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表征主义者认为知觉经验的现象性完全由表征内容决定。伯劳克反对这一观点,坚持现象意识还包含表征内容无法解释的其它因素,因此并不随附于或等同于表征内容。他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主体运用注意力于某个视觉知觉对象会产生不同于未运用注意力于同一对象而产生的现象性。也就是说,诉诸不同程度的注意力,相同的内容可以对应不同的现象意识。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伯劳克分析了一个关于注意力转换的视觉认知实验,他论证表征主义通常用于回应内容与现象性不一致的两种策略——"内容区分"与"错觉"——都无法解释实验中现象性的差异。本文将论证伯劳克对这一实验的解释不能成功驳倒表征主义。但表征主义者仍面临表征内容作为经验准确性条件的定义问题。  相似文献   

2.
表征主义认为经验的现象性特征可以由其表征内容得到说明。布洛克援引心理学中卡拉斯科等人关于隐性注意会改变经验现象性的实验结果对表征主义提出了独断性论证。文章将考察两种有代表性的对该论证给予回应的理论:注意—指示理论以及不确定解释理论;通过分析指出这两种理论都不能实现对表征主义的辩护,同时也指出布洛克的独断性论证本身也并非一个很强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对安斯康姆的非观察性自体知识的解读,试图为知觉经验内容的非概念论给出一条新的辩护路径。通过对麦克道尔的概念论论证的重构,我们发现,其论证所基于的原则或者落入了笔者称之为"猫咪谬误"的陷阱,或者徘徊在这一陷阱的边缘。为此,笔者尝试在概念论之争的主战场之外另辟蹊径,在对安斯康姆意义上的"观察"概念加以解读的基础上,考察了观察性表征与语言性表征的同构性,并提出了判定"概念性内容"的"分环勾连"原则。依据这一原则,非概念性的自体知觉经验内容是概念性的知觉经验内容的不可或缺的构成环节,前一类知觉经验是后一类知觉经验得以可能的必要前提。因此,必定有某些知觉经验的内容是非概念性的。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哲学中,汉森曾提出观察负载理论论题。然而,汉森的观点与当前知觉哲学的相关性则通常被忽视。因此文章将从知觉与知识的关系的角度对汉森的观点做一个再考察。汉森的观点蕴含知觉与知识之间具有一种双向的概念关联性:一方面,如观察负载理论现象所显示,观察者的知识对其知觉内容具有规范作用;另一方面,与此形成互补,知觉经验对于知识具有辩护和调整功能。这一考察显示了汉森的观点与当前知觉哲学中的知觉内容、概念论、知觉辩护等主题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借助斯特拉顿实验对客观空间进行了现象学还原,揭示出了一种内在于原初知觉经验的现象空间。无论是实在论的客观空间,还是观念论的客观空间,其结构都包含着绝对的确定性,因而它们都无法解释斯特拉顿实验中空间经验发生分解与重构的内禀动力学机制。这种动力学机制只有通过现象空间的概念才能获得阐明。现象空间起源于现象身体对于世界的原初把握,象征着形式与质料的原初综合。但是,现象空间的概念也面临着客观空间的现象学起源等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知觉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心灵与世界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或者说知觉经验是否有命题内容?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戴维森主张知觉经验不是命题态度,不具有命题内容,因此知觉经验不能为信念提供理由。而麦克道尔等人认为知觉有确定的命题内容,能够为信念提供理由。在分析二者理论的基础上,似乎我们还有第三条道路可选,即从功能上来解决知觉经验与信念之间的争议,那这第三条道路是否行得通呢?  相似文献   

7.
关于信息的表征,知觉符号理论不仅体现了具身认知的特点,而且强调空间经验在表征中的作用。然而,知觉符号理论既没能解释空间经验,其基于相似性和图解式概念的核心解释也不完善。大量相关研究在证实知觉符号理论合理性的同时,也证实了心理空间的存在。若将知觉符号置入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中,则不仅使该理论的表征相似性转向空间语境同一性,解答了一系列疑惑,而且借用心理空间的拓扑性,知觉表征也更加符合心理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在意动心理学派中,布伦塔诺提出了内知觉理论,在与内部观察的区分中,确立了人文科学心理学路线的方法论方向。但内知觉与外知觉的区分仍隐含有笛卡尔、洛克的二元论遗产。他的学生胡塞尔对此进行了改进。胡塞尔从显现入手,归谬出内知觉与外知觉并置的矛盾。接下来,他对显现进行澄清,区分出意动、显现对象和实项内容。这样,认识就从内外之分转向了对于对象的认识,在其中存在着相即和不相即的区别。由此,所有的研究都需要从现象入手,从而对意动心理学的方法论做出了重要的推进。胡塞尔的这项工作在今天的研究中仍得到回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认知科学领域生成主义理论的兴起引导了关于知觉研究的"行动转向",该进路主张利用行动概念来理解知觉,认为行动应当成为理解知觉的新范式。这一进路拥有诸多优点,但也遭受到一些反驳,其中古德尔与米尔勒的双视觉系统理论似乎从经验科学的角度否证了生成主义主张。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两种理论之间的争论,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知觉与行动的关系,并主张生成主义理论在适度修正其"行动"概念后,可以和双视觉系统理论兼容,并且能够更好地解释我们的知觉经验。  相似文献   

10.
陈刚的知觉二重论以内、外二重知觉的思想推进了心物—心身问题的研究,有许多优于以往相关理论的新内容。但它以自我意识心灵为脑中的感知主体,则引出了一些可商榷的问题,主要是心灵如何在脑中进行内在知觉的问题和心灵如何由脑来产生的问题。我们通过比较拉兹洛的双透视论具体讨论了这两个问题,最终引向了突现论与两面论的原则较量。  相似文献   

