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宇宙动态     
《科学之友》2006,(4):12-12
科学家发现“超级地球”天文学家利用“引力微透镜”技术在遥远的外星系发现了一颗冰冷“、笨重”的行星。由于这颗行星与地球十分相像,所以科学家们称它“为超级地球”。据报道,这颗行星的质量为地球的13倍。它围绕旋转的恒星距离地球约9000光年,大小为太阳的一半。这颗系外行星距离恒星的距离不像地球离太阳那么近,大约处在类似于太阳系中木星和土星的位置。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有岩石行星处在类似于太阳系的气态巨行星的位置。他们将这颗行星称为“失败的木星”,目前还不清楚为何这个行星没有发展为气态巨行星,不过据推测,在该行星形成…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09,(1):7-7
天文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在太阳系以外的似木星行星上,超音速喷射气流(相当于地球上的风)将热量从行星的向阳面(正对母恒星的一面)带到背阳面。这些气态巨行星距离其母恒星相当近,有些仅为日地距离的1/20,  相似文献   

3.
<正>英国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颗新型天体,正在与一颗遥远的恒星"共舞"。该天体可能是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内核,让他们得以首次管窥此类行星的"内心",从而揭开其形成演化之谜。研究人员称,诸如木星和土星等气态巨行星被称为"类木行星",在这些行星上,浓厚的氢气和氦气包裹着一个固体内核,但以前从未有人看见这些固体内核,  相似文献   

4.
许槑 《自然杂志》2004,26(6):356-356
近十年来 ,天文学家们在太阳系以外发现的近百个行星系统中 ,大都有“灼热木星”———气态的巨行星绕恒星运行 ,而它们与主星的距离都接近于我们太阳系中水星与太阳的距离 .科学家们认为 ,这些巨行星是在远离主星的寒冷区域形成的 ,后来 ,由于围绕着年轻恒星的尘埃盘内物质的引力拖曳 ,失去角动量后向主星移近的 .受此启示 ,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内的木星也可能发生过向太阳移近的现象 .科学家们发现 ,位于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的 ,一群 70 0多个岩石状不太大的 ,被称为希尔达 (Hilda)的小行星群 ,它们绕太阳三圈的时间恰巧等于木…  相似文献   

5.
飞出太阳系     
在飞行33年后,"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目前已到达太阳系边缘一个遥远的位置,在这里太阳风不再向外运动,这意味着它即将——飞出太阳系2010年12月13日,美国宇航局宣布,该局于33年前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目前的所在位置距离太阳约178亿千米,即将离开日球层顶(见“名词解释”)。在这里,来自太阳的太阳风受到来自周围恒星的恒星风的阻挡而停止,不再向外运动。这一事件意味着,“旅行者一号”即将飞出太阳系,成为迄今飞得最远的人造物体。  相似文献   

6.
许槑 《自然杂志》2006,28(5):300-300
三位科学家的计算机模拟显示:类地行星能够侄巨行星向母恒星旋进时的尾流内很快地形成,他们估计在已经发现的拥有巨行星的近200颗恒星中,1/3以上可能存在含水的地球大小的行星。在已发现的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系统中,约有40%在远离母星处存在着向中心急进的“热木星”,与我们太阳系的木星不同之处在于约在10万年左右便可迁移到距离母星不及水星-太阳的距离处。现在,大多数天学家认为:当一巨行星在快速行经那些能够形成行星的尘埃、气体盘时,  相似文献   

7.
《科学之友》2008,(6):13
一个由法国和加拿大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天文小组最近观测到了最冷的褐矮星。这颗褐矮星被命名为CFBDS0059,它的温度大约为350℃,体积大约是木星的15倍-30倍,而木星是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CFBDS0059距太阳系约40光年,不绕任何恒星运行,是恒星和巨行星之间的一种天体,体积通常不到木星体积的70倍。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的行星形成理论认为,离恒星较近的气体云经过塌陷、破碎和压缩最终成为行星。而气态巨行星则通常是在远离恒星的充满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区域形成。而一种新的假说——"潮汐削减"——则提出,在离恒星更远的地方形成更大的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已知轨道最短的气态巨行星TOI-2109b。目前,这颗行星绕其恒星运行一周只需16小时,而且周期还在不断缩短。终有一天,这颗行星将被其母恒星吞噬。这颗新发现的系外行星属于所谓的“热木星”类别。热木星又被称为“烤炉行星”,其质量接近或超过木星,  相似文献   

