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到功能主义,再到计算认知都断定认知独立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造成“离身”的认知;而涉身认知则提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大脑是身体的大脑,认知过程是包含大脑的身体的动态活动过程,离开了身体,认知与心灵根本就不存在;近期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更是指出认知是通过大脑、肌肤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动态耦合成的延展认知系统,认知过程不再局限于头颅与肌肤之中,延展到了外在的世界,从而超越了认知的界限.那么,认知的界限是大脑,还是包含大脑的身体,还是应该超越认知的界限?本文通过对以亚当斯、爱德华和鲁伯特等为代表的认知界限的捍卫者和以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梅纳瑞、卡麦诺等为代表的超越者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详细的分析,给出认知以及认知过程的适当认识,并提出超越认知界限的辩据.  相似文献   

2.
自延展心灵论题提出以来,延展心灵论题的支持者提出了诸如等同性论证、互补性论证、过程耦合论证等论证策略。这些论证策略对认知科学中的认知颅内主义给予了超越和批判。与此同时,认知颅内主义者也提出了诸如差异性论证、耦合-构成谬误等论证策略。这些论证策略对延展心灵论题的论证策略给予了回击和挑战。但是,笔者认为,由于认知颅内主义自身存在着软肋和不足与延展心灵论题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延展心灵论题论证策略并对其内在价值给予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3.
黄侃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1):38-43,127
延展心智论题认为,心智与外部世界相互“耦合”构成一个认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心智从大脑跨越到了外部世界.因此,外部世界成为心智的一部分.延展心智论题希望通过这个假设,把自己与“消极的外在主义”和“颅内主义”相区别开,它力图改造认知仅仅发生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观点.颅内主义对延展心智论题的激进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以大脑神经系统为基础的正统认知主义明确了认知是什么以及认知是如何发生的.本文对延展心智论题的提出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刻画了其主要论证策略和框架,解读了延展心智论题的论证策略,并分析了颅内主义反驳延展心智论题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脑机接口通常以延展认知方式加以解释并认为该技术系统能够延展人类行为者的认知过程.而近年来针对该解释也产生了诸多反对观点.基于对认知定义、熟练性以及生成认知这三个争议点的说明,本文认为延展认知模型并不适用于解释脑机接口.通过对该技术认知与功能实现机制的分析,表征更具备针对该技术的解释力,同时借助表征解释亦能澄清上述争议中...  相似文献   

5.
延展心灵假说在过去二十年挑战了认知科学主流的颅内主义认知观,认为心灵/认知并不仅发生在脑内,而是可以延展到环境中与一些物理设备构建起耦合系统。然而,关于延展心灵的见解,却因为我们对于心灵、认知以及脑的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理解的含混,导致语词含义摆荡在认知神经科学与哲学两端。本文试图通过概念梳理,反驳颅内主义认知标志观,厘清脑与心灵/认知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并最终认为可以通过区分"作为器官的脑"和"发生功能的脑"消解这种"语词之争",为延展认知研究的概念可能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认知是人类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延展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不一定局限于大脑和身体之内,可以延展到身体之外。当前,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体对人类感觉、知觉、思维、语言等多种认知能力模拟水平飞速提高,智能化程度也大大提升。在智能体与人、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的人机系统中,人机交互呈现出新的特点,智能体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而人却主动地放弃选择的自由,这引发学界关于人机系统中智能体能否承担事故责任以及怎样承担等问题的新讨论。本文认为,人类的认知可以被人工智能体延展,但责任却不能延展,由此设计出人机系统的责任分配原则;最后分别从人工智能体的"输入-输出"能否控制,尝试在四种语境下给出了人机系统的责任承担方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提出,认知科学家重新关注被认知主义搁置在一边的文化、历史与情境因素,个体的认知活动正是文化过程的组成部分,文化与认知的融嵌是在认知目标于日常生活中所达成模式的呈现中完成的。认知的本质属性需要进行哲学与人类学的反思,分布式认知这一认知进路优于延伸心灵假说之处在于体现了认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消解了传统认知主义以颅骨为界的观点,因此系统性是解读认知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表征状态的耦合,将工具、社会、文化都纳入认知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8.
心灵延展论证最终要解决的是心理属性的实现,尤其是实现的方法与地点。克拉克与查默斯采用"从推理发展为最佳解释"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积极的外在主义主要解决的是解释问题,而非形而上学问题,但他们又无法克服因果-构成谬误。罗伯特·威尔逊认为谬误的根源在于,他们混淆了实现问题与构成问题,不恰当地从心理属性的"构成性"转向"归属权",仅从宽实现这个前提无法确定心灵延展,必需结合系统的实在。我认为,威尔逊虽然强调归属权问题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明确这个问题的意义。通过阐释这个问题,我提出了心理属性归属权的标准,并发现克拉克与查默斯的论证满足这个标准,威尔逊对实现的构成方式的处理其实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9.
心灵延展论证最终要解决的是心理属性的实现,尤其是实现的方法与地点。克拉克与查默斯采用"从推理发展为最佳解释"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积极的外在主义主要解决的是解释问题,而非形而上学问题,但他们又无法克服因果-构成谬误。罗伯特·威尔逊认为谬误的根源在于,他们混淆了实现问题与构成问题,不恰当地从心理属性的"构成性"转向"归属权",仅从宽实现这个前提无法确定心灵延展,必需结合系统的实在。我认为,威尔逊虽然强调归属权问题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明确这个问题的意义。通过阐释这个问题,我提出了心理属性归属权的标准,并发现克拉克与查默斯的论证满足这个标准,威尔逊对实现的构成方式的处理其实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10.
具身心智的物理主义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心智和理性是具身的。从维果茨基活动理论传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典型例子以及西伦和史密斯的动力认知案例的分析,对认知语言学中发展起来的两种具身认知主张进行了批判。论证了具身的认知观并没有能够推翻认知是一个在认识上独立存在的客观属性的过程这样一种物理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具身的认知观所面临的物理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