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话剧《雷雨》表现了戏剧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取材、人物、场景、时间都高度集中。戏剧悬念设置以及戏剧人物语言所具有的性格化与动作性的特点,让我们领略了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话剧《雷雨》表现了戏剧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取材、人物、场景、时间都高度集中.戏剧悬念设置以及戏剧人物语言所具有的性格化与动作性的特点,让我们领略了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在戏剧中,语言可分为戏剧对话和非戏剧性语言。戏剧对话作为表演和阅读的符号,是指人物之间的对话;而非戏剧性语言指的是如舞台提示以及角色外的丑角或剧作家自己直接用语言交待、叙述故事。显然,话剧对话是戏剧构成的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对话便没有话剧。《雷雨》作为我国话剧艺术成熟的一个丰碑,摆脱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歌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得归功于它在话剧语言上所获得的成功。本文想要探讨的便是《雷雨》的戏剧对话。戏剧性的对话不同于一般性的对话,它的构成与发展是以潜在的冲突为动力的,它是有力的,包含着互相…  相似文献   

4.
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塑艺术形象,揭示人物性格,表现矛盾冲突,展现思想和主题。 曹禺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精于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各种形式的矛盾冲突,精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人物关系中具有戏剧性的因素;而他更善于通过精彩的戏剧语言使它们获得直观的体现。他的代表作《雷雨》,之所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戏剧代表作《雷雨》,既充满圣经文化的外在表现,又因人物关系、事件冲突,充分展现了强烈的原罪意识和救赎心态,从而成为了圣经文化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6.
娄锦标 《科技信息》2007,(6):15-15,69
曹禺的《雷雨》在我国话剧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著作。在舞台性这个戏剧文学最显著的特点的制约下,曹禺以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使得其戏剧的剧场性得到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7.
以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4部话剧为考察范围 ,分析叹词在话剧语言中的句法分布 ,探讨叹词在话剧语言中的表意功能 :(1)、强化人物情感的表达 ;(2 )、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3)、推动情节发展。由此推知 ,叹词与拟声词不同 ,应为独立的一类。  相似文献   

8.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话剧史上,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是两颗不可多得的明珠,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为这两个剧本下过种种“注脚”,可是就戏剧结构而言,大多数褒扬《雷雨》,贬责《日出》;更有甚者,有人主张用笔斧将《日出》的第三幕砍掉。对于这种“不肯多体贴作者执笔的苦心”的作法,曹禺曾一再声明:“比较说,我是喜欢《日出》,因为它最令我痛苦”,况且又是“试探一次新路,哪怕仅仅是一次呢。”然而作者的这种表白,真正能体贴领会者甚微。  相似文献   

10.
自从曹禺“出山”之后,中国话剧才开始成为真正的戏剧艺术,才开始具备自己鲜明的悲剧蕴涵、民族特色和突出的国际意义。作为中国话剧的核心人物,曹禺是民族话剧的辉煌和骄傲,更是将中国现代悲剧写得最为精彩绝伦、表现得较为深刻广博的大师级人物。从悲剧艺术方面来研究曹禺,也许更能够切合其创作的实际,捕捉其不朽的灵光。  相似文献   

11.
丁玲的戏剧作品数量不多,现仅存四部,即:话剧《重逢》、《河内一郎》、《窑工》,以及电影短片文学脚本《战斗的人们》。此外,还有一个秧歌剧《万队长》,是1943年丁玲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根据一个学员讲的真实的故事创作的,但只由中央党校文工团在南泥湾演出了两场,后因脚本遗失,未能保存下来。这些剧本,除《战斗的人们》写于1950年外,其他的三个话剧剧本是1937到1946年间,在解放区创作的。她在解放区创作的这些话剧,虽说在思想和艺术成就上逊色于她的小说创作,但在解放区的戏剧运动中却发挥过积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戏曲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以其虚拟性和程式化的高度综合艺术,曾取得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戏剧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中国戏剧的发展也面临着不断汲取新的艺术素养、不断借鉴外民族戏剧艺术特长的问题。十儿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向中国的大量涌入,中国戏剧也受到西方戏剧艺术的冲击。这时,话剧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进入了中国戏剧领域。正如陈独秀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中所说的:“现在欧洲文坛第一推重者,厥唯剧本,诗与小说退居第二流,以实现于剧场,感触人生愈切也。”作为文艺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话剧受到了中国文化革命者的  相似文献   

