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灵延展论证最终要解决的是心理属性的实现,尤其是实现的方法与地点。克拉克与查默斯采用"从推理发展为最佳解释"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积极的外在主义主要解决的是解释问题,而非形而上学问题,但他们又无法克服因果-构成谬误。罗伯特·威尔逊认为谬误的根源在于,他们混淆了实现问题与构成问题,不恰当地从心理属性的"构成性"转向"归属权",仅从宽实现这个前提无法确定心灵延展,必需结合系统的实在。我认为,威尔逊虽然强调归属权问题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明确这个问题的意义。通过阐释这个问题,我提出了心理属性归属权的标准,并发现克拉克与查默斯的论证满足这个标准,威尔逊对实现的构成方式的处理其实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2.
延展认知自1998年克拉克和查尔莫斯提出以来,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争论,其中延展认知的支持者认为,认知冲出了大脑的界限,认知过程延展到了大脑之外、身体和环境之中,但由于延展认知支持者论证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五种不同形式的论证,分别是同等性论证、互补性论证、过程耦合论证、系统耦合论证和进化论证。然而,延展认知的反对者却认为,认知并未冲出大脑的界限,真正的认知依然在大脑之中,并基于此对延展认知不同形式的论证给予了反驳和批判,使得延展认知面临着差异性论证、耦合-构成谬误、认知系统和认知过程的区分、认知膨胀问题和认知标准问题等挑战。尽管面对挑战,延展认知的支持者也作出了相应的回应,但是作者认为,延展认知支持者的辩护与延展认知面临的挑战相比要弱得多。因此,文章的目的就是对延展认知进行再审视,从而维护认知的大脑界限。  相似文献   

3.
自延展心灵论题提出以来,延展心灵论题的支持者提出了诸如等同性论证、互补性论证、过程耦合论证等论证策略。这些论证策略对认知科学中的认知颅内主义给予了超越和批判。与此同时,认知颅内主义者也提出了诸如差异性论证、耦合-构成谬误等论证策略。这些论证策略对延展心灵论题的论证策略给予了回击和挑战。但是,笔者认为,由于认知颅内主义自身存在着软肋和不足与延展心灵论题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延展心灵论题论证策略并对其内在价值给予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4.
延展心灵论蕴含着两个维度的延展:一是心灵物理载体的空间延展,二是心灵固有状态的延展。延展心灵论者在对待这两个维度的延展时,不自觉地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他们把外部载体作为心灵的一部分的同时,却潜在地拒绝把发挥同样功能的心灵固有状态看作是心灵的一部分。支撑延展心灵假说的等同原则背后隐含着另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等同原则,但这个原则在延展心灵假说的论证结构中被遮蔽了。从积极的外在主义立场看,外部载体可以帮助和深化认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认知的技术延展,二是认知的社会延展。若考虑到严格的心灵内在性,以及延展心灵假说论证结构中的内在矛盾性,延展心灵论的主张不仅无新意且不成立,它并不是一种新的认知范式。  相似文献   

5.
黄侃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1):38-43,127
延展心智论题认为,心智与外部世界相互“耦合”构成一个认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心智从大脑跨越到了外部世界.因此,外部世界成为心智的一部分.延展心智论题希望通过这个假设,把自己与“消极的外在主义”和“颅内主义”相区别开,它力图改造认知仅仅发生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观点.颅内主义对延展心智论题的激进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以大脑神经系统为基础的正统认知主义明确了认知是什么以及认知是如何发生的.本文对延展心智论题的提出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刻画了其主要论证策略和框架,解读了延展心智论题的论证策略,并分析了颅内主义反驳延展心智论题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认知增强技术的发展中,一种常见的批评指出,由于该类技术需要借助一些外部干预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会造成认知者的主体性消减。为应对这一批评,一些学者诉诸于延展心灵论题对认知增强进行辩护,因为该论题将主张,用于增强我们认知能力的人造物同样是心灵的组成部分,所以心灵实际上是得到了放大。然而这种版本的认知增强是不成功的,因为它仍然面对着来自认知现象性问题的质疑。与之不同的是,我们提出,一种可行版本的认知增强需要在延展自我论题下得到解释,而该论题是以对现象性自我的描述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7.
脑机接口通常以延展认知方式加以解释并认为该技术系统能够延展人类行为者的认知过程.而近年来针对该解释也产生了诸多反对观点.基于对认知定义、熟练性以及生成认知这三个争议点的说明,本文认为延展认知模型并不适用于解释脑机接口.通过对该技术认知与功能实现机制的分析,表征更具备针对该技术的解释力,同时借助表征解释亦能澄清上述争议中...  相似文献   

