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61—2015年宁夏16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酿酒葡萄霜冻气候指标统计终霜日、霜冻时间,用统计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宁夏酿酒葡萄的晚霜冻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5a宁夏酿酒葡萄的平均终霜日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按90%保证率计算,各站终霜日的界限期在4月底至5月中旬;全区酿酒葡萄晚霜冻平均时间为92d.宁夏酿酒葡萄全区平均终霜日呈提早趋势,2个区域终霜日的年际变化趋势均与全区一致;全区酿酒葡萄霜冻时间呈减少趋势,引黄灌区霜冻时间的线性倾向率与全区接近.20世纪60~80年代,全区平均终霜日偏迟,90年代及以后终霜日偏早,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a,偏早趋势较为明显;全区轻、中、重霜冻时间与55a平均值相比,在20世纪70年代偏多,60和80年代基本持平,90年代及以后偏少.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a,偏少较为明显.近55a全区终霜日的突变年在1984年,引黄灌区在1986年,中部干旱带在1983年;霜冻时间的突变在1984年.  相似文献   

2.
利用石河子1960~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霜期气候特征及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8a来初霜日最早出现在9月7日,最晚出现在11月1日,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0月12日;终霜日最早出现在3月22日,最晚出现在5月15日,平均终霜日出现在3月30日;无霜期平均180d,最长212d,最短139d;初霜期以1.8d/10a的速度推迟;终霜期以0.9d/10a的速度提前,无霜期以2.9d/10a的速度延长;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使得无霜期延长,初霜期推迟的作用大于终霜期提前的作用;终霜日较初霜日稳定,年际差异相对较小;无霜期稳定性较差,年际变化范围较大,稳定性差,对作物生长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3.
唐志朝  李晶 《科技信息》2007,(6):254-256
利用辽宁省50个代表站的1961~2003年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资料,对辽宁省无霜期按地区、年代进行了较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0、70年代初霜早,终霜晚,无霜期偏短;80年代无霜期延长,初霜延迟,终霜提前;90年代变化更显著;反映了60、70年代偏冷,80年代变暖,90年代后持续变暖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4.
近45年霜冻指标变化对我国酿酒葡萄产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近45a全国504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用ArcGIS软件作图,分析了气候变化引起的无霜期、初霜日、终霜日以及极限低温变化对我国酿酒葡萄栽培的影响,并对50a后我国的无霜期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45a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无霜期显著变长,终霜日提前,初霜日推迟,终霜日变化大于初霜日变化,埋土防寒线明显向北推移;霜冻指标变化明显受到我国阶梯形地貌的影响,在同一阶梯内霜冻指标变化影响面积大,但是在阶梯抬升地区变化更为显著;对50a后的无霜期预测表明,50a后我国北部除少数地区以外,都能够种植酿酒葡萄。  相似文献   

5.
使用景德镇市1971-2015年的霜冻天气观测资料,对景德镇市的霜冻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景德镇地区的霜冻日数总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霜冻日数倾向率为-0.408/10a;景德镇市20世纪70年代霜冻日数出现最为频繁,占霜冻总数的27.2%,20世纪80年代霜冻日数次之,占总数的24.8%,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之后霜冻日数开始逐渐减少;景德镇市霜冻天气通常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近45年来景德镇市初霜日总体上呈现出延后趋势,平均每10 a推迟2.8 d;终霜日总体上呈现提前趋势,平均每10 a提前3.8 d;通过对霜冻出现的天气系统和单站气象要素特征分析,为霜冻天气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霜冻是一种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为了石河子垦区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布局,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石河子垦区1954~2017年霜冻地面观测资料,应用线性拟合、Molet小波和Mann Kendall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了石河子垦区初霜、终霜和无霜日数的变化趋势、周期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终霜日以4.97d/10a的趋势提前,初霜日以3.48d/10a的趋势推后,无霜日数以8.76d/10a的趋势延长;无霜日数从1954年的准12年周期逐渐减少到2016年的准9年周期,并在1995年发生了突变。根据石河子垦区霜冻气候特征,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选择合适的地形种植农作物,选用正确预防霜冻方法可以大大减少霜冻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面最低温度≤0.0℃(以下用T_D≤0.0℃表示)作为霜冻指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德州地区近40年霜冻日期变化规律分析得出:该地区初霜冻推迟,气候变化率为0.467d/10a;终霜冻提前,气候变化率为2.06d/10a;霜冻期缩短,气候变化率为3.567d/10a.从年代际变化情况来看:20世纪70-90年代变化不太显著,2000年后变化更为明显,初霜冻推迟2天,终霜冻提前7天,霜冻期缩短11天;研究得出:上年度终霜冻推迟且造成灾害的年份,当年初冬遭受低温冻害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61~2016年石河子地区四个气象站的终霜日资料,分析了近55年石河子地区终霜冻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石河子地区终霜冻大部分在3月下旬到5月上旬出现,4月出现频率最多;从沿天山一带乌奎沿线一带的平原地区,冷空气从北方南下,一般从北向南推进,全地区无霜冻期平均161.5~175.9d,最长为206~235d,最短出现在乌兰乌苏;最长出现在莫索湾。从终霜日变幅来看,变幅最大值在炮台为81d;最小值在莫索湾为56d。55年里垦区终霜冻环流形势常见有两脊一槽型共有17次,一脊一槽(涡)型有16次,西北气流型或北支槽发展东南下型有15次,持续冷槽型有5次。  相似文献   

