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岩体质量分类是水电工程基础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用四种不同的岩体质量分类方法,选择不同的岩体结构类型对云南某水电工程右岸岩体质量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对于各类岩体结构类型,四种岩体质量分类方法所得出的结果非常接近.其对应关系分别为碎裂结构一般为V~IVb岩体,镶嵌结构一般为IVb~IVa岩体.次块状结构一般为IVa~Ⅲb岩体,块状结构一般为Ⅲa~Ⅱ岩体.并且根据评价结果.作出了研究区625高程的岩体质量分区图,为下一步的参数配套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斜坡岩体卸荷分带量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岩体卸荷及卸荷带划分一直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影响坝基建基面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作者在分析国内外岩体卸荷分带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裂隙开度、裂隙条数、纵波速度、透水性系数等作为岩体卸荷分带的量化指标,并采用裂隙开度、裂隙条数、纵波速度对工程区部分平洞岩体进行卸荷带划分,其结果与现场定性划分的卸荷带界线基本一致。岩体卸荷分带量化指标的建立为岩体卸荷带划分的工程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下深部工程岩体特性的RMR系统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深部工程岩体具有典型的高地应力、高温、高地下水压场特性,地下水、岩石流变、地温和地应力的存在会造成岩体质量下降,因而在对深部工程岩体质量进行评价时,需要根据其特性对传统的浅部岩体质量评价方法即岩体等级(RMR)系统进行修正。通过引入岩体的水弱化修正系数Rw、热弱化修正系数Rθ和岩石流变弱化修正系数Rt对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σc进行修正,同时增加地应力修正项P7,并对分类指标P1,P2,P3和P7进行连续性修正,获得符合深部岩体工程围岩质量评价实际状况的修正RMR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岩石含水率、温度、荷载历时和地应力的增加,采用修正的RMR系统得到的岩体质量评分值比传统的RMR系统岩体质量评分值低,岩体质量等级略下降,所得结果与深部地下工程岩体状况更吻合。  相似文献   

4.
基于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运用简单易学且易于和网络连接的Python语言,依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分类的理论,编写工程岩体质量分级的程序,并且结合Apache HTTP服务器以及Access数据库等技术实现了工程岩体质量分级的网上查询。实践表明,其分级结果正确可靠,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常规深钻地武器的迅猛发展给防护工程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一种更加合理的弹性侵入岩体的工程计算方法。根据工程岩体分类系统建议岩体的强度理论模型,利用空腔膨胀理论计算弹头侵入岩体时的侵彻阻力,根据牛顿定律确定弹体侵入岩体时的运动方程,提出了弹体侵入岩体的工程计算方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和讨论,验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相吻合。同时,由于引用了岩体构造特征参数,使得弹体侵入岩体的工程计算方法更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将距离判别分析法应用于岩体质量等级判别与分类中,建立了岩体质量综合评判的距离判别模型。模型选取岩石质量指标、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完整性系数、纵波波速、结构面摩擦因数和弹性抗力系数等6个指标作为判别因子;以洞室围岩实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建立相应线性判别函数对待判样本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距离判别分析模型是岩体分类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一种强自然灾害,对工程岩体的破坏实质是对地质体再改造的过程,它不仅改变了岩体原来的工程特性,同时也改变了岩体的赋存条件与环境。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卫──同心活动断裂带内的黄河大柳树地区岩体地震破坏后的低波速,强衰减,低频率的特征,并研究其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按其工程地质分类标准应属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即Ⅳ、Ⅴ类岩体。为进一步突出其波动力学特征,相应地与同岩性、同峡谷的小观音地区岩体,同岩性的李家峡坝基岩体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将支持向量机应用于岩体质量等级分类中,采用工程中适用性强的指标如岩石质量指标、完整性系数、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及结构面摩擦因数,作为判别因素. 选用径向基核函数进行训练,通过交叉验证确定最佳模型参数,建立了岩体质量分级模型. 该模型采用成对分类方法构建多类分类模型,与已有文献采用一对多分类法构建支持向量机多类分类模型相比,不可分区域减少很多,即模型分类精度提高显著. 将该模型应用于工程实例,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工程勘测结果完全吻合,证明了支持向量机岩体质量分级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证隧道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必须对裂隙岩体中的隧道进行注浆加固。本文对裂隙岩体中隧道注浆加固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柿竹园多金属矿为工程背景,研究确定该矿垂悬部分岩体的岩体力学参数.在工程现场进行实地的节理裂隙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CSIR)地质评价体系对岩体进行质量分级;系统研究了各种岩体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变形模量、粘聚力以及内摩擦角的确定方法,最终主要以Hoek-Brown准则为基础,结合其他方法,综合评判确定岩体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大尺度垂悬岩体质量好,不同方法得到的力学参数值有所差别,综合评价能够较合理地得到适合于工程实践的岩体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1.
采用Q系统、RMR和BQ三种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对西南某水电站坝肩部分岩体进行了分级,然后对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认为三种方法的分级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选择这三种方法进行分级,可以得到正确的岩体质量分级。  相似文献   

