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寄生于广东阳山的蛇鲍体内的原睾吸虫—新种—潘氏原睾吸虫:虫体小,0.538-0.864×0.316-0.506毫米.口吸盘亚端位,腹吸盘位于虫体前1/2的后部,肠短,末端终止于体中部水平.两睾丸并列于虫体后侧;阴茎襄发达.卵巢分四叶,位于两睾丸之间,偏前.卵黄腺位于腹吸盘前肠支两侧.卵长椭圆形,新种以其卵巢分四叶而区别于本属的已知各种.其肠支的位置或卵黄腺的分布亦与其他种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福建10种海鱼肠内寄生的吸虫,其中,1.卵形多腺吸虫新属新种(Polylecithus oviformis gen.et sp.nov.),宿主鳄形短体鳗,形态与拟盘肛属(Proctotrematoides)的种类相似。但无眼点,肠支短,卵黄腺滤泡细小呈葡萄状,分布于咽后至睾丸间的两侧等方面与拟盘肛属不同。2.长拟赫利吸虫新种(Hurleytrematoides longus sp.nov.),宿主褐篮子鱼,其形态与C.coronatus, (Manter et Pritehard,1961)相似,但体呈长形无棘,阴茎囊较长,生殖孔位于体中部,卵黄腺分布于腹吸盘与卵巢之间,卵丝甚长,3.鲻膜科特吸虫新种(Hymenocotta mugilis sp.nov.),宿主梭鲻,其形态与H.muili(Manter,1961)相似。但无眼点,口孔周围为6个大小不等的叶瓣,具前咽,受精囊位于卵巢之后。4.大眼鲷离肉吸虫新种(Apocreadium priacanthi sp.nov.),宿主短尾大眼鲷和月腹剌纯,其形态与A. longisinosum (Manter,1937)相似,但虫体细长,8.16~11.84×0.520~0.560毫米,虫卵细小(46~62×36~42微米)。5.东山孔管吸虫新种(Opechona dongshanensis sp.nov.),宿主横带绯鲤,其形态与O.orientalis(Layman,1930)相似。但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相等,卵黄腺起自腹吸盘之前,分布至体末端,虫卵较大(70~80×40~42微米),此外,鳐耳双口吸虫Otodistomum plunketi(Eyfe,1953),宿主及达犁头鳐,竹英鱼新背门吸虫Neonotoporus trachuri(Yamaguti,1938),宿主鳀,对称前充殖吸虫Prosogonotrema symmetricum(Oshmarin,1965),宿主短吻三剌鲀等三种是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3.
1980年夏,我们从武夷山脊椎动物内脏检得的寄生吸虫中,发现一新科和三新种,记述如后。模式标本保存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砑究室。 (一)圈肠科Circuitiocoeliidae新科体小,扁犁形,无棘。口吸盘位于体前端亚腹面;前咽细长,咽椭圆形肌质发达;食道细长,两肠支沿体侧环向体后至亚端汇合。腹吸盘发达,位于体前1/3部的食道基部处。睾丸位于体亚末端,左右对称排列,边缘分瓣,阴茎囊小,位于肠分支后;生殖孔开口于肠  相似文献   

4.
在厦门沿海的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体内发现了自然感染的鹭无领平睾吸虫(Pittacium egrettus)的幼虫.成熟尾蚴在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体表结囊.本文描述了鹭无领平睾吸虫末代雷蚴、成熟尾蚴和囊蚴的形态结构特点.鹭无领平睾吸虫尾蚴无头领或头棘、腹吸盘明显大于口吸盘、食道长度为口吸盘到腹吸盘间距的1/3~1/2、排泄管回折处靠近口吸盘后缘、排泄管前后支汇合于腹吸盘的两侧、生殖腺原基位于腹吸盘到体部末端的1/2水平之后、在脊尾白虾体表结囊、囊壁2层、外壁的外廓呈蝴蝶形、内囊呈椭圆形.这些特征与嗜眼属(Philophthalmus)、泄殖腔属(Cloacitrema)、平睾属(Parorchis)、棘冠属(Echinostephilla)的尾蚴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并殖属吸虫新种初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最近我们采集了一批并殖吸虫,其中有的我们认为是科学上的新发现或地区的新记录。茲简单报导如下:异盘并殖在广西及云南马关县发现,在广西鼠类有自然感染。实验动物可以感染成功的有犬与猴。虫体大小平均为工0.54×5.48毫米,宽长比例约为1∶2。体棘单生,分散排列。口吸盘大小为0.849×0.906毫米,与腹吸盘的大小有显著的差别,在个别标本口吸盘的宽度有大过腹吸盘一倍的。咽只略小于腹吸盘,分别为0.477×0.468及0.501×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驴体内的一种裸头科绦虫:大裸头绦虫(Anoplocephalamagna)的形态,标本通过仔细地观察绘图,并作了较详尽的形态学描述.虫体205.6×23.5mm,348节,头节仅具四个吸盘.体节全部宽大于长,生殖器官一套.睾丸数387~463个.卵巢麦穗状,分不对称的两翼横跨体节后缘.卵黄腺扁平团块状,位于卵巢后方.子宫细长横管状.阴道位于阴茎囊后方.生殖孔单侧开口于体节侧缘近中部.孕节子宫囊袋状,虫卵具梨状器.  相似文献   

