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难问题”的本质及其深层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难问题"充分说明了现象意识,即我们心理生活主观的、定性的维度。它要求我们解释带有主观性和定性的状态为什么以及如何存在。一般来说,尽管认知神经科学在意识问题的解释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却不能充当意识"难问题"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查尔莫斯正是立足于这一认识论困境,提出了以信息为基础的意识的非还原解释方案,以此为迎合"难问题"的解释性挑战提供了适当理由;同时着眼于此,我们可以揭示出意识"难问题"的深层次问题。然而,要想阐释这样一个更大的难题,其间必然会面临现象概念策略与表征主义的质疑。  相似文献   

2.
著名神经科学家埃德尔曼和托诺尼对以“世界之结”著称的意识问题作出了新的分析和梳理,从而使“谜团”转化成了既适合于哲学探讨,又有可能从科学上加以研究的清晰问题。基于大量实证研究,他们提出了再进入、动态核心、神经元群选择理论等新的范畴和解释模型,对意识的相关难题作出了新的解答,既否定了传统的二元论和极端的还原论,又得出了人无心、大脑活动无中心等新颖而耐人寻思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意识的奥秘,著名心灵哲学家查尔莫斯将意识"易问题"与"难问题"的区分确立为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巧妙构思,提出了自然主义二元论的解释方案,其思想的实质是计算功能主义与属性二元论的结合,但其主要遵循的是细致入微的概念分析和逻辑严谨的思想论证,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猜测性,容易陷入思考困境之中。意识"难问题"的确是一个难问题,对此只能试图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传统与伽利略的数理科学传统的对比中寻找新路径,希望诉诸自然科学层面"怎么样"的问题来回答意识本体论层面"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意识高阶理论都受到误表征问题的困扰。意识高阶理论诉诸高阶心理状态与一阶心理状态间的表征关系来解释现象意识的质的特征,误表征问题则表明该理论是自相矛盾的。对意识高阶理论的分析表明,误表征问题根源于高阶心理状态与一阶心理状态间的现象劳动分工,这使该理论面临一个两难困境:如果坚持现象劳动分工,那么它不能解决误表征问题;如果放弃现象劳动分工,那么它将不再是意识高阶理论。因此,意识高阶理论中的现象劳动分工使其在原则上无法摆脱误表征问题的困扰。  相似文献   

5.
如何解释现象意识是意识的难问题。高阶信念理论试图为现象意识提供还原性的说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罗森赛尔的实在主义高阶信念理论和卡拉特斯的倾向主义理论。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两种理论对现象意识的说明,指出其困难,最后提供了原创性的改进版本。  相似文献   

6.
感受性质是当代心灵哲学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对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自然主义主流思潮形成了严峻挑战,而且也成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唯物主义的棘手问题.它所指明的是:在大千世界中,即使其他所有的现象包括绝大部分的心理现象都可以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惟独感受性质属于非物质世界.目前,新二元论作为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劲旅已活跃于心灵哲学领域,几乎演变成了推动意识"非还原运动"的主导力量.这种新二元论的崛起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1):113-119
意识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理智上的挑战,比如本体论问题、解释问题和功能问题。近来提出的注意图式理论(AST)可以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根据AST,意识是神经系统在不断改进信号处理方式的过程中进化出来的用以控制注意的建构物,即注意图式。这是一个丹尼特式的错觉理论,如果成立的话,不但可以消除"难问题"和"解释鸿沟"等难题,而且可以很好地说明意识的功能问题。不过,AST尚待进一步完善,其中的注意图式的信息内容和自我概念,需要更为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量子科学与意识科学及其哲学紧密相关。在基本概念方面,量子与意识均具有非严格决定性、空间非定域性、相对可分离的整体性和非完全个体性的特征。在描述层次上两者具有互通性,对量子理论和意识科学的描述均包含基础和现象两个层次。量子力学所揭示的非常规因果关联性为看待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由此所构建出的一种融合量子现象的意识"世界图景"有助于意识科学及其哲学研究的深入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9.
意识是人性——人之为人——的根本条件。科学地理解意识,也许是有意识的理智在完备地理解世界时要去完成的"最后问题"。我们提出,现象学-形而上学-方法论-实验科学——这四个维度构成了判断和评价一个科学的意识理论之全面性的参照框架。根据这个参照框架,我们概论了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家迪昂提出的"神经全局工作空间"意识理论的主要思想。迪昂认为,由于进入脑内的信息是以模块化方式并行处理的,所以在理论上需要一个信息分享-交流机制以解决模块化无法处理的新异性以及模块化之间的冲突。迪昂将这个信息分享-交流机制称之为"神经全局工作空间",并主张进入全局工作空间的信息就是有意识的信息。哲学上,迪昂意识理论的显著特点是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对意识进行功能主义和物理主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意识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科学.美国哲学家戴维·查尔默斯的意识理论在当前的研究中颇具特色,它既不同于各种"纯科学的"理论,也不同于其他的"纯哲学的"理论.本文首先概述了查尔默斯意识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观点,进而对他的意识理论作出了以下评论其一,将意识问题划分为"困难的问题"与"容易的问题",是查尔默斯对意识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其二,查尔默斯的非还原的唯物主义为意识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三,他的意识理论中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产业界在解决伦理问题时发现,技术专家无能为力。当转而寻求伦理专家给出方案,如自动驾驶在电车难题情景中撞向谁的伦理决策方案时,伦理专家发现自身难以承受如此责任。从现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视角来看,这是技术和伦理相互独立甚至对立引发的后果。理想的治理方式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伦理融合成一种面向技术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基于"设计情景-使用情景",结合人工智能的两种技术设计思路"人工的智能"(AI)和"智能增强"(IA),这样的伦理框架能够解决自动驾驶面临的问责难题。  相似文献   