12.
基于物元理论和关联函数,将可拓理论引入到岩体质量等级评价当中,建立了岩体质量评价的可拓模型.以RMR评价方法为基础选取能够反映工程特性的评价指标,对某矿山工程岩体质量进行了可拓理论评价,引入改进的AHP法求解指标权重,避免了权重求解过程中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过多的弊端.通过与传统的RMR评价方法对比分析,证明将可拓学运用于岩体质量等级评价是合理可行的,且分级结果具有更加直观的特点.表4,参10.  相似文献   

13.
现有岩体质量分级方法评价结果存在非一致性的问题.为此,在组合评价思想的基础上,选取多种岩体质量分级方法作为基础分级方法,建立了岩体质量分级组合评价计算模型.并考虑到D-S证据理论是一种较严谨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其具有较强的信息融合能力,并且能够反映不同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性,将其引入建立一种新的组合评价方法合成规则.然后,针对D-S合成规则需要解决确定基础分级方法基本概率分配函数这一问题,引入欧氏距离建立基础分级方法基本概率分配函数的确定方法,从而最终建立基于D-S证据理论的岩体质量分级组合评价方法.最后,工程实例分析表明,3种基础分级方法存在冲突性,但是D-S证据理论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应力与渗流耦合作用下岩体的变形和破坏特征,与岩体结构、岩体的力学性质、渗流场有关,结合边坡的稳定分析模型,研究合理分析计算岩体的力学参数、渗透系数张量的方法.利用岩体质量分类系统和塑性破坏准则估算裂隙岩体的力学参数,计算裂隙岩体的渗流系数,为岩体稳定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隧道围岩分级工作主要在勘察设计阶段进行,但由于受周边环境及勘察手段的限制,分级结果往往与围岩实际情况不符。为准确获得隧道围岩等级,基于声波-回弹联合测试法,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在施工阶段快速预测岩石强度(R_c),利用掌子面炮孔进行岩体纵波波速测试并通过公式计算完整性系数(K_v)后,得到基于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的施工阶段围岩快速分级法,并以宝汉高速石门隧道为依托在施工阶段对围岩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建立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实现岩石强度的现场快速无损预测,预测结果具有较高准确度;根据岩体纵波波速测试结果,可实现岩体完整性系数的定量计算,进而完成石门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快速分级,对比勘察阶段的分级结果,施工阶段所获得的分级结果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工程岩体分级选择岩体力学参数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比与分析工程地质力学分级(RMR)法和《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所推荐的岩体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岩体分级方法所推荐的岩体力学参数值基本一致。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程潮铁矿矿岩工程质量分级的基础上,对该矿-330m分段矿岩的 力学参数进行了选择。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隧道监控量测结果在围岩动态分级中的应用.通过对隧道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对围岩动态分级具有意义的指标和各级围岩所对应的各指标的数值范围,用以指导施工阶段的隧道围岩动态分级、隧道的反馈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预测预报.实例证明,准确的隧道监测数据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围岩分级,提高围岩分级的可靠性,为隧道围岩动态分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岩体工程质量区域化评价软件系统(RMQC)是一套在微机上运行的三维块段法大型岩体工程质量分级与评价综合软件系统.作者从RMQC的逻辑结构入手,重点计论了岩体现场特性数据库、评判指标的概念化描述、工程环境数学模型、评判指标结构分析、单元块估值、岩体工程质量评价及图形等各子系统的设计原理与主要功能,并介绍了该软件系统的实用情况,为科学地进行工程区域内岩体质量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顺层边坡岩体结构变形分叉灾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顺层边坡岩层为岩梁结构,讨论了岩梁变形的前屈曲状态和后屈曲稳定状态的分叉特性,建立了岩层结构发生灾变的判据。  相似文献   

20.
软岩隧道的挤压变形是深部高地应力区岩石地下工程中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分级的预测是工程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概率分析理论,通过研究挤压性围岩大变形破坏机理,建立了软岩隧道挤压变形发生的概率及挤压程度分级模型。影响挤压变形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岩体单轴抗压强度σcm和初始垂直地应力P0,将强度应力比σcm/p0作为判别因子建立挤压变形概率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国内鸟鞘岭隧道工程挤压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说明该模型在研究隧道挤压变形发生的可能性及挤压程度分级中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