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据溴化锂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具有一种新的溶液循环的双吸收式热变换器的热力过程进行了(火用)分析. 结果表明:与普通循环相比,新的溶液循环不仅具有更高的性能系数和(火用)效率,而且吸收蒸发器具有更宽的操作范围. 当热源温度、冷凝温度和吸收器的温度分别为70、25和150 ℃时, 普通循环的(火用)效率是56.2%, 而新循环的(火用)效率是65.7%. 当在吸收蒸发器和再生器之间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时,新循环的(火用)效率可以达到 69.6% ,而且吸收蒸发器的操作范围进一步增加. 同时也讨论了其他操作参数对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溶液回热双吸收式热变换器循环,提出了一种溶液加冷剂回热双吸收式热变换器循环方案,即在溶液回热双吸收式热变换器的吸收蒸发器稀溶液出口增加了一个溶液与冷剂间的热交换器.计算并比较了吸收蒸发器稀溶液出口溶液无回热、有溶液回热以及同时有溶液和冷剂回热3种双吸收式热变换器循环的性能系数和效率.结果表明,溶液加冷剂回热双吸收式热变换器循环不仅具有较宽的吸收蒸发温度变化范围,而且在整个吸收蒸发器操作范围内可使循环性能系数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当吸收温度、发生温度、冷凝温度和吸收蒸发温度分别为120~150,70,25和80~115℃时,性能系数和效率较有溶液回热双吸收式热变换器循环增加约2.5%~3.5%.同时分析了吸收温度、冷凝温度、发生温度和吸收蒸发温度变化时吸收蒸发器稀溶液出口无回热、有溶液回热以及同时有溶液和冷剂回热3种循环的性能系数和效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氧化铝生产蒸发工序的能耗,对测试结果误差进行修正;应用热分析和(煳)分析方法研究四效蒸发器-三级闪蒸器系统的用能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蒸发系统的热效率仅为15.39%,其中Ⅳ效蒸发器的热效率仅为7.23%,其他单元热效率较高;Ⅳ效蒸发器的热损失主要是外排的冷凝水和乏汽带走大量的热所致;蒸发系统的(炯)效率仅为19.51%,其中各效蒸发器的(炯)效率均较低而(炯)损失率均较高,是提高系统(炯)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加强乏汽和冷凝水的余热回收利用,并优化或改进蒸发器的操作参数和预热器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TFE-E181双吸收热变换器热力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TFE—E181(三氟乙醇—四甘醇二甲醚)为工作流体,采用一种新的溶液循环方式研究了大温升、双吸收武热变换器的热力循环性能。计算结果表明,与传统循环相比,该双吸收热变换器不仅具有更宽的操作范围,而且具有更高的性能系数和Yong效率,发生器产生的单位质量工质在吸收器中输出的热量和输出的Yong也更高,其提高的幅度随吸收温度的增高而变大,当温升为60℃时,其性能系数为0.22,Yong效率为0.45,单位质量TFE的制热量为130kJ/kg。同样条件下,以H2O—LiBr为工质对的双吸收武热变换器,其性能系数为0.32,Yong效率为0.66,单位质量的工质水的制热量为1250kJ/kg。此外,还分析了吸收温度、吸收蒸发温度对系统的性能系数、Yong效率、循环倍率、分流比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5.
TFE-E181是一种新型工质对,尽管TFE和E181的沸点差较大,工质与吸收剂分离不需采用精馏器,但仍有微量的E181进入蒸发器中,为了避免E181在蒸发器中累积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操作,采用蒸发嚣回流方式将累积在蒸发器中的E181回流到发生器中,并对具有这种回流方式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热力循环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了高压区压力对蒸发器回流比、进入吸收器工质量、回流液浓度、系统性能系数、Yong效率的影响规律.发现吸收温度、换热器效率、发生温度、冷凝温度对系统性能系数、蒸发器回流比、放气范围、Yong效率有一定影响.分析所得的规律可为TFE-E181高温型吸收热泵性能的提高及优化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卡林纳循环和串联的双压力蒸发卡林纳循环(DPV-KC)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串并联双压力蒸发卡林纳循环(DPV-KC2).通过设置压力相对较低的第二蒸发器,与第一蒸发器的液体加热段并联,第二蒸发器出口蒸气进入透平低压级段膨胀作功,使热源得到梯级利用,从而可以提高热源的动力回收效率.在外界冷热源温度相同的条件下,通过热力学原理对DPV-KC2、DPV-KC和基本型卡林纳循环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热源温度和冷却水温度分别为400和25℃、工作浓度和基本浓度分别为0.5和0.314、第一蒸发器露点温度和工质入口过冷度分别为290℃和15 K、第二蒸发器工质出口过热度为60 K时,DPV-KC2系统的动力回收效率达到26.34%,比单蒸发压力卡林纳循环提高了17.3%,比串联布置蒸发器的DPV-KC提高了3.58%.  相似文献   

7.
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建立了高温LiBr双吸收式热变换器热力学模型.模型考察了系统各操作温度、循环倍率(Rf)、溶液热交换器换热效率(Ef)和系统温升(Tgl)对系统性能(ECOP)、主要部件损失(Ed)和总损失(Et)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器和再生器是整个系统损失最大的部件;ECOP随着再生温度、蒸发温度、吸收-蒸发温度和溶液热交换器换热效率增加而增加;随着吸收温度、冷凝温度、循环倍率和系统温升增加而减小.为了获得较好的系统性能,系统温升不应该超过72K.  相似文献   

