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初统治者总结东汉宦官专权的教训,力主抑制宦官势力,但随着唐中后期政治危机的加深,宦官作为维系皇权的特殊政治力量,走出宫闱,登上历史舞台。其权势不断膨胀,从内廷参决机要、到典领禁军,从干预朝政,到废立皇帝,愈演愈烈,把中国古代宦官专权推向顶峰。  相似文献   

2.
从唐睿宗至玄宗天宝年间,是唐王朝由乱到治又由盛变衰的历史转折时期,从宦官专权的角度来说,也是唐代宦官权势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以高力士为首的大批宦官经过长期酝酿准备,开始从宫闱侍从的地位走向政治前台。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也是反宦官斗争遭遇挫折最大的时代。与东汉相比,唐代的皇权、相权、官僚集团的凝聚力、外戚力量和学生力量都相对小了很多。唐代中后期严峻的政治形势使皇帝对宦官更加依赖。在宦官专权的形势下,官僚集团、外戚和士子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宦官也是依赖性大于反抗性。与东汉相比,唐代的宦官掌握政权和军权也更加制度化。这些都导致了唐代中后期反宦官斗争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4.
宦官始自周朝,终于民国.明朝宦官专权遗害无穷.清朝吸取明代教训,前期制定并实施严厉的管理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宦官势力.晚清宦祸死灰复燃,历史赋予机遇,丁宝桢诛杀宦官安德海.  相似文献   

5.
东汉王朝是经过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对汉室的复兴。东汉在各方面对西汉都有很强的继承性,但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维护国家安全领域,东汉王朝和西汉王朝一样,也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安全威胁,只不过异姓诸侯王和同姓诸侯王不再是东汉王朝主要的内部国家安全威胁。东汉王朝面临的主要内部国家安全威胁包括外戚专权、宦官横行、群雄割据,而主要的外部国家安全威胁来源于匈奴等外族的进犯。东汉王朝通过外戚和宦官相互制衡的手段来处理外戚和宦官专权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通过“度田”的手段试图解决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通过举孝廉等途径招贤纳士等,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东汉王朝通过强化儒学国教化后的礼教主义以及加强儒学和谶纬说的融合,进一步强化皇权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但是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造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也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相似文献   

6.
《丧服经传》是《仪礼》第十一篇。礼乐制度的根本功能在于确立君统,建立一种有差别的等级宗法社会秩序。东汉中后期,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和宦官专权,使得皇权陵夷、纲纪沦丧。作为东汉黑暗社会的受害者与反抗者,一代经学大师马融也通过注释《丧服经传》,曲折地表达了他试图强化宗法礼制、借以重建纲常秩序的社会变革理想。  相似文献   

7.
简单化的阶级分析方法不仅使文学批评脱离艺术真实,而且使批评者对社会常识的自然体悟,对史实细节的辨别,也失去了起码的体悟。前人对白居易《卖炭翁》诗意的阐释,即是这种简单化误释的典型例子。唐代的“宫市”有一个演变、蜕化的过程,“白衫儿”并非后宫的“使者”,“苦宫市”的诗旨在于暴露腐败现象宦官专权的广泛特征,其矛头并非“直指皇帝”。  相似文献   

8.
明皇陵石刻宦官作为以明初宦官为具体对象的雕刻,可以直观的验证史料中对明初宦官的相关记载,其"乌纱曲脚帽"、"衣胸背花"、"盘领窄袖衫"等成为解读"明初"宦官服制以及等级的最好注释和确凿证据。为了与明皇陵文武官员级别相一致,石刻宦官的等级也达到了明代宦官的最高级别即正三品。而从石刻所处时间段及等级来判断,该石刻宦官的原型应脱胎于明初的宦官机构内使监,那么其身份应为内使监监令。  相似文献   