10.
前沿     
正1太阳系边缘发现新天体天文学家近日确认了一个遥远的冰冷世界,它位于太阳系的极远端,公转一周需要2万年,轨道远超冥王星。该天体目前暂名L91,其特殊的位置和轨道或将引导人类发现太阳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海王星是太阳系中最远的巨行星,但L91的出现向人们揭示了轨道位于海王星引力影响范围之外世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自然杂志》2008,30(6)
国际天文学会在2008年5月下旬于美国波士顿召开了有关太阳系外行星(以下简称系外行星)的学术会议。在以前发现的近300个系外星中,绝大多数是木星状的气态巨行星,只有十来个质量较小的行星,它们或者是海王星状的冰晶世界,或者是地球状的岩质行星。  相似文献   

12.
前沿     
正1行星被高能辐射冲击导致"缩水"伯明翰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发现了一组大气层被宿主星剥离的太阳系外行星。研究表明,距离宿主星较近且大气层为气态的行星受到了大量高能辐射的冲击。由于距离恒星很近,这些行星的大气层被高能辐射产生的热量吹走。这种剧烈的剥离现象发生在岩石核心并包裹气态外层的行星上。该研究结果对于探究恒星系统和其行星的演化以及宿主星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天文学家一直在仰望星空,想为人类找到一个宜居的家园。如今,他们已经找到了很多太阳系以外的行星。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并未找到多少像地球这样的岩石固体行星,找到的都是一些意想不到的庞然大物,像我们太阳系的木星那样,是由气体构成的“虚胖子”,我们一般称呼它们为“类木行星”。这些巨行星不发光,但会发热。它们围绕在恒星的身边,从恒星那里吸收了很多的热量,继而发热并放射出红外线。红外观测技术可以告知我们那里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推测那里的真实情况。借助这种技术,天文学家终于认识到“大块头有大智慧”,其中类木行星WASP-121b就构筑了一个非常奇异的世界,完全不同于我们的认知,让人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4.
土星,太阳系的一颗巨行星,体积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在太阳系中均为第二位.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07,(12):28-30
除地球外,如果太阳系还有其他星球上有生命,那它们在哪里? 太阳系里有3类行星,分别是气体巨行星、矮行星和石质行星.气体巨行星由于没有固体表面,因此没有孕育生命的温床,即使有生命,也只能飞翔在大气中,然而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在那里发现飞翔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一个新的理论暗示,一颗年轻的恒星或许会对另一个发展中的恒星系统猛拽一把,从而使得围绕它们的行星以一个倾斜的轨道运转。这一理论可能也解释了就在家门附近的一个存在已久的谜——为什么地球轨道相对于太阳赤道倾斜了7°。1995年,瑞士天文学家有了关于第一颗"热木星"的惊人发现,这是一种近距离环绕其母星运转的气态巨行星。为了解释这一奇异的发现,理论学家提出,行星形成时距离恒星很远,但后来通过曾环绕恒星的由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原行星盘运转而逐渐向内迁移。在这种所谓的盘迁移过程中,行星依然停留在原行星盘中,因此其轨道的倾斜程度与母星相匹配。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探索》2005,(3):9-9
有一次和另一颗恒星相遇时,太阳可能当了一回"偷星贼"。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暗示。太阳的引力可能曾经将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行的星子("婴儿"阶段的行星)拖到了太阳系以内。这要从2004年说起,就在2004年,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已知环绕太阳运行的最遥远天体--微型行星塞德娜。塞德娜星不仅比冥王星距离太  相似文献   

18.
恒星和银河     
视差和自行 太阳系是不是就等于整个宇宙呢?当然不是。在最遥远的行星外面,还有闪耀着的群星。 古人曾以为所有的恒星都位于相同的距离上。如果真是这样,它们就不会出现视差。为了测量恒星的视差,天文学家们不只是从相距数千千米的两个天文台进行观测,而是先在春天,然后再在秋天观测同一颗选定的恒星。在此期间,地球已经绕太阳转了半圈,所以两次观测  相似文献   

19.
恒星的形成     
一恒星的形成是天体演化的重大问题之一,研究恒星形成不仅对于了解恒星演化很有意义,而且对于太阳系起源和星系演化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恒星形成的研究甚为活跃。自十八世纪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星云说以来,太阳系起源问题的研究长达二百年左右,但至今仍众说纷纭,未获完满解决;与此对照,尽管恒星物理和演化的  相似文献   

20.
今天人类寻找地球外宇宙生命的活动正方兴未艾,天文望远镜被用来搜索其他行星上的智能生命;机器人已登上火星进行同样的探索;各种各样的太空探测器也已经或即将发射升空。而最新的方法是用计算机模型来预测宇宙生命是否存在,即预测哪些恒星拥有类地行星(类似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并在绕其运行。现在天文学家几乎每月都会发现一些与木星类似的太阳系外行星(外星行星)在绕着母恒星运行。设想如果有这样一颗行星正绕着另一颗十分遥远的恒星运行,它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而且其表面全部被深达一英里的海洋所覆盖,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