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李大名 《科技信息》2010,(8):139-139
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向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地推行移民侵略政策。与此同时,一批日本作家为了适应移民侵略的需要,炮制了大量的"大陆开拓文学"。本文旨在初步地介绍炮制"大陆开拓文学"的文学团体及主要的作家和作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引领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标榜日本新生代政治家的“决断意识”;企图通过翻案甩掉战争责任的包袱。  相似文献   

3.
石川达三是日本"社会派"的代表,他关注社会民生,大胆针砭时弊,写出了很多思想深刻影响广泛的作品。参与过战争的石川达三创作过纪实小说《活着的士兵》,正因为这部作品使他被我国某些人视为"反战人士"。细究他在战争中的表现及战后的谈话,事实并非如此。他就是一位深受日本传统理念影响、拥有"狭隘爱国思想"并由此关注社会民生的日本作家。  相似文献   

4.
在言论自由受到法律保护、媒体独立成为民主社会共识的今天,日本的报纸和媒体虽然不再像战争时期那样被军国主义“大政翼赞”的枷锁所束缚,但一种受狭隘民族主义蛊惑的“言论自制”,正日益成为日本媒体界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泛德意志民族主义宣扬生存空间,种族主义和战争万能的理论,为德国发动帝国主义战争,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制造理论依据。其所谓“世界政策”是它的集中政治表现。各政党朝着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和泛德意志民族主义组织的不断出现是它的组织表现。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标志着近代德国民族主义完全走向反动,它推动德国走向帝国主义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6.
袁百玲 《科技信息》2010,(18):306-306
日本军国主义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岁月中,特别是在明治维新至二战的70多年间,武士道精神极尽为虎作伥之能事,以"愚忠"、"盲从"鞭策国民献身于军国主义战争政策,以武勇精神激发国民的战争意识,以杀身成仁将"皇军"铸造成泯灭人性的侵略恶魔。  相似文献   

7.
《麦与士兵》这篇作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日本作家火野苇平根据徐州会战时的战时记录改写而成的。关于这部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创作的"战争文学",日本方面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工作,相对而言,中国方面却鲜有深入具体的研究。在借鉴以往《麦与士兵》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曦 《科技咨询导报》2010,(13):249-249
日本文坛于1924年正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流派被称为新感觉派,此派别成立之初主要是以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今东光等作家为典型代表,其文学特点以"新感觉派"为主。但由于这种派别的产生没有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并非是他们深思熟虑的结果。造成新感觉派经历了短短三年时间就退出文学舞台,反映出了大正末期昭和初期日本文坛的复杂状态。  相似文献   

9.
拿破仑战争后德意志的惨败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情感,强烈要求国家、民族的统一。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逐渐形成。政治民族主义投入到实际行动中,有政治改革家、军事改革家、大学生、资产阶级等的参与。最终,德意志解放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独立、统一。  相似文献   

10.
《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是单正平教授的博士论文。他从晚清民族主义探究中国文学转型,又从晚清文学转型为中国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及其教育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最近的许多政治活动表明了极端民族主义抬头的倾向。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有着深刻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但历史上日本政府对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极大促进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近代以来的历次教育改革证实了这一点。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反映出日本对待历史和历史教育的一贯不诚实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为极端民族主义 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温床。极端民族主义是军国主义的前奏,其抬头的倾向足以引起亚洲其他国家的警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派生唯素的内容分析编码法(derived etic content analysis coding approach),对国内外4家知名网站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媒体对钓鱼岛问题的报道有明显的倾向性。西方媒体比较关注"霸权政治"、"平衡发展"、"民族主义"、"中日邦交"和"领土争端",而中国媒体则强调"钓鱼岛主权"、"钓鱼岛问题的合理性"、"和平发展"和"国家主权",而对"民族主义"、"平衡发展"和"领土争端"等问题的讨论相对较少,对"霸权政治"则几乎没有任何反驳。  相似文献   

13.
《公法便览》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战争法的著作。该书重点阐述了战争的性质、手段、宣战与停战等内容,并译介了"中立"、"封锁"等战争法术语,对于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里可以清晰地发现诸多的"佛教、禅宗"思想痕迹,佛禅成为川端文学作品的思想基础。川端康成将艺术的美感同深邃的佛禅思想相结合,利用艺术与宗教精神上相通的因素服务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形成他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创作个性,表现出独特的东方审美韵味,提升了川端文学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5.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政府运用各种手段,将国粹主义与军国主义思想结合,里应外合,将文学纳入战时体制。日本战时化文学的发展和表现包括:一、文学体裁的择取、创作方法的巨变、作品中法西斯色彩的焕发;二、”转向作家群”及其文化探源;三、人道主义的仓惶远遁。  相似文献   

16.
战争是文学不竭的创作源泉,战争文学更是能反映人的本真。作为战争文学的主力干将徐贵祥近年来佳作迭出,新作《马上天下》更是将战争写得出神入化,两种不同的战争观交相辉映。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战争频仍,对战争的思考从未间歇,老子、庄子的战争观虽是两千年前的智慧结晶,在两千年后依然熠熠生辉;现代高科技战争形势下,对战争的形态、战争的准备、战争的胜负、战争的本质等战争的深层思考,作为有担当有责任的军旅作家,徐贵祥对此义无反顾地进行了文学观照。  相似文献   

17.
受新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影响,洪堡改革下的柏林大学被视为德国现代大学的开端,它的"学术自由"、"教学科研相结合"、"教授治校"等办学精神也影响了随后众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19世纪德国大学以其特有的大学观开启了现代大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的贵阳商会呈显出貌似相悖的双重面相。作为经济绝交、"一元献机"、慰劳将士、救济难民等抗日救国活动的重要组织力量,商会有力地表达了其民族主义诉求;而开展税捐斗争、抵制征兵乱象、调查战争损失等维护商人私利的行为,则恰当践履了其组织义务。"国权"与"商利"的双重考量,是近代民族主义运动中中国商会的历史实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美国民族主义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并具体分析了它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作用,使人们对一直存在却为美国人避而不谈的美国民族主义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20.
为了能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研究中国文化,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创建了名物学的研究模式。名物学既承受到了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也接纳了中国传统名物学和清代乾嘉学派的理论遗产。它旨在复原传统中国的生活图景,以促使海外中国学者产生对中国文化(文学)的感性体验。青木正儿试图通过名物学建立日本中国学研究的中国人视角,这样才能克服文化相对主义和民族主义所带来的文化交流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