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生物识别等技术的融合,"监控"逐渐成为人类世界的常态行为。此处所指的"监控"不是针对"物",而是针对"人",从学理上需要对"监控"进行重新解读。与此同时,监控社会日渐缓慢地、微妙地呈现出来。监控技术固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人类社会带来便利及效率,但它对人类的身体自由、身体隐私、身体认知都会产生影响。因而本文从技术身体的视角对监控技术引发的伦理困境问题进行描摹,并对伦理困境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认知是人类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延展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不一定局限于大脑和身体之内,可以延展到身体之外。当前,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体对人类感觉、知觉、思维、语言等多种认知能力模拟水平飞速提高,智能化程度也大大提升。在智能体与人、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的人机系统中,人机交互呈现出新的特点,智能体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而人却主动地放弃选择的自由,这引发学界关于人机系统中智能体能否承担事故责任以及怎样承担等问题的新讨论。本文认为,人类的认知可以被人工智能体延展,但责任却不能延展,由此设计出人机系统的责任分配原则;最后分别从人工智能体的"输入-输出"能否控制,尝试在四种语境下给出了人机系统的责任承担方案。  相似文献   

3.
2011年苹果发布了iCloud,自此“云技术”突然成为了一个人们交流的流行词汇,各家品牌也纷纷推出“云”,貌似只要有“云”的说法,就表明紧跟了流行趋势,可以在用户的心中树立起高科技的形象。但其实每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初衷都是要改善和提高用户体验的,随着移动互联网潮流而起的云技术也是同样如此。无论是云技术的服务和与云相关的各种行为、启动政策,还是具体到苹果发布的iCloud,都是要把云技术的理念普及到移动终端用户当中去,通过全新的应用与服务模式提供一个有“云”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以及人们为了消解这种对立而陷入的思想混乱,是现代人类的一个基本的文化困惑。这种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它基本上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在研究的对象、目的、手段以及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已经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与数据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使用更早且具有深度。作为网络社会质量可测量性的基础,大数据革命重构了科学的研究方式,产生了以数据密集型为研究方法的"第四范式"。通过对小数据时代与大数据时代分别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切入点论述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网络社会演进,同时探讨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进行发展的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数据技术与作为其前提的科学与技术基础互为因果。而作为大数据技术的更深层次应用,人工智能代表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程度,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对此的反应尚不明了,因此其对社会及网络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未可知。  相似文献   