12.
解决生态危机是我国社会发展新时代不可逾越的任务,公众生态意识启蒙是其内在动力。当前阻碍公众生态意识启蒙的因素较多,其核心阻力是经济层面上以消费拉动为主要动力实现经济转型与意识形态层面上消费主义并存而形成的悖论关系,即消费悖论。从哲学角度分析消费悖论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公众生态意识启蒙的阻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口误的意识性探究能帮助我们从言语输出的角度深入认识意识。口误传统上被看成是一种无意识的言语行为。遵循大脑信息并行加工的观点,通过对口误的原因——脑误的分析,加之他人脑电数据的支持,我们将口误分为有意识的口误和无意识的口误。对于有意识的口误,说话人常常自行纠正刚说出的话语;而对于无意识的口误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说话人在意识层面丝毫没有察觉自己的言语错误。  相似文献   

14.
文化意识行为是人类的顶级精神能力.它涉及心脑系统的多种复杂结构与功能.其中,主体的意识体验动用了具身感知机制,需要大脑进化出功能独特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意识体验的知性图式则基于主体对情感记忆、自传体记忆和本体感受虚拟运动的经验等多种信息的定向重组与加工过程,借此形成共时空、形而中和概象化的知觉图式;意识体验的理性过程,又需要前额叶的背外侧正中区、腹内侧正中区和眶额皮层区的互动互补与协同反应,并以涌现"间体世界"和"镜像时空"作为心理操作的表征方式.  相似文献   

15.
怪人假设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式。怪人假设的核心是怪人的可能性问题,这一问题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个严重挑战。由于怪人与意识生物的同一性存在行为、功能和物理三个层面,对可能性的理解同样存在严重的分歧与争议,因而怪人的可能性问题实际上是何种怪人在何种意义上可能的问题,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怪人假设几乎与每一种意识理论都紧密相关,任何一种成功的意识理论都无法完全回避怪人假设。  相似文献   

16.
意识的"难问题"及其解释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笛卡尔提出二元论以来,身心关系一直是一个未解的"世界之结"和"难问题".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这个困难问题集中到了主观性和主观特性(qualia),即意识经验如何可能从脑的神经过程中产生出来.为了解释这个难问题是否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一些相应的方案被提出来,诸如,斯佩里的突现相互作用论、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和查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  相似文献   

17.
"意识的统一性"是当代认知哲学和脑科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论题,但不可否认它是理解意识现象的关键。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割裂脑病人的研究,发现了意识统一性的反例,对意识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通道的主张产生了质疑。由于大脑模块间的知觉内容不一,且涉及不同模块性的视觉和触觉经验需要不同类型的表征内容,认知科学家赫尔利从副现象论对统一意识观点做了修正,试图通过意识的局部统一性建立物理主义框架下的意识统一性论题。然而,从认知哲学的视角看,无论是统一性论题的反例,还是副现象论的修正,都不足以驳倒意识的统一性论题,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直觉上感觉意识是整体感知世界的,但这种直觉还缺乏确凿的经验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荷兰学派从工程设计的视角出发认为技术哲学中存在"物理建构"与"社会建构"的逻辑鸿沟,并提出实践性推理是解决二者一致性问题最有价值的途径。而从广义设计的视角来看,这一逻辑鸿沟非但不是设计哲学面临的难问题,反而是设计实践这一交互行为存在的基础。工程设计中存在"结构-功能"二重性,非工程设计中存在"意义-功能"二重性,广义设计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功能-意义"三重性。三重属性之间的交互过程模式揭示出设计的结果是一类特殊现象,而设计的过程才是一般现象。设计哲学应当把设计人工物看成持续创造与不断运行的体系,不应当把设计人工物看成完成的、静态的产品。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著名的动物保护倡导者,辛格从理论层面持续对物种歧视进行抨击。其学说认为,感受性(sentience)是一种动物享有利益,且其利益应当在道德上被平等考虑的充分条件。然而,因为辛格在定义和使用“感受性”概念时,没有严格区分痛苦(suffering)和疼痛(pain)概念,导致其理论存在一定的含混性。本文中,我们首先尝试对“感受性”的理论内涵做出更为细致的澄清,认为辛格所指的“感受性”应当被精确理解为“关于疼痛的现象意识”。其次表明了,辛格动物保护学说的理论基础还关涉到关于动物意识的探究。最后,借助当前关于动物意识以及他心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对辛格的动物保护学说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自然科学界近年来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研究意识问题的"文艺复兴"运动.物理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科学范式的约束与启发,使当前意识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及问题类型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呈现出了对意识解释的不同水平、层次与性质.蓬勃发展中的意识科学研究也面临着不少困境,需要进一步确立适合于意识研究的新的科学现,提高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这两大基本向度的整合水平,加强对关键性的基础问题研究的理论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