9.
运用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天气资料,及1979年~2008年逐年初霜冻资料,对造成2009年临汾市初霜冻的原因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出现在临汾蒲县的初霜冻是近30年来最早的一次,它是由平流降温和辐射降温共同引发的一次强降温过程.高空槽中心与极涡打通,将极地冷空气沿偏北气流向南输送,减少了冷空气的沿路损耗,维持冷空气强度;东路冷空气南下,临汾产生回流天气,为其后霜冻的产生做了铺垫.这次初霜冻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近15年来临汾的初霜冻有出现偏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冬季兰州气溶胶辐射特性及地表辐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8年1月10日至2月16日兰州地区地面长短波辐射和积分浑浊度仪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散射特性、气溶胶对辐射能量平衡的影响、长短波辐射特征以及云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869.5 nm气溶胶光学厚度平均为0.57,大气浑浊度系数较高,大于0.2.日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地表短波辐射变化趋势相反.气溶胶总散射系数呈双峰型日变化特征,且与风速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不同天气类型下地面长波辐射表现不同的特点,晴天波动小,阴天和降雪天振荡较大;短波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云对短波辐射的影响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地闪特征在冰雹天气识别中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建省闪电定位和地面观测资料,对福建2013—2015年14次冰雹过程的地闪活动特征和变化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冰雹天气过程中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平均为14.2%,远高于2004—2015年福建地区正地闪比例的气候特征值3.4%.14次降雹过程中,地闪过程平均提前28.9min被观测到,正闪提前18.2min被观测到,正闪次数峰值一般出现在降雹之后.降雹之前,闪电的最大强度(陡度)绝对值呈变大趋势,降雹过程中,闪电最大强度(陡度)绝对值呈无明显规律变化,在降雹结束阶段,闪电最大强度峰值的绝对值呈减小趋势.以上这些特征揭示了冰雹天气过程中的地闪演变规律,可以作为福建地区冰雹天气过程监测和识别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南宁市城区195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南宁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86年以来升温最明显,随着气候变暖,寒冻害明显减少,高温天气有增多的趋势.年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25 mm和≥50 mm的强降水日数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南宁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南宁市城区195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南宁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86年以来升温最明显,随着气候变暖,寒冻害明显减少,高温天气有增多的趋势.年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25 mm和≥50 mm的强降水日数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利用实测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资料,对1971~2009年石河子地区出现的霜冻地理分布规律、年际变化以及环流特征、影响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霜冻发生的天气学条  相似文献   

15.
对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刘渠村东山西南坡和东北坡8个地点的气温,间隔10 min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山谷低,山坡中央最高,山顶略低于山坡。平均最高气温阳坡直减率为1.2℃/100 m,阴坡直减率为0.43℃/100m。坡向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明显,阴坡与阳坡平均相差1.9℃。山地逆温影响显著,平均最低气温随海拔呈升高趋势,阴阳坡之间差异较小,上升值为1.35℃/100 m,最低气温主要受地形影响,与坡向无关系。阳坡山谷日较差最大,随海拔升高呈递减趋势,山谷与山顶的年平均日较差差值达到5.6℃;阴坡日较差是山体的最小值。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0℃、5℃、10℃的初终日和积温基本无差别;山谷初霜早,终霜迟,山体上部初霜迟,终霜早,山体上部及山顶无霜期比山谷多45 d,山体中部比山谷约多20 d。  相似文献   

