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雷根的动物权利理论中,作为形式化正义原则基础的固有价值假定的内涵实际上就是生命主体标准。雷根对动物生命主体的证成是成功的。但以此为由,基于跨物种的平等原则而主张动物拥有道德地位和道德权利却是不合理的。人类拥有权利不是因为他们具备固有价值,而在于他们是人。物种主义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2.
生物进化论强调生物的进化以竞争为主,强调个体选择、利己、自私的观点。这种观点直接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了社会发展动力,败坏了社会伦理道德。除了竞争,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更需要合作与共生,合作和共生是道德的基础。利他行为的产生是利于群体的整体行为。合作具有最优的协同效应。"道德优越者"以其协同获益的优势体现了公正伦理原则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道德生物增强(MB)设想通过生理改造提高接受者的道德认知能力,获得特定的道德目的。从生物保守主义出发,对该思潮的一个主要批评是MB会削弱人类的"作恶的自由",但"作恶的自由"相比于"可供取舍的选择可能性(AP)"而言说服力更差,这让MB的批评者一度陷入被动。但即便面对来自使用AP的反驳,MB的支持者依然可以通过坚守相容论的立场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将试图从丹尼特的意识表征进化理论入手,提出一种新的道德生物保守主义视角,指出MB的支持者会陷入"MB无用论"同"废除人类直接意识控制的道德意义"的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60年代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开始关注农场动物的福利状况和讨论动物权利开始,动物的道德地位问题成为西方生命伦理探讨中最具有争议性的议题。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和深生态哲学作为三种最有影响力的伦理观点虽然在辩护对象、伦理学基础和现实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有着共同的终极理论指向,那就是给予动物和各类自然生命以不同程度的道德关注,构建人类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5.
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意义重大,其影响广泛且深远,特别是对人类发展观念的影响:达尔文进化论彻底动摇了"神创"世界的观念,在有机界确立起了发展的观念;达尔文进化论为人类的发展观念提供了科学支撑,坚定了人类对发展观念的信念,纠正了进步发展观念的主观主义倾向;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进化论学者斯宾塞将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简单化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强者为王等观念,即所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并将其机械地照搬到人类社会领域,用其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学说对人类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意义重大,其影响广泛且深远,特别是对人类发展观念的影响:达尔文进化论彻底动摇了"神创"世界的观念,在有机界确立起了发展的观念;达尔文进化论为人类的发展观念提供了科学支撑,坚定了人类对发展观念的信念,纠正了进步发展观念的主观主义倾向;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进化论学者斯宾塞将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简单化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强者为王等观念,即所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并将其机械地照搬到人类社会领域,用其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学说对人类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灵长类动物学家德·瓦尔和康德主义哲学家科斯嘉德之间的一场争论表明试图论证强调人类道德具有进化论的根基并不必然破坏道德的独特性。进而,被科斯嘉德认为是规范性的主要源泉的反思性的自我意识也可以在其他灵长类动物身上找到某些起源。认知性的移情以及其他个体间的能力是自我反恩的基础。但是,在动物世界中找到人类道德的构成性要素并不意味着伦理学应该被生物学化;相反,道德的“突现”特征要求我们对人类的整个道德系统在其不同的层次上从不同的分析模型出发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虽然人们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但环境伦理学中的不同思想流派关于濒危物种保护的道德基础却存在很大分歧。以终极价值论为道德基础的物种保护观,倾向于为所有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道德辩护;以利益共同体为道德基础的生物保护观,则倾向于保护生物个体利益而对濒危物种提出道德反驳。但在濒危物种是否应该被保护,是否享有优先被保护等问题上,这两种道德基础却并不能提供与自身理论自洽的论证。因此在对它们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探寻以人的道德性为道德基础的可能性,是为修正现有濒危物种保护观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阿萨·格雷被称作是美国植物学之父,是19世纪美国少数几位具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之一,也是植物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为描绘美国的植物地图和植物分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也是达尔文的学术核心圈中的一员,后者向他请教有关美洲植物分布和植物分类的知识,并在1857年时就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进化理论。《物种起源》发表后,格雷成为美国首要的进化论宣扬者,不过他并没有完全"皈依"进化论。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一位诚实的科学家,格雷不得不在进化论、分类学与自然神学之间寻求平衡,糅合出一种有神进化论。格雷的例子代表了当时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种反应,它展示了"达尔文革命"历史叙事的不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动物权利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保运动促使动物权利论的产生。汤姆.雷根是动物权利论的精神领袖,他宣称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命主体,都同等地拥有天赋价值,也拥有这一价值所赋予的基本道德权利,即获得尊重的平等权利。詹姆斯.里查尔斯、玛丽.沃伦、加里.L.弗兰西恩分别论证动物享有基本的道德权利,卡尔.科亨等人反对动物拥有权利,他们对权利的主体以及动物权利的论证基础提出了质疑,指出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动物,但并不意味着动物拥有权利。在生态危机全球化的今天,动物权利论思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们应该赋予机器人道德地位吗?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机器伦理研究的问题。这里探讨了考虑赋予机器人道德地位的一种关系式方法。它关注道德关系和道德地位归属的可能性条件,并与基于属性基础上思考道德地位的标准方法处于临界的位置上。它不仅克服了标准的方法上的认识论问题,也可以解释我们面对机器如何思考、体验和行动,包括可以解释在理性和经验之间产生的分歧。这种超越笛卡尔的、关系式的道德解释学方法,它形成了一种思考道德地位和道德知识的不同范式。  相似文献   

