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白山蝗虫的垂直分布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白山的蝗虫有2总科、7科、34种,分布于8个垂直带。以1300 ̄1800m的锐齿栎林带最多,720 ̄1300m的栓皮栎林带次之,1800 ̄2300m的辽东栎林带居第三,720m以下的农耕带为第四,2300m以上较少。其区系为古北界与东洋界过渡地带,以东洋界为主。  相似文献   

2.
中条山植被垂直带谱再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根据现状植被的特点,对中条山植被垂直带谱进行了再分析,修正了以前垂直带划分方案中的错误,将垂直带划为:侧柏林带(500~1000m)——松栎林带(800~1500m)——栓皮栎林带(1400~2000m)——杨桦林带(1900~2200m)——山地草甸带(2100~2358m)。文中对各带的特征及利用方向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关于地层剥蚀厚度求取方法的讨论:以吐—哈盆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吐-哈油田为例,用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综合求取了地层剥蚀厚度。据此求得吐-哈盆地南部地区三叠系剥蚀厚度多小于500m;盆地北部的台北凹陷侏罗系剥蚀厚度介于600m到未剥蚀之间;台北凹陷北部山前带侏罗系剥蚀厚度多在1300~1800m之间。  相似文献   

4.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特点进行了研究.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鸟类217种,隶属17目、41科.根据南岭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鸟类的垂直地理分布可分为5个带:①农耕区植被带(海拔200m以下);②低山常绿阔叶林带(海拔200~800m);③中山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海拔800~1400m);④高山亚热带山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400~1700m);⑤山顶亚热带常绿阔叶苔藓矮林带(海拔1700m以上).  相似文献   

5.
广西十万大山昆虫区系考察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西南部十万大山中部山区昆虫考察,已定名昆虫有12目104科291属388种,以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直翅目的种类居多,分别占19.33%、18.30%、17.01%和17.01%。种类较多的科有斑腿蝗科28种,蝽科25种,缘蝽科19种,猎蝽科、蜻科、铁甲科和凤蝶科各12种,斑翅蝗科10种。各林带采集到的昆虫种类占总采集量的百分率分别为:山顶矮林带(海拔850m以上)约占8.4%;常绿阔叶林带  相似文献   

6.
孟达林区蝶类及其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初次报道了青海省循化县孟达林区的蝶类,共计72种,隶属于7科50属。初步总结出这些蝶类的垂直分布规律,并据此规律划分为五个主要分布带:(1)温性河谷草原灌丛带(1780-2000m);(2)华山松-辽东栎-山杨林带(2000-220m);93)小檗-荚莲灌木林带(2200-2500m);(4)青杵-红桦林带(2500-2900m);(5)高寒灌灌丛带(2900m以上)。文中针对此分布规律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以探井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陕甘宁盆地陕北斜坡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正常压实趋势明显且一致性较好.欠压实现象普遍发育于长4+5及长6油层组,保持压实与排水平衡的最小声波时差为225μs/m.上覆地层遭受的剥蚀量达1800~2500m,泥岩的欠压实成为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8.
湖北大别山蝗虫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湖北大别山的蝗虫有3总科,8科,43种,分布于4个垂直带,以海拔400-850m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最多,达37种,占总数的88.4%,850-1500m的落叶阔林带次之,共35种,占总数的81.4%;400m以下的农耕带20种,占总数的46.5%,1500m以上的山顶矮林带最少,只有12种,仅占总数的27.9%,该区的区系成分以东洋界为主,个别古北界种类可扩散到该区,在43种蝗虫中,有13种为湖北省新记录种,其中球背微翅蚱,天堂台蚱,短翅直斑腿蝗,天堂雏蝗为新种。  相似文献   

9.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热分析等近代物理方法研究了抗癌药物顺式二氯二胺合铂的特性、结构以及构效关系.结果表明,cis-[Pt(NH3)2Cl2]熔解分为放热过程和吸热过程,放热峰为301.237℃,吸热峰为306.932℃.Pt-N伸缩振动频率在3300cm-1附近分裂成3300cm-1和3210cm-1两个吸收峰,在1300cm-1处分裂成1325cm-1和1300cm-1两个吸收峰.Pt-Cl伸缩振动峰在338cm-1.  相似文献   

10.
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防护林带对旷野风速运动变化所产生的作用,通过空间多点观测,来研究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带背风面2.5~19H范围内形成的风速降低区,是林带主要保护区和作用范围。其中,4~13H区域内由旷野最大风速值6.4m/s降低至2.7~5.0m/s,风速降低幅度为29.7%~57.8%;13~19日区域内风速分布为5.0~6.0m/s,降低约6.3%~21.9%。在林带迎风面3.5H范围内形成的次降风区,风速降低了0.4~1.0m/s;林带附近乱流交换比较强烈,而且在林带两端处略偏向林带背风面有两个较大的动力速度增强区,风速超过7.0m/s,甚至达到7.5m/s。在林带的垂直方向不同区间的垂线上风述变化不同,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并不完全相同。据此提出林带“有效防护面积”的新概念,是表征单条林带防护作用火小的客观指标,能准确地表达农田防护林带的防护区域范围和防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