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海德格尔究竟是否是技术悲观主义这个问题出发,阐述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分析:海德格尔确实认为由现代技术主宰的人类命运是不可能"克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海德格尔认为寻求对命运或对一切的"控制"恰恰是现代技术的弊病所在,关键不在于设计和掌控未来,而是在于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留出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相信并指出了解救的道路。技术是一种把事物带出场的解蔽方式,而现代技术的问题在于它的解蔽"不留余地"。解救的道路:诗歌、大地、艺术等等,其意义都是在间隙中开辟空间,为新时代的降临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技术观念把技术放在手段和目的的范畴中分析,认为技术是实现外在目的的一种手段。海德格尔和鲍尔格曼在现代技术的背景下先后从形而上学层面和经验层面打破这种认识。前者认为,技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解蔽。后者则在继承海德格尔思想的同时,汲取传统技术观念的合理成分,认为技术(技术人工物)是手段和目的的复合体。这种技术的本体论认识差异成为他们思想的分岔口,从此鲍尔格曼走上了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经验之路。  相似文献   

3.
鲍尔格曼在探寻解救现代生存危机的现实经验之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焦点实践思想。首先,鲍尔格曼从海德格尔技术现象学的形而上学层面研究转向了经验层面研究,把对技术的研究从先验的领域拉到了现实的经验世界,为重新审视技术和探求解救生存危机的新道路创造了新途径。其次,他立足经验研究,从可经验的人工物出发,找到了现代技术的现象———设备,进而揭示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设备范式。范式的、经验的技术本质观为在现实中通过实践途径控制技术,解救生存危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再次,鲍尔格曼在海德格尔物的思想中看到了物的焦点力量,找到了在现实的经验世界解救生存危机的依靠力量,即物之存在的展现。最后,他提出依靠设备的对立物———物之存在的展现来克服设备范式,解救危机的焦点实践,开辟了解救现代生存危机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和福柯对于现代技术问题的思考属于某种反思的现代性立场:无论前者对机械技术的本质的追问,还是后者对自我技术的谱系学分析,都没有简单地否定现代技术,而是揭示了现代技术的解蔽和遮蔽双重性。这样的立场告诉我们:面对现代技术的极度张扬,哲学应该坚持一种保守主义姿态,应该在更新的意义上恢复经验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通常用"自然"(Nature)和"技术"(technology)解释古希腊词语фυσιs和τεχγη,海德格尔认为这是非希腊式的理解,这种释义丢掉了它们的源始涵义。фυσιs在古希腊的涵义是"返回自身的涌现",是指"自我生长"的存在者整体;τεχγη在古希腊时期是指一种"知",是指对"制作"和"制造"之基础的精通。фυσιs与τεχγη作为对应的概念,指示着两种"产生"的方式。它们的本质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解蔽"的方式,都是"使……在场"。τεχγη作为"产生"的方式需要技术的协助,τεχγη以技术作为产生的通道,τεχγη不能象φυσιs那样涌现着返回自身,τεχγη所走的是"不断背离自身的道路",因而"技术"不断地背离"自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对机器大工业时代和技术时代对人的奴役都作的犀利,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本身,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本质上只是一种中立性的工具,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内在地就具有对人控制的特点,据此,马克思认为出路在于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海德格尔则认为出路在于“思”与“诗”,在于对技术的“泰然任之”。  相似文献   

7.
合成生物技术不是合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种"挑起式"解蔽方式。"集置"成为合成生物技术的本质呈现,其本身意味着危险,洞悉和克服这种危险不仅需要海德格尔的思,还需要于现实中找到自然而然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8.
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和引领,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技术的本质即解蔽或祛魅入手,深入探究海德格尔确立的现代技术不仅是解蔽,还是被摆置、被座架、被允诺的对存在者的确立和对存在的遗忘,认识到技术对存在者解蔽的同时还有遮蔽的可能,因遮蔽而引发技术创新风险与创新的责任承担。将创新责任分解为多主体责任、过程性责任、创新机制责任,来化解技术创新潜在风险,使技术创新从研发到使用及后果承担的全过程中受到伦理的责任限制,实现负责任创新,让技术创新不再成为另一种遮蔽,真正为现代化强国服务。  相似文献   