12.
根据J.格林尼的神经伦理学研究,J.海特建议,在道德研究中,休谟的道德直觉主义是比康德的理性主义更好的选择。格林尼对道德判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研究指出,道德判断更多是感情和直觉影响,而非理性推理的结果。格林尼与海特的结论并不正确,关键在于他们没有看到,道德判断涉及到一套复杂的适应机制,其中感情和直觉虽然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却并没有决定道德本身。  相似文献   

13.
技术时代,考察人技关系不仅成为哲学的重要论题,亦成为面向技术境遇的生存论题。维贝克"技术道德化"思想是当下考察人技关系的典例,自身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从现象学维度考察维贝克"技术道德化"思想,以人的技术生存为逻辑原点,尝试消解其理论困境,重构人本主义技术伦理,进而重塑面向技术境遇的生存态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微公益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得以蓬勃发展,微公益对于用户的在线道德自我具有丰富的建构意涵:作为其标示、操练/游戏过程、以及相应的互动/环境营造的机会;但另一方面,用户参与微公益表现为碎片化、缺乏俱身的情绪/情感体验以及受制于蕴含其中的娱乐和商业色彩,从而导致其在线道德自我建构受到阻抑。因此,微公益及其道德建设的价值亟待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道德心理学是当代英美哲学中元伦理学和实践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一领域中,一直存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的争论。我们简要梳理了这一争论在行动之动机和理由的讨论中的展开过程,并批判地考察了托马斯.内格尔继承康德捍卫理性主义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论信息安全的道德防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息安全不仅需要技术、法律层面的保障,而且需要构筑必要的道德防线。对于信息安全负有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人员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开发者和信息系统的管理者。与此相对应,可以设定有关信息安全的三个系列的道德准则。黑客伦理作为黑客亚文化群的行为准则,既可能导致危及信息安全的行为,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第一部分讨论了人体生物样本数据库的性质、定义、特色、社会价值和概念模型,以及在此领域评价决策的标准,即伦理原则,认为应该包括效用、知情同意、保密、公平可及、透明和共济。第二部分讨论了数据共享的伦理学辩护,分别考查了反对和支持数据共享的伦理论证,以及数据共享引起的关切和影响数据可及的可能障碍。第三部分讨论了如何在保护隐私与数据之间保持平衡,以及伦理委员会可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能否使用生物医学技术或基因工程来增强人类道德是近年来生命伦理学领域中颇具争议的话题。主张道德增强的观点认为,道德增强具有功利上的合理性:道德增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人类道德进步的路径,对防止恐怖主义,气候灾难和核战争以及促进人在道德上的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反对道德增强的观点认为,道德增强不能简单地从功利上进行衡量,道德有其特殊的地位,对道德进行生物医学上的干预需要寻找更多正当的理由,支持道德增强的观点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道德增强需要更多的论证。  相似文献   

19.
对人性本质的认识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前提。人性的生物学研究显示,善恶均为人性所固有、人类对同类的爱有等级差别,人类无法超越自身的生物学界限;建立在这种人性论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应考虑人性的生物学限度,注重开发人性中的善、建立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标、关注道德主体的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成为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