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肖干田先生的长篇小说《平静的岁月》写得朴实感人,故事娓娓耐读,人物性格突出,燃起了读者心中爱恨交加的烈火,在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人的出路、民族的出路、国家的出路。作品告诉我们人只要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正视人生路上的所有困难和挫折就能迈向成功。文章从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思考出发,通过对"文革"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以及"文革"期间人们复杂多变关系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文革"背景下扭曲的人性,突出了文章主题——磨砺。  相似文献   

2.
毕飞宇的"王家庄"系列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极为日常化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大多在之前的"文革"题材作品中是不曾有过的,他们甚至触及到了被我们忽略的命运的沉重与压抑.较突出是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类人,一类是被新的阶级划分出的命运与传统文化积淀相结合而产生的"权利异化"的人.一类是在这种艰难环境中,孜孜追求健康生存的基本人权的"追求本真"的人.这些作品传达了作者对"文革"那段历史的独特的个人反思,也向人们传递了逼视灵魂与命运的悲剧深度.  相似文献   

3.
以儿童读物连环画为例,通过脚本文字和绘画构图探讨连环画中是如何叙述孔子并建构其形象的,以此考察"文革"时期中小学生对孔子的接受。我们如何审慎地对待传统文化和孔子遗产,如何让儒家文化资源返本而开新,通过"文革"批孔连环画的探讨,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革"期间中国对于自然科学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20世纪50年代和"文革"期间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的活动.文章探讨了"文革"期间科学批判活动的社会背景,讨论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学科的主要批判内容,并对批判活动的起因、批判方法和特点作了初步分析.文章认为,"文革"所提出的政治批判任务和"四人帮"的故意操纵是这一时期开展科学批判活动的主要原因,所采用的批判方法主要是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这一时期参与批判活动的人员数量和类型以及所批判的学科领域之多都超过了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5.
华裔女作家闵安琪的文革叙事作品,以主题独特、风格突出而备受瞩目。其中《狂热者》表现了文革对女性正常情感造成的压抑和人性欲望在纠结中的迷惑、沉沦和丧失。借助于故事本身及其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作家笔下的中国和中国人是"自我"与"他者"观照下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影响突出而深远,旅游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旅游产品的流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比之下,基于"互联网"的旅游产品流通模式具有降低成本、降低旅游信息不对称和计调操作效率高等优势,该文在总结以上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商背景下的旅游经营商们的未来和出路以及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对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念。她认为,无论何时,城市的生态并不是由政治来维系的, 而是由城市人积累起来的生活方式来支撑。因而,在作品中,她总是有意回避大的政治背景,而选择描 写在大的政治背景下生活着的芸芸众生,体现了强烈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文革轶事》中壬安忆 描绘了一群生活在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与"外头的风云变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男男女女和她们的爱 情悲剧。  相似文献   

8.
"文革"十年,中国大陆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群测群防、专群结合"为特点的大规模地震预报工作。但是在科技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如何在大众中普及预报方法,成为这项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地震战线》应运而生。文章在分析了《地震战线》的创刊背景、出版经过和该刊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文革"期间《地震战线》在地震预报知识普及中的作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我们对高校青年党员状况作了一次调查:某校有120名党员,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有53人,占44.1%;青年党员中文革后入党的有51人,占96.2%;专科毕业的有52人,占98.1%,大学以上毕业的有35人,占66%。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这个比例数在高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说明我们许多基层党组织中青年党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且绝大多数是文革后入党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 近些年高校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上是极其慎重、严格把关的,坚决地贯彻了“坚持  相似文献   

