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管出生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是一种严重的畸形主要表现为无脑儿、脑脊膜膨出和脊柱裂。出生缺陷影响着出生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兴旺发达,关系着可持续发展服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为此,文章特对2009年10月—2010年3月的神经管缺陷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情况,为降低出生缺陷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方法对2008年10月1日—2010年9月30日孕28周至产后7天的围产缺陷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共监测围产儿8150例,出生缺陷8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9‰;出生缺陷位于前6位的是多趾(指)畸形30例,唇腭裂13例,耳廓畸形8例,先天性心脏病7例,神经管畸形6例,肢体短缩、膝关节反曲6例,尿道下裂5例;出生缺陷的产前确诊、治疗性引产率为19.1%;出生缺陷儿以低收入家庭为主体占59.6%。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加大优生优育知识宣传和普及,给予科学的指导,提高群体的保健意识,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青山区出生缺陷发生率,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和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的要求,对(2008—2010年)2007年10月1日—2010年10月31日青山区5家分娩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到产后7天内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3年共监测围产儿11 850例,出生缺陷儿104例,缺陷发生率为8.8%,其中2008年出生缺陷率为3.6‰、2009年为10.1‰、2010年为13.2‰。出生缺陷呈逐年上升趋势,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①外耳畸形;②多指并指;③唇腭裂;④足部畸形;⑤头面部畸形。母亲居住离空气污染较近的区域明显高于离空气污染较远的区域,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出生缺陷儿明显高于文化程度较高者。出生缺陷的发生与性别无相关系。结论: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级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婚前检查,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工作。  相似文献   

4.
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胎儿异常发育。神经管是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前身,在怀孕期间会分化为脑和脊髓,在怀孕初期因为某种原因而使神经管无法正常闭合,造成脑部和脊髓发育的缺陷。受到影响的胎儿会产生脑损害、残障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5.
方永强  黄威权  陈蕾 《科学通报》1999,44(4):385-388
用GnRH抗独特型抗体和AP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GnRH受体在文昌鱼神经系统(脑和神经管)、哈氏窝和性腺的免疫活性进行了定位。发现在文昌鱼脑和神经管内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以及性腺发育不同时期的哈氏窝上皮细胞均存在GnRH受体免疫活性。同时,还发现不同发育时期性腺(卵巢和精巢)中也存在GnRH受体。这些发现为GnRH受体介导脑和哈氏窝之间的信息传递与调节,以及了解文昌鱼生殖内分泌调控轴-脑-哈氏  相似文献   

6.
蟾蜍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核磁弛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质子核磁共振自旋回波波谱仪测定胚胎各个发育阶段的纵向核磁弛豫时间可提供生物样品中能量交换规律的信息。1980年我们曾对蟾蜍及鱼类等动物胚胎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纵向弛豫时间T_1在神经管期发生突变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蟾  相似文献   

7.
有弹性的、可伸缩的3D打印气管可以帮助婴儿呼吸,或许这预示着未来人体的任何部分都可以按需求打印。刚出生六周的卡伊巴·吉恩弗里多(Kaiba Gionfriddo),突然在一个餐馆里停止了呼吸,全身皮肤顿成青紫色。父母马上送他去医院救治,才得知是先前未发现的出生缺陷所致——患儿的左侧支气管已经软化塌陷。接下来的几  相似文献   

8.
张爱云 《科学通报》1986,31(12):925-925
十九世纪俄国科学家A.O.柯瓦利夫斯基研究了被囊动物海鞘的胚胎发育,发现海鞘的蝌蚪幼虫有一条独特的尾。尾的中央有一条起支撑作用的硬的竽状体,不分节。沿着尾的背侧有一条神经管通过,为中枢神经部分。这一发现在科学界引起了骚动,因为它暗示了被囊动物的幼虫必定与脊椎动物有密切的联系。从鱼到人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脊椎动物在其自身发  相似文献   

9.
杨翰仪 《科学通报》1989,34(9):704-704
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是胎儿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AFP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低,而在胎儿神经管缺陷的孕妇及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目前放射免疫等检测AFP的方法已广为临床应用。近年研究指出,AFP的分子结构和免  相似文献   

10.
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导致的"隐性饥饿",将导致婴儿出生缺陷及发育不良、增加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及免疫系统弱化等诸多疾病,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我国居民人均微量营养素摄入明显不足,近3亿人处于"隐性饥饿"状态.生物强化技术是改善人体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最佳手段和途径.以满足健康需求为导向的营养型农业及其分子育种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更优质、更富有营养的食品,而且还可以提高农作物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并成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