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科学哲学由理论优位逐渐转向实践优位的背景之下,本文以科学与哲学的互动关系的变化为线索,重新梳理了20世纪科学哲学兴起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了逻辑经验主义(尤其是维也纳学派)所具有的实践意蕴。首先考察了维也纳学派兴起的理论渊源;其次深入挖掘了维也纳学派实用主义的内涵,比较并分析了二战前后逻辑经验主义在理论目标、研究方法和核心问题等方面的变化;最后结合历史经验与"情境"反思了西方当代科学哲学研究的困境,并尝试给出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意义的科学哲学研究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否定性原则指的是凡语言必须有否定语句的存在 ,否则就不称为语言。这一原则是维特根斯坦探讨语言问题时所持有的一个根本原则 ,它体现着语言的辩证法。根据这一原则 ,他对逻辑语言、日常语言和私人语言的可能性问题都作了独特的分析 ,认为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是可能的 ,而私人语言由于没有否定语句的存在因而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否定性原则指的是凡语言必须有否定语句的存在,否则就不称为语言。这一原则是维特根斯坦探讨语言问题时所持有的一个根本原则,它体现着语言的辩证法。根据这一原则,他对逻辑语言、日常语言和私人语言的可能性问题都作了独特的分析,认为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是可能的,而私人语言由于没有否定语句的存在因而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埃德加·齐尔塞尔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作为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一反这个学派其他成员用非经验方法研究科学和忽视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的做法,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现代科学的根源问题,提出了科学史上著名的"齐尔塞尔论点".齐尔塞尔强调经验研究在社会历史发展领域研究中的应用,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和自然界发展本质相同,都有规律可循.从此意义上而言,齐尔塞尔才是一位真正的经验的逻辑经验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1):106-112
伴随回归现象与日常,维特根斯坦着力从早期有关逻辑结构的客观化建构逐渐转向具体言语实践的规范性描述;这一哲学方法论上的调整立足于对感知秩序及其内部张力的重新审视,从而导向一种内在性视野下系统的感知批判;"内在性"既是透析维氏感知批判的关键端口,同时也是哲学语用学转向语境下重思概念秩序及其规范特性的重要坐标。  相似文献   

6.
关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所有"式命题中的"所有(all)",维特根斯坦指出:"所有"不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列举和归纳所得的命题形式,而是建立在可能性基础上的假言逻辑形式;作为一种逻辑形式,它是完全的(但不是全体或"所有的"),但是,作为一种描述世界的形式(陈述),它又是不完全的,它是一幅关于世界的不完全图像;"所有"的语言表述形式是一种无否定性后缀的语句形式;"所有"不同于"所有的",它相当于语词"任何"的语法功用.据此,维特根斯坦认为,科学命题是假设而不是陈述,它是不可证实的,我们能证实的最多只是它的不同截面.  相似文献   

7.
论维也纳学派的科学化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镒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通过科学化范畴对维也纳学学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维也纳学派在文化在文化价值观上是科学主义,在科学化上是逻辑经验主义,科学主义比逻辑经验主义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本文的突出之点是,通过对维也纳学派科学化尝试的系统分析,得出科学化是科学主义实现机制的重要结论从而深化化季科学主我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纽拉特的"混合"概念是指统一科学的语言必须是精确词项和不精确词项的混合物。在摒弃形而上学方面,纽拉特的这一主张与强调用精确语言词项统一科学的卡尔纳普产生分歧。我们可以由这一侧面看到一个真实的维也纳学派,而且从这一概念对卡特赖特的思想变化的影响,看到研究纽拉特的混合概念对科学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都在坚持哲学不是理论而是种活动,在他思想的前期哲学是种对思想和语言的逻辑澄清活动,后期则是对日常语言的观察描述活动。这种视哲学为活动而非理论的观点对传统哲学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批判,以致人们普遍的认为维特根斯坦"终结"了哲学,但实际上他不是在终结哲学而是在拯救哲学,并为哲学的复兴找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10.
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私人语言"之所以不可能,归根到底是因为"孤立地使用一个语词是不可能的",感觉表达式只有在某个语言体系和生活形式中才能获得其意义,而并非仅仅通过"指称"它们所代表的感觉体验就能获得意义。而在克里普克看来,"私人语言"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私人地"遵守规则是不可能的,"‘私人语言’的怀疑论悖论"只是"‘私人地’遵守规则的怀疑论悖论"的具体表现而已,一个共同体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交往是诸如"遵守规则"和语言交流之类的行为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理论,可以说是语言哲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说明现实中的语言决不能被看作"心灵过程的图像",决不象传统哲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以"私人经验"或"私人语言"为基础的。克里普克低估了维特根斯坦的理论的这种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兴起的对左翼维也纳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逻辑经验主义的政治学维度上。要深入理解左翼维也纳学派,须重新发现纽拉特的科学政治学,分析统一科学运动的政治蕴含。纽拉特对于科学与政治的基本规划至少包含了:科学与政治是同构的;科学应作为中立的工具服务于人类福祉;科学可以为民主政治提供样板。统一科学运动在推进科学民主化、对抗极权主义、倡导自由主义政治对话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这些科学政治学思想对后世的科学哲学及STS的很多研究方向有重要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12.
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一位有影响的现代哲学家与逻辑学家。他与石里克一道,是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作为一位逻辑学家,不仅对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模态逻辑、语义学、语言的逻辑句法等方面作出了贡献,而且在归纳逻辑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概率逻辑系统,有着重大的影响。就他对逻辑的研究来说,他比较注意对逻辑的全面研究,正如他对待科学持有统一的观点(物理主义)一样,对逻辑也可说持有一种统一的观点,这使他不仅注意演绎逻辑的研究,而且也注意归纳逻辑的研究。尤其有趣的是,他对逻辑的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在语言的逻辑分析、语义学等方面的一些论著,已经被近年来一  相似文献   

