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休谟的信念是指与当前印象相关联的一个生动观念。因此信念既不是一个单纯的观念,也不是印象。信念并不是被动接受的一种知觉,而是心灵主动活动的结果。从《人性论》的文本中,可以抽取出在信念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共同起作用的三层结构。伴随或然性的信念正是依靠因果推理结构中两个条件的检验,才为走向知识的确定性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直接实在论"是一种由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波洛克对辩护进行了自然主义的解释之后提出的辩护理论。按照这种理论,知觉印象本身直接就可以作为我们的信念的理由,为我们的信念提供辩护,无需先将知觉印象变成知觉信念,然后才能为我们的其他信念提供辩护。然而,"辩护"这个概念在知识论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作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它是使真信念成为知识的东西;二、作为一种"程序辩护",它是决定着我们是否应当持有一个信念的东西。而感觉印象能否成为我们辩护信念的理由,完全取决于在何种意义上理解"辩护"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海曼关于知识本性的理论认为,知识——包括个体事实性知识——是被事实引导的能力。这一主张与传统的、符合常识的认识论观念相冲突。在主流认识论理论中,命题知识会被看作某种信念或心智状态;而这两者似乎都不是能力。为解决该问题,海曼希望通过论证说明:1)知识不是信念,且2)知识可以既是能力又是心智状态。然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海曼实际上并没有为上述两个论点提供完备的论证。因此,他关于知识本性的看法,即"知识是一种能力"的结论是不正当的。  相似文献   

4.
任何信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行为。信念不合理,行为出问题,因而信念是众多学科领域的核心议题。人们的常识似乎是先有观念,然后有意志对观念的肯定,从而形成信念,这种看法得到了笛卡尔的强力支持。笛卡尔式的信念模式预设了四个论题:理智与意志可相互分离;先有观念表征,然后有意愿态度,从而形成信念;意志可以自由地对观念进行评判;相信与不信是同一心灵机制运作的结果,它同等地对待命题之肯定与否定。此模式的坚定反对者是斯宾诺莎,他确立了三个相反的论题:意志与理智同一;任何观念都蕴含着意志的肯定;相信是原初的,不信是后起的,搁悬或不信都是对相信的撤销。究竟哪种信念模式更有可能为真呢?答案是斯宾诺莎式的信念模式。  相似文献   

5.
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纪念李约瑟诞辰100周年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关于李约瑟,多年来媒体宣传给公众造成的印象和观念并不正确,至少很不全面。我们希望从李约瑟那里得到的东西,很可能并不是李约瑟打算给我们的。我们甚至有意无意地误读了李约瑟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知识论的一个特点乃是"信念优先",主张以信念为核心去说明知识;蒂莫西·威廉姆森颠覆了这种看法,创造性地提出"知识优先"的观点,认为应以知识为核心去说明信念。首先,在威廉姆森看来,知道是最一般的事实性心理状态,批判了心理透明性的观点,说明信念并不比知识更基本。其次,通过比较信念、真信念和知识,得出真信念不是心理状态,进而表明信念无法说明知识。再次,通过对传统知识定义的分析指出,就算信念可以说明知识也必将陷入循环论证。不过,威廉姆森的这一系列主张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1.最近,布洛欣大夫提出了一个新观念,据我的理解,这个观念的本质在于它认为量子理论不是实在微客体的理论,而是某种虚构的结构——量子系综的理论。奥米里扬诺夫斯基和其他一些人都支持这个观念。),而且怒定它是量子力学的有原则意义的基础,保证了微观现象的理论按照唯物主义方向向前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详细分析这个观念:我们看了这篇文章以后将发现,这个观念是显然错误的。按照这个观念的精神对量子力学所  相似文献   

8.
根据柏拉图的定义,知识是确证的真信念。但自葛梯尔问题以来,当代知识论主要集中在探讨确证的本质、结构等问题上,对"哲学中最大的神秘之一"的信念缺乏应有的研究。信念的研究涉及到主客体之间关系、信念内容以及信念状态的区别、信念是否具有认知意义,这些都是当代知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佩里对索引词的研究为破解信念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重构了知识论中信念的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柏拉图的定义,知识是确证的真信念。但自葛梯尔问题以来,当代知识论主要集中在探讨确证的本质、结构等问题上,对"哲学中最大的神秘之一"的信念缺乏应有的研究。信念的研究涉及到主客体之间关系、信念内容以及信念状态的区别、信念是否具有认知意义,这些都是当代知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佩里对索引词的研究为破解信念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重构了知识论中信念的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信念真、善、美的三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信念是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科学认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预设和基本前提,是一个由真、善、美构成的三元结构系统。真、善、美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并达到完整统一。现代科学信念对科学认知有着重要的激励约束作用,是当代科学活动宏观调控的深层思想基础和哲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怀疑论情景在当代(有关外部世界知识)怀疑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怎样理解一个怀疑论情景呢?根据主流观点,怀疑论情景就是信念普遍(或全部)出错的错误可能性,但是这个观点面临三方面的困难。首先,怀疑论结论不依赖于错误可能性;其次,在怀疑论情景里面,信念全部出错是不可能的;最后,这种理解限制了怀疑论情景的使用。一种新的观点则认为,怀疑论情景不是错误可能性,而是无知可能性,因此信念的普遍出错并不是产生怀疑论结论的必要条件。反思无知可能性与错误可能性的关系可以看出,后者并不能取代前者所发挥的怀疑论功效;进一步地,结论指出对于怀疑论情景的两种理解在本质上并不冲突,而是反映了对于知识不同维度的关注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信念之谜的产生背景以及多种解答方案中揭示信念之谜的疑难所在,认为要解决信念之谜仅仅从名称理论来讨论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关注命题态度自身的归属考察。从认知角度来看,信念之谜预设了认知主体是一个逻辑全能主体,这是需要加以反对的。没有这一预设,信念之谜就无法形成一个真正的疑难。  相似文献   

