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粤东地区麻布岗盆地277含煤砂岩型铀矿床的矿体产状、含矿主岩、铀矿层内部结构、矿石的矿物成分、铀的存在形式、铀的分布状态及含矿主岩化学组分与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277含煤砂岩型铀矿床的铀矿化特征,结合盆地演化、沉积相与成矿作用研究,提出了麻布岗盆地277含煤砂岩型铀矿床的三阶段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北方中新生代产铀盆地的形成分布及大地构造背景特征,并结合前人对北方几个重要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条件的剖析,从区域(大地)构造、沉积体系、古水动力条件、铀源等方面对比分析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盆山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关系。认为中新生代的盆山演化对北方产铀盆地及其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铀成矿作用以层间氧化为主,叠加沉积成岩和潜水氧化成矿,使铀的成矿过程具有多期次、多方位的特点。为下一步在北方各大中小型盆地进行砂岩型铀矿床继续勘查和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莉 《科技信息》2013,(7):430-430,451
本文针对外生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系统,成矿机理及铀成矿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铀成矿作用整个过程贯穿水-岩相互作用及动力学过程,其影响因素主要有Eh值、pH值、温度、压力、水中气体以及生物有机作用、微生物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滇西龙川江盆地沉积体系特征及与砂岩铀矿成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龙川江盆地是滇西新生代造山带内部发育的小型山间断陷陆相沉积盆地.通过分析盆地内沉积体系类型、特征及空间展布模式,提出了初始成盆阶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体系,盆地扩张阶段则以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组合的观点.探讨了沉积体系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认为铀矿床定位于冲积扇扇体上,冲积扇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是砂岩型铀矿赋存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5.
我国砂岩型铀矿床上覆沉积盖层较厚,地表放射性异常微弱,找矿难度较大,迫切需要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铀矿预测。通过对古河道砂岩型铀矿床上方的重、磁异常进行处理和分析,发现重力勘探可以有效地识别古河道位置与隐伏凸起等地下地质信息,有利于缩小铀矿勘探靶区;而与铀沉积富集密切相关的氧化-还原过渡带上存在明显的弱磁异常,故磁法勘探对此类铀矿床具有直接的指示作用。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有效利用重、磁勘探的优势,对预测砂岩型铀矿床勘探靶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铀矿床的形成与地下水成矿作用密不可分,砂岩型铀矿床中铀元素主要是通过地下水对其溶解、迁移、富集沉淀而来的,所以地下水的作用方式、运动状态、作用类型对铀矿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十红滩铀矿床是产于吐哈盆地西南缘艾丁湖斜坡带上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分析了该矿床与区内局部构造的关系,认为局部构造通过控制局部范围内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从而控制着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展布及其铀矿化的形成和空间定位。提出单斜构造是形成该类型矿床最基本条件,在单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断裂、背斜构造能通过改变局部范围内地下水动力特征,促使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提出在该类型矿床勘查中应该加强局部构造的分析与研究,将有助于勘查工程的部署,提高找矿成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深度不断加大的今天,深部找矿显得尤为重要.以近年来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深部找矿突破为实际案例,结合铀矿勘查方针的转变和砂岩型铀成矿理论的创新思路,对中国北方典型砂岩型铀矿床深部成矿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深部具有巨大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其理论依据与国外经典模型...  相似文献   

9.
萨瓦甫齐铀矿床位于塔里木地台(Ⅰ级)与天山地槽褶皱带(Ⅰ级)接合部位附近的天山地槽褶皱带一侧,含矿地层为中下侏罗统铁米尔苏含铀含煤组,含矿岩性为细砾岩、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矿体呈板状,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成因为后期改造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10.
中新生代盆地由于其特定的沉积特征,产出大量的砂岩型铀矿床,赋矿载体多为中细砂岩.为了查明砂岩型铀矿中铀矿物类型以及赋存状态,通过电子探针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对铀矿物类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根据测试结果显示铀矿物类型主要有铀石、水硅铀矿、沥青铀矿、钛铀矿、菱钙铀矿和铀钍矿,以及铀的碳酸盐,主要与石英、长石、黄铁矿等共生,以及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的吸附形式赋存于砂岩中,铀矿物的沉淀、富集与砂岩地层中pH值和Eh值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十红滩铀矿床为例,阐述了层间氧化带尖灭区伴生元素Se,Re,Mo的含量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伴生元素Se,Re,Mo在空间上与砂岩U矿体密切共生,层间氧化作用可以促使伴生元素Re,Se,Mo超常富集。Se,Mo与U在还原环境下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而在氧化环境下地球化学行为不同;Re与U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在层间氧化分带剖面中地球化学介质Eh值逐步降低的位置,可清楚看出成矿元素有下列顺序:Se-U-Re-Mo。因此,层间氧化成矿作用是一种成矿的新机制,十红滩铀矿床不单是一个铀矿床,而且是一个与层间氧化成矿作用有关的多元素聚集的复合砂岩矿床。  相似文献   

