喻示着生命本原的不可抵达,生命的踪迹如灰烬,它是一种虚妄的存在。在这层意义上,《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命燃烧过后的“烬余录”。《小团圆》的面世,昭示着张爱玲晚年又出现了一个创作高峰,虽然比不上她的“传奇时期”,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传媒时代,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的张爱玲正在被无限“书写”之中,形塑了一个新的传奇。  相似文献   

3.
囿于特定生存环境和传统写作规范的影响,张爱玲经历了作为作家与作为女性身份的双重焦虑。张爱玲通过日常生活和女性生存的书写建构女性身份。她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重视,使日常生活重返写作场域;她从女性视角书写女性,让我们看到女性作家如何做到忠于其生活、历史文化现实及其自身的性别特质。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充溢着一群身残志衰的丑陋男性——他们身体残疾、精神残障。作不仅将宗法社会男性“伟岸”正统的肉体之身描述成发育不全、肢体残疾的身体障碍,贬抑为没有生命意义的行尸走肉,而且还将宗法社会赋予男性正统的精神身分贬斥为狂嫖滥赌博、昏聩丑陋、猥琐无能的精神残废。这样的书写策略体现了张爱玲意在颠覆男性霸权、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性别立场。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以女性意识为视角,通过审析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群像和男性的书写模式发现:张爱玲小说中的女婿姓经验及其迂回的焦虑其实都有着更为广大的文化背景,女性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虽然以不同的面貌与形式涌现在文本之中,但却非女性乌托邦的一种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6.
巴金张爱玲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视点各有不同。在对旧式家中男性形象的书写中,巴金关注常态格局,着眼于对“家“中男权专制的批判;张爱玲则侧重异态格局,致力于描写“家“中男性的扭曲和残缺来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7.
巴金张爱玲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视点各有不同。在对旧式家中男性形象的书写中,巴金关注常态格局,着眼于对“家“中男权专制的批判;张爱玲则侧重异态格局,致力于描写“家“中男性的扭曲和残缺来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对人性有着特殊的把握和认定:她的凡俗人性观、创作观在她的文学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物质性鲜明地显示出她从日常生活出发看问题的立场和反映现代市民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观;她认为人的悲剧根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情欲,情欲与人相伴始终,因而人的悲剧是永恒的。意识到人生的不如意,而仍然肯定、依恋、执着于这份人世情,充分体现了张爱玲对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童年的悲惨与不幸往往会构成一个人对童年的缺失性体验,这种体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讨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而通过张爱玲绝望而极端的书写方式来透视她乖戾的世界观、人生观,并同时为我们敞开那个繁华而糜烂的社会一隅。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一贯以生存本位的态度审视女性世界,她小说中那些自食其力、独立自尊的职业女性形象虽不及旧式女人鲜亮,但她们身上却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生存和女性自身解放的深层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谈片     
张爱玲作品的久远魅力和历史价值与作家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沦陷形成“孤岛”特别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张爱玲抓住历史机遇,以充分自由的创作心态在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第二,当更多的人被时代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张爱玲的独特显得非常醒目。尤其是她对人、人生和文学根本的认识有一种超越性,这使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具有了一种独特品质。第三,张爱玲蕴含了生命感悟、智慧和机巧的修辞能力,是少有人可与之相比的天赋。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创作一直围绕着男女之间的婚恋问题展开,在她的小说中往往具有"灰姑娘情结"这样一个叙述模式。在剖析两性关系的时候,张爱玲的小说往往编织出一个个爱情美梦,又亲手将这爱情童话打破。通过剖析张爱玲小说中的"灰姑娘情结",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她在小说中对男权神话发出批判和冲击,努力揭示男权社会中婚恋关系的虚伪和不堪,通过对时代女性生存环境的复刻还原,对"灰姑娘情结"进行了一次张爱玲式的书写。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其小说中出现的"灰姑娘情结"进行一次剖析,挖掘张爱玲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张爱玲的人生方式迥异的:鲁迅是主动肩住了黑暗的闸门,让自己沉进无边的冷酷和虚无中去;反抗和背负是他作为一个战士,一个救赎与生俱来的使命。而张爱玲的精神世界是超然的,她以超脱与冷静审视人性闹剧的轮流上演,一个孤单的灵魂从人生牢狱中越狱而去,留下的是与鲁迅同样的对生与死的指斥与追问。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在关注和展示世俗平凡人生的同时,更努力地探触到了人物的心理世界,其所形成的对现代人的内心生存状态的发现和描绘,使她的作品成为一种对生命意识的个性化的隐喻,从而也形成了张爱玲创作的非美学原则的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从《传奇》小说主人公的非正常欲望出发,分析了张爱玲对此合理化书写的复杂过程,并由此来看她在两种文化间所展示的都市小人物因身处乱世而历经不幸的命运,从而理解其苍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可以说是自然流露于小说文本之中.她通过塑造肢体残废和精神疾患两种类型的男性以及压抑焦虑、缄默无助的女性来达到男性的放逐与女性的迷失的文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社会心理需求造就了张爱玲,她热衷于人性弱点的挖掘;由没落世家走入平民社会,一方面使她感到失落,另一方面使她拼命挣扎而充满了强烈求生存的欲望,这都反映到她的作品中。目前文学界对于张爱玲过分推崇与拔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散文创作的人本主义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与她小说的荒凉、苍凉、悲凉这些"冷"的意味不同,跃然纸上的是满腔的"热",是张爱玲对世俗生活,对市民生活,对物质生活的热切投入。在她的散文中,总有人本的幽灵在游荡,在那浮华的世界里,人本主义正是张爱玲心向往之,一意求之的。本文论述了张爱玲散文创作的3个部分:消解崇高———把人还原为人,审视女性———把女人还原为女人,雅致地享受世俗生活———把生活还原为生活。阐明了正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孤岛"的特殊时期,造就了张爱玲,使这个奇女子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她在领略了人生虚无的同时,发现了世俗生活的美,还原了人所以为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她的小说中,作家主要通过“精神弑父”和“女性关怀”来凸现她的女性意识,但是,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狭隘的,她的“精神弑父”是片面的,并且她的“女性关怀”是非终极的,因此,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伤中,作家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了其内在匮乏的形态。  相似文献   

20.
荒原上的孤独者--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精神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的人生悲剧意识。她凭借着自己的文学天赋,直觉地将自己的经验世界转化为小说世界,把创作作为自己最后的精神家园。她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基本理解,她告诉人们,人间无爱。她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情感关系,以“人生挑剔者”的姿态极尽揭露人性冷酷、自私、丑恶之能事。她力图展示人们对生存的无可奈何,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充满了荒谬。她将解剖的力量集中在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血缘亲情关系上,力透纸背地表现扼杀血缘亲情的三大毒素:金钱,自私与变态。她所展示的荒原般的小说世界源自于她的荒原般的精神世界,她所写的故事均来自她的生命体验的最深刻的部分,她是一个踟蹰于荒原般的世界中失落了希望的孤独者,正一点一点地沉入巨大的心灵黑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