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海峡两岸传统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困境。该文从海峡两岸传统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海峡两岸传统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海峡两岸传统产业转型与融合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创新科技》2018,(10):13-16
建设创新型河南是当前河南省工作重心,意味着河南省要在科技创新上有持续不断的重大突破,在技术水平上要站在世界前列。而发展科技金融是推动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河南省科技创新工作进展,分析了河南省科技金融取得的成效,提出了促进科技金融驱动创新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业正逐步取代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但由于受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的限制,闽台服务业的交流合作非常缓慢,福建自贸区的设立给两地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该文首先阐述闽台两地各自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两地服务业的合作现状,然后探究了福建自贸区的建立给闽台两地服务业协同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就未来闽台两地服务业协同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创新驱动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金融是科技创新重要的驱动要素,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成为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区域经济合作愈发紧密,加快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多维度、多层次的融合与共享,优化金融资源在科技领域的配置,有利于落实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升京津冀科技金融水平和层级,促进区域金融与科技的可持续创新。将从国内外科技金融相关研究、京津冀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国内外先进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经验以及科技金融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京津冀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激发京津冀三地区域科技创新活力,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新动能引育。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对科技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明确提出"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下一步科技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江苏省情的科技金融体系,成为江苏各级政府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国内外科技金融实践1.发达国家科技金融发展经验国际主要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崛起的背后都有强大的国家金融体系给予支  相似文献   

6.
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1995—2014年的时序数据,通过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协同度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首先,金融发展子系统有序度呈下降趋势,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子系统有序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其次,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情况最好,但是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情况并不如意;最后,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协同情况表现平平,究其原因是金融发展并没有很好地带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拉动力,促成了中国高端服务业集聚。从科技创新驱动的相关理论出发,在分析我国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集聚区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的互动效应以及科技创新驱动下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科技金融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实质上是将科技与金融形成一体,其目的是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安徽作为发展中省份,科技金融才刚刚起步,总结梳理安徽科技金融发展成效,提出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作用的思路和举措,对安徽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金融办的指导下,安徽省科技金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2011年,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后,通过工作试点,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全省科技金融的结合。一、加快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建设自2012年以来,安徽省先后出台《中共安徽省委安  相似文献   

10.
《科学管理研究》2016,(4):60-63
辽宁省作为新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近年来,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下滑,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还有待完善和提高。在解读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安徽省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产连年双增,其直接影响是收购价格降低。针对这种现状,加强全省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安徽省玉米产业发展概况2008年,农业部《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指出:安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服务业中与制造业联系最为紧密的部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加紧密.在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关系现有理论充分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上海历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量化分析,发掘出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潜在规律,并为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及推动制造业发展做好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3.
科技金融服务业是与科技金融相关的服务产业。该文分析了福建省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福建省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科技保险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玉棠 《科技信息》2011,(33):437-438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核心,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会对金融业产生大量新的需求,并对金融业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江门金融服务业的现状、机遇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江门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背景下,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十届党代会、十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部署2015年科技工作,进一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协同创新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天津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1 2014年科技工作总结2014年全市科技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特别是2014年以来,在部分传统竞争优势趋于弱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全省生产总值仍然保持了9%以上的较高增长率。安徽省的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势头,与安徽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7.
柯办 《安徽科技》2014,(12):5-7
近年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特别是2014年以来,在部分传统竞争优势趋于弱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全省生产总值仍然保持了9%以上的较高增长率。安徽省的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势头,与安徽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创新资源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的重要区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支撑的重大国家战略。基于协同学和知识管理理论,从区域协同创新系统要素出发,构建包含协同创新环境、协同创新资源、协同知识创造、协同知识配置、协同知识应用5个能力子系统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年为基期,采集2010—2016年京津冀三地数据,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测算模型进行测算,旨在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进程,总结协同创新发展成效,挖掘未来发展潜力,发现存在不足或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2月11日,根据入世承诺,我国金融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如何充分利用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提高兰州市金融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使其成为兰州市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中枢,在此,本文分析了兰州市金融服务业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是国家亟待推进的战略任务.京津冀三地从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协同和协同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互补、互利、互惠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方向是根据三方各地自身的禀赋条件,调整优化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空间布局,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系统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要在产业分工、对接衔接、共建区域创新链、资源共建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文章建议开展产业链项目联合攻关和重点企业联合培育,推进产业、金融、科技、人才、公共服务等领域政策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