8.
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建立了高温LiBr双吸收式热变换器热力学模型。模型考察了系统各操作温度、循环倍率(Rf )、溶液热交换器换热效率(Ef )和系统温升(Tgl )对系统火用性能(ECOP)、主要部件火用损失(Ed )和总火用损失(Et )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器和再生器是整个系统火用损失最大的部件;ECOP随着再生温度、蒸发温度、吸收-蒸发温度和溶液热交换器换热效率增加而增加;随着吸收温度、冷凝温度、循环倍率和系统温升增加而减小。为了获得较好的系统性能,系统温升不应该超过72 K 。  相似文献   

9.
氧化铝生产蒸发工序的(火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降低氧化铝生产蒸发工序的能耗,根据工业铝酸钠溶液的密度、比热容、各组分的活度因子和标准化学炯等性质,推导出工业铝酸钠溶液的(火用)计算式;对四效蒸发器一三级闪蒸器系统炯进行分析,计算蒸发系统及其各单元的(火用)效率和炯损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蒸发系统的(火用)效率为13%19%;三级闪蒸器的(火用)效率较高,均超过了90%;四效蒸发器的炯效率较低,几乎都低于80%,其中第4效蒸发器的(火用)效率最低,为9%~12%;冷凝水和乏汽形式的外部(火用)损失和蒸发器内传热过程引起的内部(火用)损失是蒸发系统的2类主要炯损失,其(火用)损系数分别为0.273-4).301和0.291~0.329;虽然预热器的混合炯损系数仅为0.016-0.030,但其用能过程不合理,因此,建议加强冷凝水和乏汽的余热回收利用,优化蒸发系统的传热温差分布和操作参数,改进预热器的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燃气机热泵系统的制冷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燃气发动机驱动的空气.水热泵系统进行了制冷性能的实验研究.在充分回收发动机余热的情况下,在大范围工况下对影响系统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即蒸发器进水温度、蒸发器进水流量、燃气发动机转速以及环境温度等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31.2℃,蒸发器进水温度由12℃升高到23℃时,室内侧制冷量增加20.4%,系统一次能源利用率提高13.2%;另一方面,当发动机转速由1300dmin升高到190Cr/min时,系统一次能源利用率先增加15.2%,而后降低7.5%,在1600r/min出现峰值.最后获得燃气机热泵系统制冷的最优工况.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一种新的翅片管换热器可用能仿真模型用以模拟换热器内部的分布情况.该模型将翅片管换热器模型看成是由有向矩阵连接若干单管模型组成的.本文引入并给出了有向矩阵的构建方法,提出了"列优先"的换热器模型求解算法,并针对一翅片管蒸发器计算算例进行了可用能模型的应用计算.  相似文献   

12.
基于热力学和基本概念和传热学基础理论 ,从传递的场理论出发 ,对于对流换热过程中的传递特性和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 ,推导和建立了常物性不可压缩层流中对流换热过程的传递微分方程 ;分别选取一维流动和二维流动的 2个简单对流换热例子进行传递函数的求解 ,其结果与热力学求解的结果完全相同 .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6座釉面砖素烧六孔推板窑进行热平衡和平衡的计算,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推版窑节能潜力在窑炉内部,在于改变燃料结构和窑炉结构,降低窑炉内部热损耗。并论述了平衡分析法更科学。更准确地反映窑炉实际用能情况.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平衡分析法 ,对小型热电联产进行分析 ,对热电联产系统内各环节中损失进行计算 ,得出各热力设备的效率 ,找出系统用能不合理的主要薄弱环节 ,为今后设备节能的改进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用积累的概念来统一考虑过程系统中的原材料、能量、产品、设备以及废弃物等各种因素,分析了不同生产因素的积累基本概念,建立了积累优化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数学模型,以寻求自然资源消耗的客观规律.以某一工艺过程换热器为例,进行了积累消耗的优化设计,获得了换热过程的最佳设计参数———对数平均换热温差.与热经济学优化结果的比较表明,基于积累优化理论的工程设计与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相关,与生产运行的时期、地点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热传导的基础理论和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从基本定义式出发 ,对热传导过程中能量的传递系数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初步的理论计算公式 .以图表方式将总热量传递的热物性参数与相应的传递系数作了比较 ,为进一步进行能量传递和输运过程的系统理论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空调节能分析 ,传统的办法就是对空调系统各设备的热损失进行计算分析 ,设法提高热效率 ,来保证充分利用能量之目的。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已证实这种传统的方法是不完善的 ,甚至会误入歧途。节能的分析及优化已不只是能的量的问题 ,而是能的质与量的综合估价的问题。通过对热泵系统的分析、模拟出各部件的损失情况 ,提出系统的节能部位和应采取的措施 ,使整个系统的损失为最小 ,效率最大 ,实现热泵节能优化  相似文献   

18.
换热器效能评价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及物质能级分析换热器制造使用中的能量流向,确立衡量换热效果的新尺度。  相似文献   

19.
导出一类不可逆卡诺热机在给定功率下的最小火用损率,并作了分析和讨论.所得结论可为热机的优化设计和能量的合理利用等提供些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