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祭祀诗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政治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相似文献   

2.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祭祀诗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政治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相似文献   

3.
巫、尸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表演构成了仪式的主要内容。《诗经》中除了祭祀诗之外,其他一些描写盛会、舞蹈场面的诗歌也间接反映了巫、尸表演的仪式过程。传统的巫的职能在《诗经》中呈现出隐形化特征,巫术仪式也民俗化为歌舞欢会的形式;祝作为巫的一类,其职能相较于传统意义的"巫",有所区别,其祝辞表达已呈现出礼制化特点。与之相比,尸在仪式中的职能得以较为充分地展现,祭祖敬尸显然已成为礼制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窥见《诗经》时代原始宗教的巫术文化向政教制度下礼制文化的递嬗。  相似文献   

4.
《指路经》主要用于呗耄为亡灵指引道路进入祖先居住的地方。武定彝文《指路经》内容分为:刚死去的亡灵无归属感、祭祀亡灵、呗耄指引亡灵到达祖先发祥地,以及告诫亡灵在奔赴祖先圣地的路途中所要注意等问题。武定《指路经》展现了彝族先民的世界观和其宗教文化观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诗经》与周代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诗经》反映了周初到春秋时周人经济、政治、生活、信仰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情况.饮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在《诗经》中也有间接或直接的体现.所谓间接,是指诗歌中或用作比兴,或与饮食关联的种养、渔猎等经济活动,或宗教、祭祀均纳入分析.更有一些诗篇直接记载了饮食方面的情况.而《诗经》中反映的饮食文化情况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诗经》入手,并证之以《周礼》、《周易》《左传》等重要典籍,试图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作为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在雅诗和颂诗中以很高的频率出现,计有十五篇三十七处提及;另有内涵与上帝几乎完全相同的“天”,出现的频率更高,计有约八十余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诗经》的贵族诗和祭祀的诗歌中还保留了相当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这种原始宗教的观念中没有类似于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以宙斯为首的神的谱系,甚至也看不到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论《诗》完全打破了由《序》、《传》所开创的传统研究模式,以《诗经》为起点论及汉魏六朝及唐宋的诗歌,从个人的哲学、文学的观点出发,对《诗经》各篇加以引中发挥,论述内容由诗歌拓展到文学、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诗情”进行了详尽独到的诠释,使得人们对《诗》中作品的价值有了一个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军旅诗”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诗经》中有关军事活动诗歌的归纳,界定了《诗经》中"军旅诗"的范围,并对这些军旅诗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诗经》中军旅诗的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征伐简洁而又气势;刻画形象众多而又鲜明;结构设计整齐而又多变。  相似文献   

9.
《诗经.大雅.江汉》为“召伯虎簋铭”之说的立论基础并非确切;且《江汉》诗歌主旨、文本及文化基础皆表现出鲜明的特征,与铭文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诗经》国风诗歌研究的新著《<诗经>郑、卫诗歌研究》,是潍坊学院教师杨洁潜心研究《诗经》的学术结晶,也是地域义化研究和当代《诗经》研究相结合的新成果。正如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尼山学者丁鼎先生在该书序文中所评价的,"是新近完成的一部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诗经》中的郑、卫诗歌进行系统探讨的新著,本选题对于丰富《诗经》研究很有学术价值,值得学术界关注和重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其中的郑、卫诗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示”部字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祭祀文化,而它们都源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通过分析《说文解字》“示”部字的语义,来挖掘上古文化中的自然崇拜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方玉润对《诗经》的阅读,揭示《诗经原始》与姚际恒《诗经通论》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可以发现,方玉润的《诗经》接受具有完整系统的鉴赏阐释体系,重视情感特征和意境的把握,既推求诗之本意,同时又对《诗经》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分析,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其评点文字本身颇具文采,俨然是阅读《诗经》有所感悟的再创造。《诗经原始》在晚清具有集大成式的意义,对"五四"时期《诗经》文学面貌的重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葛屦五两"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齐风·南山》中“葛屦五两”一句的确切含义为讽刺文姜与齐襄公私通,所系非伦。  相似文献   

14.
晚清张道的《苏亭诗话》是宋元以来唯一的一部熔评论、补注、系年、辨伪、校勘与杂考于一炉的综合性苏轼研究著作。它打破了历代诗话闲谈与随笔式的写作惯例,多为杂考、补注,集中了北宋以来众多学者研究苏轼的大量成果,又时出新见,发前人所未发。但有的地方摘录材料多,而阐释不够;有的补注过于冗长,而语义不明。  相似文献   

15.
《诗经》审美价值探讨是一个值的开拓的研究领域。在《诗经》中,充满了令人惊奇的审美智慧,美善统一是《诗经》审美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是《诗经》中两篇有代表性的弃妇诗。经济地位的改变、礼法制度的束缚和男子的喜新厌旧是弃妇诗产生的社会根源。弃妇形象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的贤妻,不同点在于《邶风.谷风》中人物顺从软弱,《卫风.氓》中的人物则开始觉醒,逐渐走向自强自立。对比衬托,形象栩栩如生;叙事为主,间以抒情和议论;借景抒情,善用比兴手法;诗风纯朴,色调哀婉动人等构成了弃妇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钟嵘《诗品》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态度。在"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审美理想指导下,钟嵘重视诗文对情感的抒发、重视华丽的语言,对楚辞后继诗人极为重视,而尤为推崇融合《诗经》精神和《楚辞》特色的诗人及作品。在钟嵘的文学思想中,《骚》与《诗》都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钟嵘《诗品》中的楚辞批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东晋玄言诗风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佛教对当时文人浸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佛教的影响,孙绰、许询等玄言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郭璞五言诗创作以玄理入诗的作法,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其中与玄理相伴的神仙家言,使得郭璞诗中尚有的“坎 咏怀”的内涵与“飘飘而凌云”的审美感受消失殆尽,导致《诗》、《骚》体尽、“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创作成为一时风尚。  相似文献   

19.
张华是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然而这样一位有着重要地位与影响的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却生前显赫,身后寂寞。张华博学多识,奖掖后进,对太康诗风的形成功不可没。其诗风清丽靡墁,兴托多奇,尤以《情诗》、《杂诗》为代表,“重情尚文”与文辞华美是其特色,对当时和后来的诗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论张华褒少贬多,这与钟嵘《诗品》对张华评语的影响不可分割。其实长期以来世人都误解了钟嵘也误解了张华,我们结合张华诗歌创作和钟嵘诗学思想,对《诗品》张华条重新进行了细致疏证,以期对张华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歌行类乐府,是宋代乐府诗中变化与发展最快、参与创作的诗人最多、最具个性与风彩的一类乐府诗。北宋的歌行类乐府,以田锡、梅尧臣、欧阳修、张方平、孔仲武、苏轼六人之作最具代表性,而周紫芝、陆游、汪元量三人,则是南宋歌行类乐府史上的三大家。鲜明的时代特征,诗题新旧互关、形式多样,诗歌体式的律绝化,是宋代歌行类乐府所呈现出来的三个最为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