13.
在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制约下,曹禺后期戏剧的艺术建构逻辑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矛盾冲突类型由家庭转向社会,主题取代人物成为戏剧创作的最高目的,艺术风格与技巧也由沉郁丰赡转向明朗简淡。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曹禺后期戏剧的艺术魅力消退。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抒情型话剧体式专注地在理想和情感的层面上结构艺术世界.选择诗意的人物和人物诗意化处理,生活图像理想化、人物关系心灵化和戏剧冲突情感化的追求,对诗和诗意化语言的刻意借用,以及经常给剧作涂抹上或浓或淡的传奇色彩等等,共同构成了这类话剧体式的艺术特征.抒情型话剧体式在五四话剧体式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1949年之后,曹禺对《雷雨》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修改,主要人物蘩漪也经历了三次变迁。从女性视角来看,1951年本《雷雨》中的蘩漪被阶级论所左右、"去女性化"、几乎被毁掉,这一切皆源于当时政治—文学高度一体化的文学场以及曹禺在当时文学场的复杂占位。1954年本中的蘩漪虽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恢复,但依然做了很大删改且被赋予了反封建意义,这与当时文艺政策的调整和对"五四"新文艺作品的肯定密切相关。1958年"大跃进"的开始以及"左"的思潮的不断升级则导致作者首次以"资产阶级女性"的设定否定了蘩漪。  相似文献   

16.
张燕娣 《科技信息》2007,(13):12-12,28
曹禺戏剧的剧场性研究是深化曹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情境设置可以说是曹禺戏剧剧场性最重要的戏剧结构形式之一,在其特有的人物塑造、丰富深邃的审美视角、氛围构造、人物场境描写中均有体现,它统一于曹禺戏剧内在意蕴的特殊要求,是曹禺观察现实生活的一个有力视角。这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情境设置也是曹禺戏剧异于其他剧作家的重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雷雨》作为一部话剧,主要以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剧作中众多典型而有诗意的人物都是通过对话塑造出来的。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不同人物的对话又能体现出不同的话语交际原则,作者在创作中运用这些原则设置人物对白,成功的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剧中人物的教养、身份和戏剧冲突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在话语交际中遵守或故意违反某些原则,以达到其话语交际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话剧运动的若干理论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话剧运动的若干理论起点钱理群1934年的酷暑,23岁的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三年级学生曹禺,坐在校图书馆杂志室一个固定位置上,沉浸在《雷雨》的生命创造里,竟觉不出夏风的吹拂,窗外蝉声的聒噪这时的曹禺,还没有涉入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他毋宁...  相似文献   

19.
填字游戏     
横向:一.周星驰的一部另类作品,又名《整鬼专家》;二.曹禺的一部话剧,与《雷雨》、《日出》齐名;三.形容深奥玄妙难以捉摸;四.上嘴唇正中凹下的部分;五.小说《消失了的地平线》中的一个地名,有人考证在云南的迪庆;  相似文献   

20.
将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公墓》、《内疚》、《女娲氏之遗孽》、《叶罗提之墓》、《姊嫁之花》和《雷雨》进行比较后认为:前几篇小说限于对心理分析理论的形象化图解,未能充分展开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雷雨》由于设置了周朴园专制冷酷的形象为背景、表现周萍和繁漪的乱伦关系以及周萍对四凤的爱而将这一情结表现得惊心动魄。《雷雨》成功表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因在于:西方戏剧的命运观和曹禺对命运的思考的相互融合、曹禺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及作为艺术家对集体无意识的幻想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