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当前气候政策已实施了几十年之久,但围绕着气候变化的争论始终存在,而且愈演愈烈。本文通过研究,疏理了当前在气候变化科学事实和形成原因的争论,在气候预测模型和影响评估的争论,在气候变化科学认知以及气候资源属性的争论,试图从哲学角度提出这些争论的根源:即需要另辟蹊径解决气候变化研究的不确定问题;加强气候变化科学自主性的研究;优先权制度成为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一把双刃剑,注重对气候变化重大问题顶层设计,注重科学传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海洋有机气溶胶与海—气系统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统关键过程之一。然而,现有主流地球系统模式中缺少海洋有机气溶胶关键演化过程,导致对海洋有机气溶胶与海—气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认识匮乏,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针对海—气系统变异如何影响海洋有机气溶胶的生成和演化,以及海洋有机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如何影响海—气系统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提出3个方面研究内容,包括海—气系统对海洋有机物排放的作用机制、海—气系统对海洋有机气溶胶理化性质的影响、海洋有机气溶胶气候效应对海—气系统的影响。通过构建海洋有机气溶胶演化过程及其气候效应的数值模型,阐明海洋有机气溶胶与海—气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为降低气候预测不确定性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沙尘气溶胶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环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重要的气候驱动因子之一。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当前对沙尘气溶胶直接气候强迫的估计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间接效应的不确定性更大。此外,气候和环境的改变又反馈于亚洲沙尘的产生、输送与沉降。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支持下,我们对亚洲沙尘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进行了几年时间系统、深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4.
公众对专家的信任直接影响公众对风险治理的评价和风险决策。在气候变化的治理中,公众越来越不信任专家和决策者,信任度的降低或缺失严重阻碍了政府制定决策和执行相关措施。为了探索公众信任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作用、提高公众对专家的信任,运用信任、信心与合作(TCC)模型理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2082人进行了公众信任度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度越高,公众对风险治理的评价和支持度越高;公众对风险治理的评价越高,公众对风险治理的支持度越高。  相似文献   

5.
IPCC的主要职能是评估已有的科学知识,以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权威的、可靠的科学证据。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学者多用认知共同体理论解释IPCC的政策影响,但做出的解释存在两个不足。借鉴边界组织理论,发现IPCC接受科学界和政策界的双重委托,能够有效地管理科学和政治间的不稳定边界。IPCC的职能是:第一,实现科学与政治的隔离,确保科学生产的稳定环境;第二,促进科学与政治的协调,生产可用的、可信的政策知识,特别是其不断完善处置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工具,促进科学家和决策者之间的沟通,以完成知识整合。因此,边界组织理论为研究国际社会中科学和政治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广泛地体现在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大统一”理论尝试之中。研究系统地梳理了几类对于等效原理的争论。与通常实验不同的是,爱因斯坦电梯实验的实验对象与检测仪器分别对应着实验者自身及其具身认知,实验结果则反过来用于对实验环境自由下落状态与所处时空特征加以判定。从具身认知推理得到的局域等效原理在认识论意义上不是系统的,而被指责为机会主义的。有效的争论方式,应通过科学史的方法,将问题从思想渊源、推理方式、发现过程、解释与理解等维度加以分析。尽管具身认知是爱因斯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但它并不是导致等效原理被指责为机会主义的真正原因。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标准不一,要求科学理论彻底避免机会主义倾向,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质疑基于模型推理的认知论题,尝试对在自然化认识论纲领下的认知-历史分析方法进行规范性研究。类比建模是基于模型(Model-based)推理的主要形式之一,类比建模的基本机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模型来源的泛化抽象,二是基于目标域的特征对模型来源进行限制或修正。这两步反复操作,最终构造出适用于目标对象域的模型。模型与对象域的适切性(fitness)则是对以上机制恰当性的基本评价标准,类型层级理论对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分析,为测度适切性提供了一条可操作的方法。基于类型层级理论,并结合贝叶斯方法可以解释类比建模何以能够提高模型的可信度,以及类比的创造性与科学合理性之间的关系。这一工作对基于模型推理的科学认知论题的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反驳。  相似文献   

8.
探寻公众感知的本质与迭代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著名科技哲学的先驱汉斯·赖辛巴赫认为,科学的哲学是人类思想一切形式的逻辑分析,并提出包括情感主义理论学在内的分析哲学,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决策等;而哲学本身是由概念探究组成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社会舆情的进步则使人们渴望探寻公众感知的本质。本文在情感、行为、认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公众感知本质的源、功能、层级效应,并通过情感的递进关系分析了公众感知各组成要素的关系结构及多元迭代关系逻辑,由此,公众感知的本质与迭代逻辑研究开启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天文学公众传播"的研究可追溯到2000年,但尚未出现对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相关工作的研究。IAU设立了"天文学公众传播"的学术和办公机构,其主办的《天文学公众传播》期刊内容集中在传播方法和工具、教育与外展服务活动、天文学与艺术和文化等;作者职业多样化,供稿连续性与合作性突出,天文学家与相关专家的撰稿数远超其他作者。"天文学公众传播"历届大会议题均及时更新,2018年的参与热度最高,体现出当前国际活动和方法的前沿,也提出"天文学公众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具备的特征。"天文学公众传播"满足科学传播的一种当代定义,呈现出独特的互动性、平等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0.
图尔敏从论证的角度考察了逻辑在生活和科学实践中的应用,认为逻辑的实质是经验知识而不是先天的、分析性推理,科学创新和进步的本质是不同范式的转化,是想象力在科学认知中的作用。图尔敏的思想对当今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