7.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定位方法对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spis orientalis Faust and Tang,1936)成虫的神经系统进行了研究.成虫的神经系统十分复杂,包括中枢神经结、脑神经联合、纵行的神经干、横向的神经连合.中枢神经结位于咽前部两侧,有1粗大的脑神经联合连接.在脑神经联合的下方有1个小的环形的结构.中枢神经结向前发出1对前背神经干和1对前侧神经干,这2对神经干向前的分支汇入围口腔的神经环.中枢神经结向后发出1对后背神经干和1对后腹神经干.后背神经干之间有横向的神经相连,在体末端与后腹神经干相汇合.后腹神经干最为粗大,并在虫体末端汇合,它在腹盘处有2对分支进入腹盘,前1对与腹盘边缘神经相连,后1对贯穿腹盘,其分支构成腹吸盘内复杂的神经网.腹吸盘的指状突起内也有神经分支.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澜沧江水系南腊河支流(21°62′26″N,101°59′11″E,海拔744m)线鳢(Channa striata)膀胱寄生的发状科(Gorgoderidae)叶形属(Phyllodistomum)1新种线鳢叶形吸虫(Phyllodistomum striata sp.nov.).剖检2尾线鳢,感染率为100%,感染强度3~8枚.该新种与寄生于墨西哥Heterandria bimaculata膀胱内的P.inecoli和寄生于哥伦比亚Trachycorystes insignis膀胱内的P.mayesi相似,体呈叶形,无锯齿或褶皱,口吸盘大于腹吸盘,卵巢与卵黄腺相对或于卵黄腺稍前.与上述两近似种进行比较,该新种不具头腺,而P.inecoli具显著头腺;P.mayesi口吸盘与腹吸盘宽度之比为1∶0.59,该新种口吸盘与腹吸盘宽度之比为1∶0.86.该新种的28SrDNA部分序列约1 278bp(GenBank登录号:MG976755).与GenBank中19种叶形属吸虫的碱基相似率为85%~95%,与近似种P.inecoli的碱基相似率为94%.两两相对遗传距离范围为0.060~0.226,与近似种P.inecoli的两两相对遗传距离为0.085.基于28SrDNA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该新种构成一单独进化支,并与其他叶形属吸虫聚为一支.综合上述与近似种的形态学比较和基于28SrDNA部分序列的分子鉴定研究,确认线鳢叶形吸虫为新种.  相似文献   

9.
曼氏无针乌贼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氏无针乌贼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和生殖导管组成,生殖导管根据各段的形态、结构、功能分为输精管、贮精囊、前列腺、精荚囊和阴茎。精巢由众多生精小管组成,生精小管内分布着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殖细胞,成熟精子悬浮在管腔中央,有规则地朝着一个方向排列,精子形态为稍弯的子弹头型或长柱状纺锤形。输精管细长,兼具运输和贮存精子的作用。贮精囊体积相对缩小,具发达的分泌细胞,为精子运输提供营养和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10.
瓦氏黄颡鱼脑垂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不同季节瓦氏黄颡鱼成鱼脑垂体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脑垂体为背腹型腺体.神经垂体居中,前腺垂体位于垂体背面前部和后缘,由PRL细胞和ACTH细胞组成;中腺垂体位于垂体中部及背面后部,包括GH细胞、GTH细胞和TSH细胞,后腺垂体位于垂体腹面后方,组织学研究仅见一种分泌细胞.前腺垂体ACTH细胞形态、中腺垂体GTH细胞形态和数量在繁殖前后有明显变化,与生殖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引言鼠棘口吸虫[Echinostoma murinum(Tubangui 1931)]隶于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Looss,1902)寄生于鼠体,最先系由 Tubangui 氏于1931年所叙述,具有头棘45本,阴茎囊延伸至腹吸盘下半部的特点·定名为 Euparyphium murinum。其生活史亦由 Tubangui 氏于1932年在菲律滨研究报告,渠叙述鼠棘口吸虫的幼虫各期形态与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revolutum)的幼虫各期形态甚相似,除尾蚴的头棘数目不同外,无其他特点可资区别,均只有一代裂蚴时期,其第一中间宿主同系一种椎实螺[Lymnaea peregra(Müller)]。1950年吴青藜氏在广州岭南  相似文献   

12.
新宾县哈堂沟钾长石(铁)矿区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铁岭—靖宇台拱-龙岗断凸内,赋存于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斜长花岗质片麻岩中,矿体受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成矿于晚太古代斜长花岗质片麻岩时期,深部富含钾、钠和挥发组分的分异熔体缓慢上侵,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具工业价值的钾长石(铁)矿床。  相似文献   