6.
起源于控制论的"赛博"受到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并引发人们对"人类日益技术化"和"技术物日益人格化"高科技现象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我们进入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科学观试图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范畴,并建立一个所有"中心主义"都崩塌的赛博世界:赛博是主客体共同建构的产物,并由此走向一种新本体论——我们在建构世界的同时,世界也以同样的方式在建构着我们,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共同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会聚技术,即以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技术等四大主要前沿技术融合所构成的全新技术领域(简称NBIC),把人类科技发展对象从人类周围的世界转向人类自身,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巨变.美国各界对此展开了争论.大体上,争论可以分成技术进步主义与技术保守主义两大派.前者强调技术发展的必然性和人类自由的重要性,坚持科学技术是解放人类的力量,主张发展会聚技术以超越人类的生物限制;后者则以F.福山、B.乔伊、L.卡斯等人的观点为代表,依据"自然"的神圣性,主张对应当严格限制超越物种限制的技术使用.本文撷取争论中的主要观点,从尊崇自然还是自由的价值取向、技术发展必然性两方面分析了双方的分歧,认为,我们应以人类福祉为目标,谨慎推进会聚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认知科学家F·瓦雷拉等人提出认知的"生成"概念,主张身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人的认知系统,认知来源于"活生生"的人类经验,因而对人类认知的考察应当将科学反思和观照经验相结合,借鉴佛教静心、正念的方法。佛学认知观视身体为"心"、"色"的蕴积,认为心智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以身体为基础,蕴积身体观与具身性观念对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具有相同的诉求。进而,生成认知对认知的根基进行反思,批判了认知科学中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立场,论证了佛学中道认识论的合理性,以"动态耦合"诠释"和合缘起",从身体观、方法论、认识论等方面体现了具身进路与佛学认知观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认知的具身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认知科学中存在一个具身认知的运动。认知的具身观认为,我们的心智和理性能力是具身的。与认知的具身观相对立的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观念,这是一个基于“客观主义”意义的认知观。客观主义的意义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和结果独立于进行认知活动的人的身体结构和认知发生于其中的认知情境。与之相对,认知的具身观认为认知是身体一主体在实时的环境中的相互作用活动。认知科学的当代发现表明,意义在认知中处于中心地位:我们的认知活动是通过意义和世界紧密关联的。心智的本质在于它构成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113-118
认知增强在帮助人类获得更强认知能力、实现更强认知效果的同时,也触发了对人自身的安全、公平与自由、情绪情感与人格"同一性"、"天赋属性"的消解、潜能降低与进化单一等诸多风险。创新主体的"责任意识"不强,个体在选择使用认知增强时对有效性与合理性的审慎程度不够,社会舆论引导的不够合理,技术监管体系的欠完善,是认知增强风险的主要成因。对于认知增强采取"无限制发展"与"完全禁止发展"的态度都是不现实的。针对其风险,应从认知增强的创新主体、使用主体、技术的社会环境、技术监督监管等方面积极寻求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11.
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类以数字记录客观事物,通过数学结构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所蕴含的因果关系。数据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储存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以及信息采集技术的进步,产生庞大的数据流,量变引起质变,形成"大数据"。大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整体关系的认知。大数据将改写人类的认知模式、行为方式、社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模式,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构建力量。人类社会因为大数据而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区块链技术从数据的生产方式、存在方式及数据的所有制结构等方面对互联网的内涵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迭代,是基于信息互联网技术的组合创新。区块链技术着力满足了人们普遍追求的信任、共享、平等、自由、民主和安全等社会价值;但由于当前该技术不完善,它还产生了无法保证原始数据真实可信、充当违法行为的媒介、监守自盗、庞氏骗局等价值异化现象,并难以破解"去中心、安全与效率"的"三元悖论"。今后,区块链技术应以坚持其正确的价值追求、突破价值异化的瓶颈为研究与应用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语言意义的来源问题是意义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致力于探讨任一语言表达式为什么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意义。语言的意义与外在世界以及人类的内在认知相关,其来源在于二者相结合的部分。我们知道,理想的精确语言是一种逻辑语言,它严格地描绘出世界本来的样子,其语义与"真"概念紧密相连;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的意义则包含了语言主体的心理内容,在各种实现沟通的语言实践中起作用,须满足公共性和可交流性的要求。在这两个维度下,意义都体现出规范性的特征:前一方面本身有客观的规律可循,而后一方面则有规则或公共约定可依。因此,我们认为语言意义的来源是规范的。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基础理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人工智能、因特网计算、普适计算、移动计算、网格计算、服务计算、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广,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并且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如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人们更是离不开计算机,因为计算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由于人类社会认知的不匹配,在伦理方面,就可能形成对人工智能的一种"伦理迷途",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慌或者盲目崇拜。荷兰学派的威伯·霍克斯和彼得·弗玛斯通过对于"功能偶发性失常"的分析,提出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失常是其功能和结构之间关系的一个普遍现象,反对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或者盲目崇拜,进而对人工智能的功能认知提出了理论进路。即解决方案既要从技术人工物自身方面解决,也要从技术使用的不确定性等技术人工物的社会性方面去解决。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2):106-110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艺术丰富了艺术世界。这种基于交互性的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计算机艺术中的交互性影响了作品的显示,在本体论层面界定了计算机艺术的本质。计算机艺术的交互性塑造了积极的艺术家和用户,在价值论层面彰显了计算机艺术的意义:不仅在创造性、活跃思维和思想自由等方面展现了艺术价值,还重塑着人们对艺术和美的认知,促使人们去思考艺术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认知科学中,"现象"一词指人类在感知外部事物或内在状态时,于意识中直接呈现的纯粹经验。受到一种可以称之为"概念全能主义"的观念影响,当代哲学和认知科学普遍坚持,现象的存在必须依赖其他更重要的认知能力,也即注意力或概念能力,纯粹现象因而遭到否定。然而通过对"斯佩林-兰德曼实验"的数据与结果进行分析权衡,可以在经验科学的意义上证明纯粹现象的存在,进而揭露概念全能主义的谬误。纯粹现象及其证明过程揭示出:处在人类认知界限之外的经验与世界是不能被摒弃和偷换的,它们是实在论链条的必要环节,并且能够在经验科学中得到认真的研究和对待。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认为技术的发展让人类更加自由,但埃吕尔敏锐地洞察到技术的发展可能使人类失去自由。他认为技术并非价值中立的工具,而是一个具有自主性的系统。在技术社会中,人类信奉效率原则,使求力意志得到无限制的生长。他认为,正是这种力量伦理导致人类自由的丧失,人类要重获自由就必须对技术进行有意识的限制,走出力量伦理的统治,走向非力量伦理。埃吕尔认为非力量伦理包含四个要素:自由、非力量、包容冲突、鼓励越界。  相似文献   

19.
老鼠在人们心里的形象似乎是矛盾而固定的,但随着科技发展,颠覆了人们对它的观念,老鼠在人类科学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啮齿动物因为偷油吃米、传播疾病而落得"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境地。但一旦离开现实世界,它仿佛脱胎换骨了一般,变身成为机智灵敏又善解人意的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心灵哲学的观点看,虚拟空间中的心身关系问题是一种"随附性生活"问题。由于网络化生存状态是基于"身体不在场"而实现的,这就注定了虚拟主体的心灵与互联网世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虚拟实在世界的心身关系的理想在于心灵与身体的齐物合一。在本质上,虚拟化就是心灵、身体与互联网和谐同一的社会映射及文化表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