9.
技术决定论是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的主要表现和特征。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思想以"生产力"概念为核心,而海德格尔的技术决定论思想以"座架"概念为核心。两者的相同点在于:"生产力"和"座架"都具有"基础性"。不同在于:"生产力"构建着"人的需求",并决定"人的自由";而"座架"构建着"技术的需求",并威胁"人的自由"。"生产力"和"座架"集中反映了同为存在论哲学之扩展或深化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和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庄子和海德格尔对技术问题都深表关切,他们在对技术的思考过程中都关注人类的历史命运,寻求一条由技术统治通向审美解放的道路,二者具有很强的共鸣性.但由于所处时代的巨大差异,他们的技术思想也具有很大差异性.庄子和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克服技术异化的途径给予现今社会的启示就是,应以人文主义之柔克技术异化之刚,人文文化和技术文化应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认为,在现代技术的限定和强求的展现下,事物和人都被统治于现代技术之本质——"座架"之中,他通过救渡之思试图解决现代技术所招致的危险。由此,他的文化图景亦相应地呈现出一种技术化的倾向,并通过"思"来对技术化的文化展开自我拯救的思考。而海德格尔之后的学者们在新历史境遇下,对现代技术及其文化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以厘清技术文化与人的本质、与其他文化之间内在关联性,进一步探析技术文化在多重文化背景下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时代由技术的集置本质而得到规定,集置体现了此在将一切现实物都看作“资源井”或“持存物”的存在解蔽方式,其背后的理论前提是以传统哲学的主体主义和主客二分为基础的范畴存在论思想。在这种理论模式中,此在的“自身性”无处不在,但这并非是此在的真正自身或“本质”,集置由此蕴含着最高的和极端的危险。化解这种危险的可能性出路在于,此在要在本真决断的方式上领会到集置及其背后的传统哲学理论预设的本质局限性,并基于一种可能的崭新的关系存在论思想,重新看待人与物之所是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所标识的是一个与以集置作为本质的技术时代具有根本不同的后技术时代,它能够开显出技术(物)本身的可能性与丰富性的存在意义,从而有可能在本质上避免技术的危险,它或许能够成为今天乃至未来的人类技术的基本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莱布尼茨的逻辑学承载了近现代形而上学的主要倾向,海德格尔以罗素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结论出发,遵循论证-分析性重构的哲学方法,通过莱布尼茨的"主谓包含论"得出判断的同一性与"同一实在之全体"的内在一致应和性,由此从逻辑学走向了其存在论。海德格尔这种探寻存在的意义的道路为当代哲学如何应对主体性危机尤其是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统一找到了鲜活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研究策略,对传统生物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传统生物育种技术可以看作是手工工艺技术,顺从自然,通过"做""培育出"生物,属于海德格尔的前现代技术范畴。转基因技术则是由分子遗传学理论引导的现代技术,理论基础更深,具有"制造"和"座架"的本质特征,属于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范畴。两者具有本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对人类发展的有害作用的思想,阐述了海德格尔克服现代技术的基本观点,客观地评价了海德格尔克服现代技术思想的合理性,并指出了他的这些思想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海德格尔对"数学因素"的形而上分析为基点,力图通过海德格尔对"数学因素"的形而上与诠释学解释,以说明海德格尔在"数学因素"的本已规定上是如何界辨现代科学与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关联的观点.在海德格尔看来,"数学因素"在本源上就蕴含着现代科学与现代形而上学的一体性思考方式,据此得出形而上学完成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中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对物和人统治的背后必然有其非技术的思想根源,那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把解决技术时代危险的途径指向了"沉思之思"."沉思之思"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警示生活在技术时代的人冷静地审视其行为的可能后果,但它却无助于技术异化现实问题的解决,所以,海德格尔的技术拯救之道仍然充满着形而上学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哲学家对于技术的经典分析越来越彰显出对于技术理解的一种权力的视域。这肇始于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芬伯格和约瑟夫.劳斯继之。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作为座架拥有摆置的权力;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技术作为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形态而宰制着人;芬伯格主张技术体现出一种知识与权力的双面特征,在技术的定形中体现的是一种类似于游戏的权力的运作;约瑟夫.劳斯则在科学技术的实践形相的背景下细致阐述实验室内外知识、技术与权力的互渗关系。对于技术权力化趋势可能产生的更复杂的后果,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距离来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意义与指称问题似乎总被认为只为分析哲学所独有,但实际上,在海德格尔那里依然也有某种变换了面貌的意义与指称问题。本文将分析并展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及其后期语言之思中的意义与指称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两点看法:首先,虽然批评者们对拉封的观点所作的批评并不能完全成立,但在某种意义上有助于使此问题变得更加清晰。其次,拉封运用唐纳兰对限定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与指称性用法的区分而对海德格尔的意义决定指称理论所作的批评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20.
现代技术可以成为幸运,也可以成为不幸,这是人类的命运。在技术时代,哲学思维应该敢于正视人类的命运,并把这一命运视为使命。未来人道主义的条件是学会并控制技术,这里是人类斗争的一个无边无际的战场。学会技术,控制技术,二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学会技术,因为不学会技术,人类就无法生存;必须控制技术,因为不控制技术,人类就沦为技术的奴隶。这是一场无法预测的斗争,人类的前途全然维系在:“搏击蛟龙而不使自己变成蛟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