13.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孟氏虫呈长椭圆形,背腹扁平,具1对吸盘样前吸器,前吸器之后为口咽,生殖孔在虫体左侧边缘处.后吸器盘状,无柄,内具3对中央大钩和7对边缘小钩,边缘膜由柱状细胞组成.体表皮褶不明显,腹面体表具感觉乳突和体棘;背面体表密布颗粒状突起.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镜检采自安徽省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蜘蛛标本时,发现平腹蛛科单蛛属一新种,今报道如下: 齿单蛛,新种Haplodrassus dentaus sp.nov 正模,配模,牯牛降自然保护区,1983年7月8日,徐亚君、汪林采。海拔900M。雄蛛体长4.20mm。头胸部(长×宽)1.95×1.58mm,腹部(长×宽)2.26×0.97mm。头胸部梨形,红棕色,中部稍隆起。额低。8眼2列,日色。后眼列略长于前眼列。前眼列从前面观前凹(下凹),后眼列稍前凹。后中眼较大,位置略斜。各眼和眼间距测量如下:A  相似文献   

15.
丹巴地区位于川西松潘-甘改造山带东缘,出露较多的斜长角闪岩类。这些岩石通常呈透镜状与碳酸盐岩,泥质岩相伴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类斜长角闪岩为正斜长角闪的岩主要为钙碱性玄武岩类。  相似文献   

16.
记述采自贵州省小蹦蝗属一新种,即赤水小蹦蝗Pedopodisma chishuiensis sp.nov.该新种近似于佛坪小蹦蝗Pedopodisma fopingensis Zheng et Huo,主要区别为:1)复眼纵径为眼下沟长的1.4(♀)~2(♂)倍;2)前翅不到达中胸背板后缘(♂)或到达中胸背板后缘(♀);3)雄性下生殖板短锥形,顸尖;4)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具一个三角形突出.文中并附有中国小蹦蝗属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黄缘闭壳龟的体重、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体高等6个形态参数,以及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背甲长/腹甲长、背甲宽/腹甲宽、背甲长/体高、腹甲长/体高、体重/体高平方等7个形态参数比例来研究A、B两种体型黄缘闭壳龟的群体差异.结果显示:A、B体型黄缘闭壳龟的腹甲长和体高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形态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两体型的形态参数比例除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体高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的形态参数比例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1或0.01相似文献   

18.
平鞘蛾组 ( Coleophora milvipennisgroup)是鞘蛾科中较为特殊的类群 ,外部特征十分相似 ,主要根据外生殖器特征进行鉴定 .该组已知有 5种 ,都分布在古北区 ,但中国尚未有记录本文首次报道 4种分布我国的平鞘蛾 :桦平鞘蛾 Coleophora alnifoliae Barasch新记录于黑龙江 (黑河 ) ,国外分布欧洲和加拿大 ;花突平鞘蛾 (新种 ) Coleophora florisigna Li et Zheng,sp.nov.分布黑龙江 (哈尔滨 ) ,该种与新记录于黑龙江 (黑河、五大连池 ,国外分布于日本、土耳其和欧洲 )的广平鞘蛾 Coleophora milvipennis Zeller相似 ,但新种的前翅灰色 ,雄性外生殖器的抱器腹不超过抱器瓣 ,抱器腹亚端突狭长 ,雌性外生殖器的囊突呈桑椹状 ,该种也相近于 Coleophora japonicella Oku,但阳茎端环棒粗短 ,并有粗壮的角状器可以区别 ;异平鞘蛾 (新种 ) Coleophora varilimosipennella Li et Zheng,sp.nov分布陕西 (杨陵、澄城 )和黑龙江 (哈尔滨、黑河 ) ,本种近似于 Coleophora limosipennella( Duponchel) ,但雄性外生殖器的基腹弧长 ,约与背兜加颚形突基臂等长 ,抱器小瓣外缘骨化并内折 ,抱器腹基部很宽 ,角状器存在 ,雌性外生殖器围孔片 ( sterigma)前缘突出 ,后缘平直 ,第八背板近五边形 ,其后缘平直但中部有“V”形凹缺 .  相似文献   

19.
记述跳小蜂科岐脉跳小蜂属一新种,即念岐脉跳小蜂Diversinervus commemorans Tan,sp.nov.该新种与优雅岐脉跳小蜂Diversinervus elegans Silvestri相似,但(1)中胸盾片后部略1/4灰色,后缘具青绿色光泽,无强的蓝绿色横带;(2)缘脉和后缘脉的前缘共具6根粗长刚毛;(3)后缘脉短于缘脉;(4)腹部短于胸部.标本采自云南省蒙自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阴茎、阴囊纵隔皮瓣尿道成形术基础上进行改良,治疗冠状沟型、阴茎体型、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为临床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本组20例患者,在阴茎、阴囊纵隔皮瓣尿道成形术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阴茎体腹侧、背侧都呈十字型切开,切除纤维索,再利用阴囊表面纵隔皮瓣做成尿道,上翻后缝合处位于背侧,使尿道纵向成型及吻合腹侧皮肤褥式缝合。结果一期手术治愈17例,外形效果满意,治愈率85%,其中冠状沟型5例,阴茎体型治愈14例,阴囊型治愈1例。术后尿道狭窄1例,尿道瘘2例。结论在阴茎、阴囊中隔皮瓣尿道成形术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出阴茎、阴囊、会阴联合皮瓣一期尿道成型的新技术,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疗效满意,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