11.
博奇(Tyler Burge)对于内容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观念提出许多重要的看法。他主张心理内容部分是由思想者之外的社会环境与物理性质所决定,认为外在论与自我知识观念两者是完全兼容的。该观点遭到很多哲学家的质疑,博奇对各种质疑进行了回应,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有效的辩护。  相似文献   

12.
弗雷格-计奇难题关涉如何合理解析复合型道德断言的语义以及如何论证道德假言推理的有效性。传统道德表达论通常主张道德断言仅表达言者态度而不表达命题,而这种一元论立场证明无以破解这一难题。相反,道德混合表达论试图构建一种二元论框架,兼容道德断言既可表达非认知态度又可表达表征性信念的双重特性,为该难题的消解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混合表达论者一方面将道德术语类比作轻蔑语,以确保同一道德谓词在简单或复合断言中均表达相同的道德态度,另一方面通过阐明道德假言推理的深层逻辑结构,论证假言推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弦论作为最有希望的大统一理论,得到了包括霍金在内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推崇。但是,就目前看来,弦论既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也没有坚实的经验基础。弦理论的大厦完全是用概念和数学推演所构建的,于是弦论的"检验难题"出现了。大量的科学家就此质疑弦论的科学地位,而弦论的支持者则试图"改变规则",回避经验检验,诉诸于美学等形而上学原则。文章分析了弦论中"检验难题"出现的背景及原因,接着对检验一词的含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最后对科学理论的检验给出了一般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知觉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知觉经验需要通过脑内关于外部世界的某种内在表征来解释,而身体、头部、眼睛的运动对于知觉经验具有间接作用。但这种解释并不成功,未能解决"视觉经验之谜"。奥立根和诺伊的感觉运动可能性理论通过分析两种感觉运动可能性,说明了运动以及感觉运动知识对知觉经验的必要性。克拉克、布洛克、凯利以及坎贝尔反对感觉运动知识对知觉经验的构成性作用。本文将在概览上述争议的基础上,根据关于眼动的最新经验研究,指出运动对于知觉经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意识的高阶表征理论"通过高阶的心理状态与一阶的心理状态间的外在的表征关系来解释现象意识。不过,它们面临着一个"来自亲密性的异议"。克里格的"自我表征主义"试图诉诸"构成表征"观点对此异议进行回应。他的回应策略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其能否有效地解决"误表征"问题。然而,在面对"极端的误表征"和"温和的误表征"两种情况时,"构成表征"仅可以回应前者而对后者却无能无力,因而克里格的"自我表征主义"的回应策略同样面临着异议。  相似文献   

16.
围绕视觉经验之谜,传统知觉观与生成知觉观的争论焦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感觉运动交互作用是对知觉经验的内容起因果作用,还是构成作用。阿瓦·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采取生成的知觉观,认为知觉的本质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知觉与行动相互依赖,离开行动无法产生正常的知觉经验,并以"经验盲"作为重要经验证据。但是,感觉运动理论对"经验盲"的构成性假设解释(COH)并没有优越于传统知觉观给出的因果性假设(CAH),也没有排除掉感觉损伤的可能性。"经验盲"的案例并不能作为感觉运动理论的充分证据。结合对行动概念的梳理可以进一步发现,感觉运动理论并未对传统的知觉观构成实质挑战。  相似文献   

17.
现象意识表征主义(或意向主义)指意识或经验的现象特征等同于或随附于意识的表征内容,该立场蕴含了没有表征内容之间的区别就没有现象意识之间的区别。哲学研究者利用一些模糊图形提出反例,指出同一图形会产生不同的现象经验,以此质疑表征主义特别是非概念性表征主义的合理性。本文将建议一个策略以应对麦克弗(F. Macpherson)森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模糊图像反例。同时提出一种新的模糊图像反例,非概念表征主义仍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8.
德莱斯基在《意识经验》一文中认为,要探究意识经验的本质和意识自身,就要区分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正如我们关于外在的知觉可以分为知觉经验和知觉信念。只有区分了这两种不同的意识,我们才能进一步探究是什么使得经验能够被认知主体意识到。德莱斯基通过考察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之间的关系,最终论证说我们关于外在事物(或事实)的经验和意识自身能够被我们意识到,不是由于我们对于事物本身的意识,而是这种经验或意识自身作为某种表征在我们的意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文章试图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认知渗透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认知状态有时会反过来影响知觉经验。认知渗透似乎对知觉辩护构成了威胁。西格尔以独断论为例,说明了认知渗透是如何给知觉辩护带来问题的。她的结论是,独断论无法应对来自认知渗透的挑战。本文表明,独断论之所以会面临认知渗透的问题,是因为它被理解为承诺了认识论的现象主义,即知觉经验可单凭它的现象特征提供辩护。但新独断论抛弃认识论的现象主义,因而不会有认知渗透的问题。相反,认知渗透恰好表明,新独断论是适切的。  相似文献   

20.
在知觉体验内容是概念性的还是非概念性的这场争论中,概念论者通常用指示性概念策略来回应非概念论者提出的基于知觉体验的精细性论证的反驳。一些哲学家质疑这一策略,认为指示性概念并非一个真正的概念,他们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指示性概念不能满足再识别条件。一些哲学家通过否认指示性概念必须满足再识别条件来保卫指示性概念策略。文章试图表明,否认指示性概念应当满足历时可辨识条件,虽然可以逃脱非概念论者的反驳,但会损害概念论最初的目标,即解释知觉体验为何具有认识上的辩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