10.
在"文革"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而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歌特质。地下诗人对于"诗歌"的定位和思考,展示了地下诗歌特有的诗歌质态,而且也灌注了地下诗人特有的生命体验。其中,"血诗"是对血腥的世界、血淋淋的世界的血意象的展示,是对权力暴行、迫害、杀戮等罪恶的全面揭露和展示;"野诗"凸显自我野性、原始力量,是对于生活、命运、世界的抗争和挑战;"无言之诗"是对诗歌自身、诗意、诗性力量的呼喊,是对人的赞美,由此绽放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呼喊。由此,地下诗歌中对于"诗歌"本体的思考,为中国现代诗歌贡献出了特有的诗歌质态,开拓了现代诗歌演进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1 背景1978年12月,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改革开放.时隔一年多,1980年夏,甘肃人民出版社调来一位业务领导曹克已总编.他是报人出身.经过半年调研思考,为出版社的发展提出两条思路:一是出敦煌书,突出甘肃特色;二是办杂志,以刊养书.1980年秋天,因第二条思路,曹克已总编找到我,对我说:"听说你办过杂志,咱办个刊物?"我说办啥刊物,就我一人."办啥刊?自己想去;人没有?自己找去."回来找了几个人,只有一个人愿意一起干,他叫郑元绪.郑元绪和我有相似的经历,都是文革中1968年毕业的理科大学生.他清华大学物理系,我兰州大学地理系,出身,他北京市民,我甘肃农民.在大会议室的东北一角,用三只书柜围成8m2的空间,放进两张"一头沉",两把木椅,一把会议室用的长条椅,两个人的编辑部就这么成立了.  相似文献   

12.
毕飞宇的"王家庄"系列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极为日常化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大多在之前的"文革"题材作品中是不曾有过的,他们甚至触及到了被我们忽略的命运的沉重与压抑。较突出是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类人,一类是被新的阶级划分出的命运与传统文化积淀相结合而产生的"权利异化"的人,一类是在这种艰难环境中,孜孜追求健康生存的基本人权的"追求本真"的人。这些作品传达了作者对"文革"那段历史的独特的个人反思,也向人们传递了逼视灵魂与命运的悲剧深度。  相似文献   

13.
荀子将"天"理解为客观性,从而抛弃了"天"的德性义。我们应该关注荀子这一思想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意识。以孟子为背景,荀子以一种"大清明"的思维方式将德性的根源从天那里下放到了人本身,从而开创了一种德性客观化的道路。但是怎样将荀子关于德性的思考注入到孟子良心本心式的对人的独特领会方式中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具有形象、鲜明、独特的典型性,同时蕴含深刻而独到的社会思想意义。鲁迅在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和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指出社会制度的变更、经济上的独立,才是中国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鲁迅对中国妇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在今天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98年3月,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一行14人考察了上海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所考察的5个点,颇具代表性,既有共性的问题值得学习借鉴,又各具特色,表明改革没有统一模式。他们的一些做法对我们启发很大,也引发了某些思考。 一、考察给我们的启示 (一)几个共性问题 1.紧紧围绕经济工作这个中心,从市场中找课题、寻出路、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思考审美主体在媒介膨胀发展、上升的迷雾中,成为丧失目标和方向的游荡者,身心日益麻木与疲乏,在媒介制造的"仿像世界"里远离真实滋生虚空感,并于消费社会背景下在媒介的引诱和控制中堕入庸常。在这样的存在态势中,审美主体超越性日益委顿,而其出路惟在主动、积极、自由的审美活动,追寻主体存在的升华。  相似文献   

17.
邵建平 《世界知识》2014,(21):24-25
<正>近来,明星吸毒事件频发,柯震东、房祖名、张默、高虎、宁财神、李代沫、张元等星光耀眼的名人纷纷因吸毒轻易地上了"头条"。在"看热闹"之余,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毒品形势为何依然严峻、如何从抑制需求层面打击毒品等问题进行深层思考。中国邻接两大毒源地"金三角"和"金新月",在全球毒品需求不断增长和多元化的背景下,"金三角"正在从传统毒品基地向多元毒品基地  相似文献   

18.
韩萍 《科技信息》2007,(29):11-11,45
能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能源问题将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挑战,走出能源"困局"的出路何在?根据中国国情,我们必须从全球的视野来考虑和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革文学研究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一直是一个空白,但是文革叙事的影响却一直延伸到新时期以后的当代文学创作.本文从"文革叙事"入手,针对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浮躁与缺乏历史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本文从"文革情结"分析到"文革叙事"的发展过程,重点从"文革叙事"辐射到当代叙事文学特色,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之痛进行了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20.
国企有没有效率,要不要改革?改革的方向在哪?如何改?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的政府,也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学专家学者,甚至引发了2004年由郎咸平教授引起的关于"国企改革方向"的大争论.本文尝试利用经济学的基础原理,以最浅显的经济学知识,对当前我国国企改革的出路提出作者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