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上 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都市民俗的纷繁复杂 ,可想而知 ,要对上海都市民俗作系统深入的研究 ,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蔡丰明先生却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路 ,花了近六年的功夫 ,对上海都市民俗作了梳理 ,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写出近三十万字的著作《上海都市民俗》(学林出版社 ,2 0 0 1年 )。这是我国都市民俗研究中一项重要的新成果、新突破。在《上海都市民俗》一书中 ,作者以鸟瞰式的学术视野 ,对上海都市民俗作了宏观的审视。他分析了上海特有的经济、物质环境 ,政治、社会环境和文化、精神环境对上海都市民俗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与海派文学的关系 ,并不表现为其左翼的批判的都市文化传统 ;在繁华与腐朽同在的现代性传统上 ,张爱玲的小说也远不及穆时英、刘呐鸥那样强烈。但张爱玲却开拓了另外一条道路 ,即从《海上花列传》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现代都市市民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都市文学创作中,张爱玲和王安忆两位女作家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她们都把手中的笔对准了那些他们自身并不属于的都市“小市民”生活,展示了她们的文化形态和真实生动的人生欲望,并把都市人嘈嘈杂杂、零乱琐碎的日常生活情形和对人性深刻、细腻的体察与时代变迁中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动结合起来。张爱玲和王安忆这两位生活在上海的现代都市女性,她们对都市民间文化和市民生活的关注与热情,显示了接受过五四新文化传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大悲悯和真同情。张爱玲和王安忆毕竟是两个时代的人,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动足以使苍海变桑田。生活于乱世之中的张爱玲对人生的感受与理解多了一份茫茫无边的苍凉和彻骨的凄冷。成长于太平盛世之中的王安忆对世俗人生则多了一份富于智慧的平和与安祥。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和王安忆的小说《香港的情与爱》分别述说了两个来自上海的青年女性白流苏和逢佳在香港发生的情爱故事。将这两个相隔了近半个世纪的情爱故事放在一起参照阅读,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人性的永恒和两位作家对人世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心,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上海租界的特殊文化语境孕育和催生了张爱玲的电影情结并表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租界文化影响了张爱玲的电影评论、电影剧本创作及其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5.
主要把张爱玲的小说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典型文本,探究其中所蕴涵着的都市生活和都市人性的内涵:那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传统文明逐渐式微的中国,最具现代文化特征的上海和香港,所演绎的都市普通人物的人生命运和人性悲剧.主要表现为金钱和人的正常感情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人性的丑恶和变态,这是现代人不得不承受的一种宿命.  相似文献   

6.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周瘦鹃一生真诚做人,真正写作,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时间从近代跨越到当代。以周瘦鹃的哀情小说,发表在《上海画报》上的散文,以及解放后创作的大量散文为例,从文本出发,分析周瘦鹃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之美、现代都市之美和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以张爱玲小说的悲凉无奈为指导 ,从生命悲剧意识的渗入 ,都市软弱人的浮生之叹 ,爱情神话的消解 ,尖刻、无奈的幽默等几方面对其作品《封锁》作一解读 ,昭示张爱玲的写作态度 :人间无彻底的爱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非常独特,她用一种浓郁的悲剧色彩描绘了一个个情爱婚姻的虚无感、人的孤独感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感。本文从主题思想、选材以及表现手法三个层面阐述张爱玲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80年代的台湾女作家施叔青都曾以香港为背景,写出了她们的“香港传奇”和“香港故事”。她们用独特的女性视角揭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境遇,并对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作家笔下的城市建构、都市女性生存境遇及都市女性的出路三方面来谈张爱玲、施叔青作品中女性与都市的情感纠葛。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以小说集《传奇》走红上海文坛,她的小说语言极富音乐美——这成为张爱玲区别于其他作家、独步文坛的独特语言特质。其语言传递出苍凉的基调,叠音、摹声的手法和新式标点的运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抑扬顿挫、和谐辉映的韵律美;反复、排比和顶真等辞格组合出参差的旋律美;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的句式形成气势贯通又灵动跳跃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12.
从《传奇》小说主人公的非正常欲望出发,分析了张爱玲对此合理化书写的复杂过程,并由此来看她在两种文化间所展示的都市小人物因身处乱世而历经不幸的命运,从而理解其苍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身世阅历、艺术个性促使张爱玲王安忆在上海小说中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张爱玲的小说追求一种激光般的深度的艺术穿透力,她的意象化叙事与反讽叙事侧重于将读者的感受导入人的内心世界。王安忆则喜欢在广阔的时空里展开动人的画面,她的叙事由直观写实向元叙述的转变,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广度的艺术辐射面。王安忆比张爱玲更具宽阔的文化视野与不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民俗化的乡土小说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民俗事象或民俗活动来展开矛盾冲突,在人物形象、性格的刻画,小说情节、细节的设置,以及典型环境的描写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集《传奇》是张爱玲的早期创作,被视为其创作成就的最高代表。这部小说集表现的是都市中上层阶级的婚姻和家庭,揭露了“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悲凉的故事、悲凉的色彩、悲凉的意境,构成了《传奇》的艺术风格特质,产生了独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的民族承传性,主要来自明清世情小说、晚清谴责讽刺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作品。表现在凸现世态人情、注重写实传统、结构随意散漫、采取全知视角、运用含蓄笔法、追求通俗易懂等方面。其小说的艺术优长和缺失,包括狭窄的婚恋题材、平实琐碎的生活细节、松散随意的结构、说书人的叙述角度、微妙的隐喻和暗示以及通俗小说趣味,都源于她对上述中国旧小说传统的继承。旧小说成就了张爱玲小说的风格,也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其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小团圆》文本的细读,探析其在死亡意识、时间意识、男女情爱以及个人的对于“家”的情感上所显现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始终以普通市民的心态揣摩都市;用“都市摩登艺术”——电影,独特地表现都市;用虚无冷漠的灵魂影像都市市民。在特殊历史转型时期,张爱玲用自己的方式为滋养她创作的现代都市文化时代画上一个凄美冷清的句号。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被傅雷先生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有很强的文学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分析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合肥方言在小说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张爱玲巧妙地将合肥方言植入到小说创作中,不仅仅让小说更具张力,同时也是她对自己生命"寻根"的重要方式。张爱玲是孤独的,通过方言的使用,她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沿着这条路走向记忆的深处、心灵的田园。合肥方言在小说中的运用反映了张爱玲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1921——),本名张焕,生于上海。18岁入香港大学,后因战争返回上海,是四十年代崛起于上海文坛、具有鲜明的文化气质的著名女作家。 由于张爱玲52年离开大陆后,写过《秧歌》、《赤地之恋》等反共小说,长期以来,大陆的现代文学史从不提及其名。十多年前,谈到张爱玲,不要说一般文学爱好者觉得陌生,即便是现代文学研究者也知之不多。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政治喧嚣的平息,文学本体地位的恢复,张的作品才得以重新印行,国内的张爱玲研究也才再度开始。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