9.
朱棣起自藩国,在靖难之役中得到宦官的助力,从建文帝手中夺取帝位,即位后,在遭到建文旧臣和舆论反对的形势下,异化了朱元璋任用宦官的思想。朱棣重用宦官本是权宜之计,但却为明代宦官机构及其职能的演变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0.
基于身份和政治理念的不同,明代言官群体与宦官有着本能的对立,在宦官为祸炽烈的正德、天启朝,二者的对抗尤为惨烈。但随着明代政治格局的演变,言官与宦官的政治分野逐渐模糊,双方的关系由对抗趋于合流。从整个明代的历史来看,言官群体制衡宦官的作用十分有限,在与宦官的较量中多处劣势。究其由,首先,宦权是异化的皇权,宦官假手皇权压制言官;其次,言官群体分化蜕变,丧失气节,党附宦官,助纣为虐,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宦官制度一直为人所诟病,甚至很多人都将明代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宦官,尽管牵强,但是明代宦官为害之深是汉唐两代所不曾有的,既要究其制度成因,更需要对其社会背景下的心理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析唐都长安与宋都汴京"宫市"源流及特点,唐长安"宫市"由宫廷娱乐演变为置史专知或由"宦者"专知为宫廷采办物资的特殊机构,宋汴京"宫市"则顺应唐制,逐渐演变为官商合一的采办机构。唐宋"宫市"是国都城市独特的产物,其产生、运营同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关。唐宋"宫市"一脉相承,使宫廷采办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事实表明,即使是在牛李党争激烈的政治背景下,李德裕抑杜牧也并不存在。会昌年间,杜牧出任外州刺史是仇士良宦官集团在起作用。大中年间,杜牧在文章中流露出对李德裕的不满不仅与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有关,同时,与杜牧长期以来对宦官集团的顾忌也不无联系。  相似文献   

14.
唐朝安化长公主和亲南诏,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史料记载的混乱,长期以来对于安化长公主和亲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结合唐、五代和宋朝史料,辨明真伪,对安化长公主南诏和亲的事迹作了考证,对其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西南边疆稳定方面的历史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5.
判是制判者对一个案件、事件是非曲直的判决与裁定,通常分为判目与判词两大块,张鷟的《龙筋凤髓判》便是唐代典型的拟判集之一。全书共4卷79则判文,通篇用骈体文写就,判目真实具体,判词征引繁富,最终处理意见简括明确。书中不仅反映了张篱深厚的法学功底,而且也反映了唐高宗到玄宗开元时期人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认识,同时从拟判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唐代科举、铨选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郑芝龙本是明末闽粤沿海海商海盗集团的首领 ,受抚后 ,担任福建总兵之职。他借助明廷的名号和力量 ,垄断了东南沿海的贸易。明亡后 ,明的残余势力先后在南京和福州建立福王、唐王政权。郑芝龙遂翊赞唐王 (隆武帝 ) ,统管当时全闽兵马 ,以至权倾朝野。但他拥立唐王的目的并非为了抗清复明 ,而是为了保住自己海上贸易的特权 ,故当清军大兵压境时 ,他不作任何抵抗就投降清廷。历来史家都把唐王政权的灭亡归咎于郑芝龙 ,其实是不够客观的。本文分析了唐王政权灭亡的原因 ,论述了郑芝龙辅助隆武帝抗清所起的积极作用 ,力图给郑芝龙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唐代宫廷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与东汉“鸿都门学”以来特别是隋唐官学教育中的附设制度紧密相连的,这种行政管理机构下附设的职业学校教育形式是官学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这一时期,音乐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五代、宋元时期的市民音乐文化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实施的一系列技能训练措施,不仅具有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实用价值,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同样有许多方面值得推崇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庆善乐》是唐代重要的宫廷音乐之一,是唐代"三大舞"之一和比较具有影响的燕乐大曲之一。因此,理清《庆善乐》的创作和变迁过程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它不仅可以勾勒出《庆善乐》不同时期呈现的舞容乐风,也可以探讨出《庆善乐》历史沿革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