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1):104-108
库恩的"范式"无疑是20世纪科学哲学中最具创见性、也最具争议的哲学概念之一。库恩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使用该概念的。一种意义是将"范式"作为科学共同体从事高度收敛的常规科学活动的精神定向工具;另一个更具本质性的意义是将"范式"作为共同体成员共有的解题范例,即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库恩的"范式"及其认识论意蕴是对传统基础主义认识论的历史主义超越,澄清"范式"的认识论本质对于理解科学的本质及科学发展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发展中的中间范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S.库恩提出了以范式概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理论,相对于以往的科学哲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库恩(包括后来一些试图修改其理论的学)对科学革命的过程缺乏实际的分析,导致其结构在很多方面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本认为,对库恩范式理论进行改造的突破口在于实际地分析范式转换的过程。为此,本提出了中间范式的概念。中间范式处于旧、新范式转换的过渡时期,它能够为范式转换的过程和必然性提供合理的说明,也能够为新旧范式的比较提供基础。中间范式具有二元性,拼合性,矛盾性和不完备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库恩直解     
通过回顾库恩关于科学革命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考察探索库恩的本意.库恩最初注意到自然科学的成长和人文学科不同,而这种不同集中表现在自然科学研究的排他性,即存在一种模式,不符合这种模式的研究和研究者必被主流所拒绝.这种模式和贯彻这种模式的研究者互为表里,形成了所谓的规范和科学共同体.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模式的改变就是科学革命.库恩的理论源于他对科学史的研究,但是后来的历史研究却又揭示出和库恩当年所援用的不同的图景.本文重新审视了这一问题,并利用范式理论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库恩的范式自一提出,就受到众人关注,同时也引来了种种诘难。本文认为,这些诘难很大程度上归结为人们对范式的误解。要消除这些误解,就必须看到范式的本质——范式是一种制度性事实,蕴涵了科学共同体赋予的权力,这种权力表现为权威形式。制度性事实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具有特定的内部逻辑结构X在情境C中看作Y。在新旧范式更替中,范式的内部结构并未改变,而是结构中的变量Y和C的取值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得到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新的范式(Y)的地位功能和道义权力是由科学共同体集体赋予的。按照塞尔的观点,这种集体认可保证了制度性事实在认识论上的客观性。而库恩也认为,再没有比科学共同体的决定作为客观性判定的更好标准了。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库恩和塞尔在客观性标准上的探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考察范式之间的争论时,发现(或声称发现)不同范式的支持者不仅对于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有分歧,而且对于用来评价理论或范式的合适准则或方法也有分歧。事实上,在库恩看来,每一个范式,对于问题的解答是否能算作解答,都有它自己的准则或规则;对于问题的重要性都有它自己的标准。如他所称,与一个范式相联的理论甩此范式的准则来看一般是足够好的理论,而用对立范式的准则来看就不是好的理论.那末怎样才能在对立范式之间作出合理选择呢?答案很简单,不能,在库恩看来,即便这些理论是完全能翻译的,也不能,范式之间的选择因此不可能获得合理的说明;这就是为什么这种选择必定是(用库恩不恰当的原话来说)“格式塔转换”、“信仰的跳跃”或“皈依”。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库恩科学发展范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哲学的主流评价中,库恩的科学发展范式模型因为结合了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心理学的因素而显得大异其趣。同时,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就认为库恩的研究“是对科学哲学的降低”。然而,目前为止鲜有人对库恩的范式理论做唯物辩证法解读。在唯物辩证法视角下,可以看到库恩的范式模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证伪主义科学观的有机整合,还在局部显现出对其后理论一定意义上的涵盖。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看,范式模型不仅符合其最根本法则——矛盾法则,也体现出了事物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S.库恩去世己有五周年了,本文通过追忆作者与库恩交往中的一些往事,来重新审视库恩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库恩的范式理论从根本上转换了科学史的视角,从当今科学观的演进来看,库恩发起的这场革命依然在延续.  相似文献   

8.
论库恩的“范式”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库恩的“范式”概念,不幸常常为人们所误解。他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不久,批评的冰雹就集中抨击这个概念“含糊不清”。好心的人表示谅解创始者在概念上不可避免的混乱。甚至于库恩本人也沮丧地承认,“范式”一词造成了“过分的可塑性”,“几乎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任何要求”(〔3〕,289-90)。但这种情况未必能完全归咎于概念本身的含糊。更为重要得多的是,库恩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观念大异其趣的崭新的科学观。这里需要一次“格式塔”转换。如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考察了库恩教科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此理论的影响和学界对它的批评。库恩试图揭示科学发展的真实形象,而对于科学教科书本质的认识,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库恩认为,科学教科书对于科学共同体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是培养新生代的重要工具。每当常规科学发生转变之时,或者说在科学革命发生之后,教科书就得全部或部分重写。一旦重写,这些书又不可避免地隐瞒革命的存在。库恩对科学教科书的关注,与其刚刚步入科学史研究时其所处学术氛围,以及当时美国教科书改革这一历史背景有一定关系,他对教科书的认识也随着对科学革命认识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库恩的教科书理论对科学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引发学界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其理论所适用的范围之上。当前科学史界对科学教科书的考察,早已超越了革命史观的束缚,更多地从科学知识的建构和书籍的社会史等角度而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以物理学为主导的自然科学在探索世界过程中,将人类理解的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境界。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科学发展的另一线索,即“意向性科学”的路线。在新的世纪中,科学技术的背景将逐渐转移到“意向性科学”。物理学在20世纪是科学的典范,波普尔、卡尔纳普、库恩、查尔默斯等均以物理学为样本建立起自己的科学哲学理论。意向性科学的核心概念或中心话题是“信息”。科学观的变革必然导致哲学观的转变,而信息哲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科技哲学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