13.
试析马赫的科学统一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赫是一位科学家,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也并不为多数人所知的,马赫还是一位科学哲学家,作为科学哲学家,他的最大愿望是是实现科学统一的理想,他也因此成为20世纪30年代维也纳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先驱,但马赫所致力的科学统一工作是从两方面着手的。其一是科学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统一,逻辑实证主义正是沿此方面而深入下去的,并最终遇到巨大的困难,另外,也是被人所忽视的一面,是从体论方面致力于科学统一,即科学统一的非正统方面,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科学统一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科学理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科学哲学研究中讨论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最具影响力哲学家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在其前期哲学中就有对这一问题的体认和思考。维特根斯坦的科学观,既是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真理符合论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一种超越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维特根斯坦强调唯我论与实在论的内在一致性和对唯我论的认肯,他的科学观又彰显出一种人文主义维度。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在《关于颜色的评论》中阐明颜色概念的逻辑主要有两点:一是颜色感知在逻辑上先于颜色概念,二是颜色概念不具备确定的感知规定性。这一逻辑引申出正常的视觉现象不能被描述,同时语言游戏的语法也决定了正常的视觉能力不能被描述。这两点表明,一方面视觉现象独立于语言游戏,具有非概念的内容;另一方面视觉现象又通过被命名和使用,在语言游戏中体现其意义。维特根斯坦对视觉现象和语言游戏关系的澄清把现象世界从传统二元论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体现了对认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知识是以假说的形式被提出并通过不断的经验证实成为科学理论而被接受的。科学假说是科学家把对世界的信念和看法用语言陈述的形式具体化了的命题。这种语言层面的命题表述,涉及把世界的本体实在翻译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由于世界本体实在的相对性及本体论的相对性,使得由此建立起来的科学假说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本体论的相对性构成科学知识不确定性的根源。奎因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分析,把这一问题明确地表现出来并进行了具体和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意义概念和合理性概念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了意义的证实理论,并且试图将这样的理论运用于心灵哲学之中,他们还试图将合理性概念做理论化的处理。普特南指出逻辑实证主义者误用了意义的概念,没有认真地考察、研究语义学,忽略了意义概念的日常习惯用法。普特南认为逻辑实证主义重新解释科学的倾向恰恰是逻辑实证主义运动出现失误的根源。他们对于合理性概念的处理也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沼之中,是一种自相反驳的方法。这样的分析是一种深刻的洞见。  相似文献   

18.
贝塔朗菲与维也纳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凡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1):42-46,41
在学术生涯初期,贝塔朗菲在思想上受到维也纳学派、尤其是卡尔纳普的“构造系统”理论的重要影响。但由于贝塔朗菲和维也纳学派以不同的学科背景为理论参照,特别是前者对后者所倡导的逻辑实证主义所具有的局限性的亲身体验,所以,他们在生命观、认识论和价值观上出现了根本性的理论分歧,并最终导致了两者在学术道路上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9.
关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所有”式命题中的“所有(all)”,维特根斯坦指出:“所有”不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列举和归纳所得的命题形式,而是建立在可能性基础上的假言逻辑形式;作为一种逻辑形式,它是完全的(但不是全体或“所有的”),但是,作为一种描述世界的形式(陈述),它又是不完全的,它是一幅关于世界的不完全图像;“所有”的语言表述形式是一种无否定性后缀的语句形式;“所有”不同于“所有的”,它相当于语词“任何”的语法功用。据此,维特根斯坦认为,科学命题是假设而不是陈述,它是不可证实的,我们能证实的最多只是它的不同截面。  相似文献   

20.
库恩的位置     
纵观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许多哲学家、科学家、科学史家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若将这一发展视为一条轨迹,而非印记的堆积,我认为应将库恩做为一个醒目的坐标原点。其一,库恩是科学哲学进行社会学转向的标志人物。科学哲学在本世纪初由于较成熟的哲学派别“维也纳小组”的出现而较充分地显露出其特点:注重证明的逻辑,注重经验材料,注重语言分析。将科学哲学归于英美分析哲学传统并不为过。波普尔指出经验证明逻辑的缺陷,汉森更提出“理论负载”的观念等等,使逻辑实证主义走向式微。那么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为何?六十年代库恩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