8.
从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到功能主义,再到计算认知都断定认知独立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造成“离身”的认知;而涉身认知则提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大脑是身体的大脑,认知过程是包含大脑的身体的动态活动过程,离开了身体,认知与心灵根本就不存在;近期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更是指出认知是通过大脑、肌肤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动态耦合成的延展认知系统,认知过程不再局限于头颅与肌肤之中,延展到了外在的世界,从而超越了认知的界限.那么,认知的界限是大脑,还是包含大脑的身体,还是应该超越认知的界限?本文通过对以亚当斯、爱德华和鲁伯特等为代表的认知界限的捍卫者和以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梅纳瑞、卡麦诺等为代表的超越者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详细的分析,给出认知以及认知过程的适当认识,并提出超越认知界限的辩据.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06-110
现象概念策略被认为是物理主义应对以解释鸿沟为代表的反物理主义理论最具希望的路径,而查默斯则试图利用控制论证证明任何版本的现象概念策略都无法同时完成其保持物理上可解释性和解释我们有关意识的认知形势的理论任务。物理主义立场的反驳虽然试图从多个角度削弱控制论证,却因无法避免地涉及诸多双方难以达成共识的争议问题,也难以为反对者所接纳。而通过分析控制论证自身论证形式中的逻辑问题,能够在较为不涉立场争议的情况下缓解控制论证为现象概念策略带来的理论压力,使其继续为填补解释鸿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延展心灵假说在过去二十年挑战了认知科学主流的颅内主义认知观,认为心灵/认知并不仅发生在脑内,而是可以延展到环境中与一些物理设备构建起耦合系统。然而,关于延展心灵的见解,却因为我们对于心灵、认知以及脑的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理解的含混,导致语词含义摆荡在认知神经科学与哲学两端。本文试图通过概念梳理,反驳颅内主义认知标志观,厘清脑与心灵/认知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并最终认为可以通过区分"作为器官的脑"和"发生功能的脑"消解这种"语词之争",为延展认知研究的概念可能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常认为,解释排斥原则是金在权解释排斥论证中的关键前提。但作为该原则基础的解释实在论,因其外在的解释个体化方式容易招致多重解释问题的攻击。然而,金在权的事件本体论,尤其他对构成性属性和刻画性属性所作的区分,为应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依据构成性属性建构的解释排斥原则,将更适合于排斥论证,但仍未能完全消除其解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如果物体A构成物体B,那么A与B是同一的吗?关于这一问题的"标准解释"(构成论)认为:"构成并非同一性"(即A≠B)。但构成论者对这一观点的核心论证中隐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对莱布尼茨律的既肯定又否定的双重立场;并且构成论者无法合理地说明两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占据同一个空间是如何可能的,因此构成论不可能成立。一个物体与构成它的物体是同一的,或者说"构成就是同一性"。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心理因果性难题,心灵哲学家们围绕还原主义和反还原主义展开了激烈争辩。一方面,非还原物理主义哲学家利用各种方案挑战还原主义,另一方面,辩护心身还原主义的代表人物金在权,则试图在超越内格尔还原的基础上建构功能还原的模型。与内格尔和马热斯的还原定义相比,功能还原不仅能有效回应解释鸿沟问题和多重实现论证,也能克服桥接律则的局限,同时承诺与物理主义主张更为一致的实现关系。但是,由于心理感受性的困扰,功能还原仍无法适用于所有的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4.
意识的"难问题"及其解释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笛卡尔提出二元论以来,身心关系一直是一个未解的"世界之结"和"难问题".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这个困难问题集中到了主观性和主观特性(qualia),即意识经验如何可能从脑的神经过程中产生出来.为了解释这个难问题是否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一些相应的方案被提出来,诸如,斯佩里的突现相互作用论、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和查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实在论辩护的核心策略之一,无奇迹论证试图从科学的经验性成功推论其"近似真理性",并以"无奇迹"作为置信度指标.豪森分析了无奇迹论证的基本逻辑,批评了其在"近似真理"概念上的问题与逻辑困境,并通过揭示论证过程中的基础概率谬误否定了其逻辑有效性.随后,通过引入主观概率解释以及"休谟不等式",豪森提出了一个逻辑上有效的无...  相似文献   

16.
在休谟"应—是"问题的启发下,摩尔首创"自然主义谬误"术语,旨在反道德自然主义进路。在此基础上,弗兰克纳进一步区分了"逻辑谬误"和"定义谬误"。摩尔认为形而上学的谬误也是自然主义谬误的诱因,只是他将"善"的自然主义谬误延伸到形而上学的范畴,进而引发伦理学的宗教教权唯一性的争论,对此古尔德通过宗教和科学的权二分观点予以回应,但遭到进化伦理学者的反对,进而出现反自然主义谬误思潮,试图为进化伦理学辩护,但进化论在解释道德进化上仍显不足。  相似文献   

17.
组合结构与收敛结构的区分是非形式逻辑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论证结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合理解决。2011年美国学者弗里曼在反思已有区分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中介要素"为标准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揭示了既有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其错误根源,通过语法标准的设立为困扰学界已久的组合与收敛结构的区分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思路。该方案的不足在于无法合理解释收敛结构中推论规则的识别问题,而且,有时还会导致违反直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詹姆斯·伍德沃德的稳健性论证是对特殊科学解释的一种新的辩护方案,该论证试图表明低层属性与结果之间虽然具有律则必然性,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高层属性与结果之间才存在稳健的因果关系,因此,特殊科学解释是合理的。然而,稳健性论证始终无法摆脱因果排除问题,因为其未能对科学解释的稳健性进行正确诠释。科学解释的稳健性不是由干预下解释性概括保持不变的范围所决定,而是指解释者应当在待解释者的稳健性所允许的范围内保持稳健。并且,解释者与待解释者稳健性的匹配可说明科学解释的另一维度——特异性,对特异性的偏好会使解释层次向下发展,对稳健性的偏好会使解释层次向上发展。只有对两者进行合理权重,才能对世界做出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论证拉卡托斯对波普尔科学划界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以及他的进步性标准并不能成功地解决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波普尔试图区分的是科学与伪科学。尽管拉卡托斯声称自己也试图解决这一科学划界问题,但是他的论证以及他提出的进步性标准都将历史上那些曾经构成科学的理论(可称为"不再使用的科学"或"过时的科学")与伪科学置于同等地位,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20.
谢弗在最近的研究中试图论证心灵哲学中经典的解释鸿沟与不同层次的实在之间跨层认知的不透明性是同一问题。他认为可以通过底定的形而上学律则来弥合所有的鸿沟。我们将反驳谢弗的论点并进一步辩护意识解释鸿沟问题的特殊性。最后我们认为,真正解开意识的解释鸿沟难题需要包含回答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两类问题的解释性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