13.
在证据主义的一般框架里,解释主义者引入最佳解释来说明证据与命题之间的契合关系。这种思路在表现出吸引力的同时,也引入一些与解释概念相关的问题,回溯解释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指的是,人们似乎有些合理的关于未来事态的信念,但给定解释的非对称性,这类信念不能成为既有证据的最佳解释的构成部分。援引科学解释的统一论观念,可以发展一个应对回溯解释问题的证据主义方案,从而为解释主义提供有力的辩护。  相似文献   

14.
一致主义确证理论认为只有信念之间的一致才能产生确证,这就使它面临如何容纳经验内容的难题。古典一致主义者将经验等同于信念,邦久用认知自发信念来解决经验观察的确证问题,但这些理论都存在问题。麦克道威尔将经验构造为概念性但不是信念性的状态,为解决经验观察在知识确证中的地位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5.
集体信念问题是社会认识论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信念主体“集体”概念的理解有个体和整体主义两条进路,并引申出对集体信念的三种不同解释:累积、非累积以及融合两者的第三种解释。在非累积性解释中,集体信念与接受的区别主要集中于目标依赖和自主性这两条特征上,但据此依然很难界定集体信念到底是信念还是接受。  相似文献   

16.
, 《科学大观园》2012,(22):1-1
什么是信念?其实信念是根脊梁,支撑着一个不倒的灵魂,支撑着人生的大厦:信念是盏明灯,照亮着一个期盼的心灵,照亮着人生的殿堂;信念是个路标,指引着一个前进的方向,指引着人生的道路。信念是《神曲》中的贝阿德丽采,带领着"我"走入神圣的天堂:信念是《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帮助老人与鲨鱼展开殊死的搏斗。人生之于信念,就如同飞鸟之于羽翼。如果飞鸟没有羽翼,就不能展翅高飞,就不  相似文献   

17.
实践推理是从"应然"非演绎地推出"实然"的一种推理,它的结论为行动、行动意图或行动信念。实践推理包括目标-行动、意图-意图、意图-信念、信念-信念、信念-意图等五种基本模式。行动意图必然包含着一个行动,使得基于行动意图的行动成为可能。实践推理是一个"目的-手段"的决策过程。在实践推理过程中,从目标过渡到手段暗含着几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认知工具论是一种风行于当代科学哲学和知识论的规范理论,主张认知规范性(合理性)本质上是一种工具理性的规范性,认知上合理的信念就是工具意义上合理的信念。认知工具论的一个基本错误是把证据规范性吸收进工具规范性的企图,或者信念理由最终取决于目标,而不是证据。事实上,认知工具论者一开始就试图把规范性问题视为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效力问题,因此,手段本身理所当然应该被视为是评价的核心,而目的只是评价手段有效性的一个维度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表现规范性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规范模型,其评价的核心是作为知识产生手段的胜任力或理智德性。  相似文献   

19.
信念非意志主义认为信念是不受意志控制的。信念非意志主义的经典论证是威廉姆斯的概念不可能性论证。卡库雷斯发展了该论证,他认为基于确证的信念状态转变无法由意志实现,但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通过将"认知鸿沟假设发展为认知鸿沟论证",即从t中包含的非融贯信念集到t+1中融贯信念集的转变不能由意志实现,我们发现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不可跨越的认知鸿沟。认知鸿沟论证展现了信念修正的理性机制。  相似文献   

20.
"信念伦理学何以可能"是当代知识论中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信念伦理学的支持者认为,认知者在形成信念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决定采取何种命题态度,因此需要为其做出的知识断言承担认知责任并接受他人的认知评价。信念伦理学的反对者则否认认知者对于信念形成过程的自主控制,进而根据"应当蕴含能够"的原则,认为人们无法有意义地讨论与形成及持有信念相关的伦理责任问题。本文通过考察知识论中证据、自主性与认知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表明探讨形成和持有信念的伦理学问题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