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2.
《孝经》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论的儒学的重要著作,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李学勤教授主编的整理本《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注疏》是到目前为止研究《孝经》的最好的读本。《孝经》是一部以孝为基本范畴的儒家规范伦理学著作,把孝与忠、孝与敬、孝与顺融为一体,把父子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身的关系,都用一个孝字统一起来了,有泛孝论的倾向,由于时代的变迁,《孝经》的规范性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我们应有分析有批判有限制地借鉴《孝经》的部分内容,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4.
论唐玄宗注《孝经》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日理万机的一国之君,唐玄宗亲自为儒家经典《孝经》作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他希望借注《孝经》,来改善“孝先于忠”、“因孝僭礼”的社会现实。教化天下百姓以及有不臣之心的四方诸侯“以顺移忠”。  相似文献   

5.
作为日理万机的一国之君,唐玄宗亲自为儒家经典《孝经》作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他希望借注《孝经》,来改善“孝先于忠”、“因孝僭礼”的社会现实,教化天下百姓以及有不臣之心的四方诸侯“以顺移忠”。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崇尚圣人的国度,圣人观念和思想从许多方面表现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哲学史,圣人观念从原初的含义到它的引伸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本文仅就孔孟荀的圣人思想来考证原初圣人观念和思想的演化和形成。 在圣人观念的历史累积过程中,“圣人”的最初含义所表现的智慧因素被充分放大和强化,以致成为“圣人”的标准的首要前提,“圣人”被认为是天下的最高智慧者,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多次谈论过孔子如何为“圣人”的问题,“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子乃一介布衣,但却被弟子和后人尊为“圣人”,这不能不与他的多能、多智有关。 “多能”,即“是人”知识无所不备,能够通达任何真理—“道”,“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孟子·尽心下》),“圣人者,道之管也(《荀子·儒效》)”。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理性主义者荀子,更是放大了“圣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8.
《孝经》作为中国孝文化典籍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典籍英译史上被翻译数次,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译本。结合理雅各《孝经》英译本,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原则,以“三维”转换为方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分析孝文化典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试论汉代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重视孝道与《孝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迄今为止的学者在谈到汉代文化时,往往忽略汉代的孝道与《孝经》。文章认为,汉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孝道,汉代是《孝经》最流行的时期,《孝经》在汉代受到空前绝后的重视。与先秦、秦朝相比,汉代的孝道之风出现了新的动向:一是汉代皇帝高度重视孝道;二是《孝经》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三是汉代研究《孝经》的学者颇多;四是汉代对《孝经》的作用有所夸大。为什么当代学术界忽略了对汉代的孝道与《孝经》的研究呢?主要原因在于:历代学者的视野被风行于汉代的“五经”遮掩了。  相似文献   

11.
《孝经》是先秦时代的著作 ,在其成书过程中 ,曾子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从诸子之说与《孝经》的关系看 ,《孝经》之学在战国之季已经萌生。萌生之初的《孝经》有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与天子之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化有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特别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道的研究和传播,主要表现在皇家重视学习、研究和传播孝道,学者对《孝经》等作了大量注解;另一个是在士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沿袭了汉代的“孝治天下”,但更具有虚伪性。  相似文献   

13.
“食不可赏”一语出自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篇中,在随后出现的岳麓书院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及北京大学藏秦简《从政之经》中,也有相同或类似的语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前人多只从饮食角度加以关注,未从其他角度深入.基于《为吏之道》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那么“食不可赏”所反映的正是儒家“孝”的伦理思想,告诫官吏要有孝敬之心,尊养父母,不可忤逆亲上,有踳悖之行.在这里,“孝”更多地是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挥政治作用,这也是秦朝统治者重视“孝”并将其作为官吏的品德要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是一部探察晚明至民国初年《孝经》学与孝文化的文化史力著。该著深入洞见此时期围绕"《孝经》与孝"集结而成的文化脉络与实践形式,勾勒出"孝治天下"的种种面向。孝治散播管道的视像,孝治天下蓝图的铺展,孝治神秘意蕴的充沛,这三个层面最能彰显近世中国社会里存在的弘德崇孝的种种努力,也最能还原孝治天下的宏阔画卷。  相似文献   

15.
试论马融     
马融是东汉的儒学大师,一生著述甚丰,曾著《三传异同说》,并为《孝经》、《论语》、《诗经》、《易经》、《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作注.时号“通儒”。但是,在人生的另一个方面,世人对马融的评价却颇有异辞,因为其为人不直,为官不公,为师不正。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国伦理发展的根据。“孝道”有其相沿的历史背景,孔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分水岭,其前之“孝观念”也值得探讨。虞舜大孝传说向不被学术界所看重,但它象征天性难舍的亲子孺慕,足征孝道先验性之一面;孝道研究不能也不必刻意回避或放弃这一段。早初先民面对无常的大自然惶不可措,遂转其卑弱感为莫名的敬畏。示现在现实生活上,即为敬拜天地或祭拜鬼神的类宗教情愫及仪式,以祈求庇佑;随着自信渐增,人文渐启,孝的表现由“祭鬼”而“事人”,更根据现实因素的迫需,产生因应的伦理制度。但人为的手段有其针对性,顾此则失彼,西周的宗法制度,“亲亲”“尊尊”比重失调;孔子适时提出“父慈子孝”,将“孝概念”提高到人性论的高度,乃成为“孝道”。  相似文献   

17.
“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论语·雍也》:“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在育人和教学中,家长和教师都要因材施教,孩子才能正常成长。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转型的民国时期,传统的儒学渐趋衰亡,"科学"、"民主"、"新道德"等社会思潮兴起,维系着传统纲常伦理的《孝经》与孝道首当其冲,为人们所批判、唾弃。基于文化发展的惯性,在新与旧的交替过程中,《孝经》学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具体而言,有"汉宋调和"派后劲与部分近代教育家对传统《孝经》学的绍述与流衍,也有诸如尊孔组织、古史辨派、现代新儒家派的学者们对《孝经》的综合研究,还有神化《孝经》的"异端"出现。此外,北洋军阀对《孝经》的提倡,为其发展提供了便利,而敦煌发现的《孝经》类文献又为传统的《孝经》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博览》:据您近几年参与的有关也子的民间活动。您是否感到了普通民众对孔子思想的兴趣有什么新的变化?孔庆东:普通民众确实越来越多地对孔子产生了兴趣,但是基本上属于“朦胧”的兴趣,也没有什么“变化”可言。因为孔子在民众心里的形象始终是一个“圣人”,即使在几十年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人民心里也对孔子没有什么愤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孔子,  相似文献   

20.
有清一代之《孝经》学,在整个《孝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清初,士大夫治《孝经》者,或承旧绪,或开新局,或被统治者当作宣明教化的工具等等,足称者鲜。迨及乾嘉时期,汉学勃兴,士人为学者多精于名物典制的考据、训诂,群经渐有新《疏》,惟《孝经》文字明畅、言简意赅而独阙之。道咸以降的晚清社会,内外交困,民生多艰。士人不管是治汉宋学者,还是治今古文经学者大都更热衷于以学术来敷世用。因而,这一时期的学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而又彼此交织的局面。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孝经》学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乾嘉汉学视野下的《孝经》考据与义理之学;汉宋调和语境下的《孝经》诠释之学;今文经学思潮影响下的《孝经》阐"微"及致用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