12.
以沙枣泉矿床为例,主要通过研究矿床中红色砂岩型铀矿石的粒度、结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以及存在形式,围绕红色矿石中铀矿物的存在形式与形成过程,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阐明了沙枣泉铀矿床红色矿石的形成原因,从而证明了沙枣泉铀矿床砂岩型红色矿石的形成是存在多期次的后生改造作用,为矿床的成因类型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塔然高勒铀矿床是东胜铀矿田内新发现的大型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该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系统采取了矿床内钻孔岩芯样品21件,通过等离子质谱、荧光光谱、电镜扫描等分析方法,对矿体上部的绿色砂岩、矿体下部的灰色砂岩和含矿的灰色砂岩开展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铀矿物与黄铁矿、粘土矿物等共生组合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床内铀矿物主要为铀石;黏土矿物与成矿关系密切,在铀成矿过程中可吸附铀元素,使铀富集成矿;钇元素可以作为塔然高勒铀矿床内铀矿化的指示元素,钼元素可以作为铀矿化的参照元素;稀土元素主要赋存在铀矿石中,与铀共生。本研究成果对铀矿床的下一步勘查和铀矿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分解能力合适的浸取剂分离提取土壤中活动态铀元素并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法测定了已知砂岩型铀矿床(松辽盆地钱家店砂岩型铀矿)和未知试验区(松辽盆地某处)上覆土壤及背景区土壤中铀全量及活动态铀含量。结果表明,已知砂岩型铀矿床附近土壤中活动态铀含量异常十分明显,可达到背景值的几十倍,铀总量的异常与背景值的差异较小,只有两倍左右。在未知试验区开展实验的结果也显示了较强的活动态铀含量异常。因此,元素活动态提取技术是寻找隐伏砂岩型铀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蒙其古尔铀矿床是伊犁盆地南缘铀资源量最大的砂岩型铀矿床,关于该矿床的成因机理,也一直是铀矿地质学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该矿床含矿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黏土矿物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对黄铁矿硫同位素的分析测试,认为在铀成矿过程中有还原物质的参与,而且该还原物质与生物作用有一定关系。生物作用参与成矿可能是蒙其古尔铀矿床矿体品位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宝龙山地段砂岩型铀矿床的热液蚀变极为发育,常见高岭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和水云母—绢云母化等蚀变类型,以低温热液蚀变为主,呈现多期次、脉动性特点.铀矿物与热液蚀变矿物紧密共生,表明铀成矿作用与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初步分析,基性岩浆活动是促使热液作用的动因,有利的构造条件为热液作用提供了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求有机碳与微量元素对成矿作用的影响,以新疆511砂岩型铀矿床某号勘探线为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511砂岩型铀矿床位于新疆伊犁盆地南缘,产于侏罗系水西沟群组合煤碎屑岩的沉积地层中.矿床受岩相、层间氧化带、水文地球化学等多种因素控制.在某勘探线的8个钻孔中采集到37个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测定.利用相关系数对 有机碳、微量元素和铀的富集规律做了分析.研究认为,矿化与有机碳密切相关,与成矿有关的有机碳主要是一种浅变质 的植物碎屑.成矿元素铀、硒、铼等在层间氧化带各个亚带中的不均匀分布,主要与有机碳的氧化-还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商丹地区光石沟—陈家庄伟晶岩型铀矿区位于我国秦祁昆成矿域祁连—秦岭成矿省北秦岭成矿带内,是我国目前伟晶岩型铀矿地质工作程度较高、成果最显著的地区。在2010—2012年全国铀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将该区铀矿床划分为岩浆岩型伟晶岩类铀矿床的基础上,依据矿床产出的地质特征将该区的铀矿床进一步划分为岩浆岩型伟晶岩类岩体内接触带型铀矿床、岩体外接触带型铀矿床两类矿床类型,其中岩浆岩型伟晶岩类岩体外接触带型铀矿床以陕西省商南县光石沟铀矿床为代表,最显著特征是矿化脉岩及矿体分布于岩体外接触带地层中,矿化脉岩及矿体规模大、连续性较好。岩浆岩型伟晶岩类岩体内接触带型铀矿床以陕西省丹凤县陈家庄铀矿床为代表,最显著特征是矿化脉岩及矿体分布于岩体内接触带,矿化脉岩及矿体规模小、连续性差。  相似文献   

19.
铀矿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多个大型铀矿床,目的层均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白垩系地层在空间位置上与侏罗系地层相邻,且下白垩统在盆地中相当发育,出露广泛,但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大型的铀矿床。本文从白垩系地层岩性特征、铀源分析、水文地质特征、构造特征、还原剂因素五个方面分析该地层是否具备铀成矿条件,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砂岩透水性优良,北部具备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并且北部发育广泛的花岗岩体群,铀背景值满足砂岩型铀矿成矿要求,早白垩世时期盆地内发生明显构造活动,华池环河组的沉积砂体接受氧化作用充分,在遇到深部运移的油气时,U6+便被还原成U4+,在合适的位置沉淀、富集,形成铀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浸取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法测定了已知砂岩型铀矿床(松辽盆地钱家店砂岩型铀矿)和未知试验区(松辽盆地某处)上覆土壤及背景区土壤中铀全量及活动态铀含量。实验步骤是选用分解能力合适的浸取剂分离提取上述各类土壤中铀元素活动态含量并用ICP-MS分析。结果表明,已知砂岩型铀矿床附近土壤中活动态铀含量异常十分明显,可达到背景值的几十倍,铀总量的异常与背景值的差异较小,只有两倍左右。在未知试验区开展实验的结果也显示了较强的活动态铀含量异常。因此,元素活动态提取技术是寻找隐伏砂岩型铀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