16.
利用数理统计和后向轨迹方法,分析江苏省南京市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指数(AQI)及1月21—27日各污染指标数据,探讨南京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5年南京市AQI达到污染程度的天数在瑞金路、迈皋桥最多,在玄武湖最少;AQI值在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推测南京市AQI主要受不同功能区污染排放和不同季节天气变化控制.在1月21—27日大气污染事件中, AQI在仙林大学城最高,为211.094;玄武湖最低,为168.881. PM_(10)平均浓度在奥体中心最大,为229.472,玄武湖最小,为179.932. PM_(2.5)的空间分布情况与PM_(10)类似, SO_2, NO_2和O_3浓度空间差别不大.在此期间, AQI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21日、24日、26日出现3次高峰, 25日和27日下降. PM_(10)、PM_(2.5)、NO_2浓度变化趋势与AQI呈正相关关系, O_3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南京市大气污染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在时间上具有累加特征,同时还受周末效应和天气作用影响;主要污染物为汽车尾气、燃煤燃气和工业废气.气团后向轨迹显示,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局地和西北地区, 25日气团方向改变,导致污染物浓度下降,推测南京市大气污染受气团带来的外地污染物及天气变化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2 474个站点数据,从年际、月际和周际变化角度,利用线性趋势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多种方法,计算了1961年~2015年中国霾日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1961年~2015年中国年均霾日数在波动中呈“先上升(1961年~1980年)-后平稳(1981年~2000年)-再迅速上升(2001年~2015)”的三段式变化特征.在月际尺度上,1~12月份的年均霾日数呈现出“U”型分布,且所有月份的平均霾日数均呈现增加趋势.在周际尺度上,中国年均霾日数从周一到周日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特征,但变化幅度不大.1961年~2015年中国周一到周日的平均霾日数均呈一致性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1961年~2015年中国年均霾日数变化趋势呈“东南增加显著-西北增加不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中国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年代际年均霾日数随年代推移逐渐从负距平演变为正距平.不同月份的年均霾日数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1月和12月份年均霾日数达到2.7 d/a以上的地区分布较广,其它月份分布范围则相对较小.1961年~2015年周一到周日的年均霾日数超过4.5 d/a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西和陕西地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不同星期的年均霾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重庆主城区沙坪坝气象站1980-2012年观测资料,对主城区霾天气变化特征、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霾日数1980-1991年总体呈上升趋势,1992-1999年波动较大,2000-2006年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2012年总体呈下降趋势;霾日数冬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月平均值呈"V"型分布,12月最多,1月次之,7月最少;霾天气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小的风速(风速≤2.0m/s)、较高的相对湿度有利于霾天气的出现.对近年来霾天气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特殊的地形和气象条件、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机动车尾气污染是重庆主城区近年来霾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河池气象站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观测数据,文章分析了44 年来河池市区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并对未来的变化趋势作了预测. 44 年来河池市区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有:年、夏季和秋季均温上升趋势显著,春、冬季均温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和春、夏、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夏季、冬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春、秋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 气候变化存在周期性特征: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均存在23 年的变化主周期,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变化主周期分别为23 年、21 年、21 年、26 年和23 年,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日照时数存在22~23 年的变化主周期. 过去44 年期间,气候变化的突变特征是: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均发生显著的突变增加;年和夏季降水量未发生明显突变,春、秋、冬季降水量发生显著的突变减少;年、夏季、秋季和冬季日照时数未发生明显突变,春季日照时数发生显著的突变增加. 通过R/S 分析,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和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44 年变化趋势一致;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44 年变化趋势一致,而冬季则相反.  相似文献   

20.
广西异常霜冻天气过程特征指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兴国  高安宁  陈业国 《广西科学》2003,10(1):72-74,80
根据1957-2002年45个冬季的广西逐日霜冻天气图资料,按农业区划对气候要素保证率要求原则选择出45个冬季的异常霜冻天气过程共9次,计算它们的寒冷度,冰冻度和持续性指数。对入选过程进行排序分析。确定1954-1955年冬天发生的霜冻天气过程是195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异常霜冻天气过程。这一结果与实际影响较一致。设置特征指数以量化的方式综合评判广西异常霜冻天气的气象学特征。具有明晰的物理意义。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