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通过使用三种过滤器研究过滤对铸态铁素体基体球墨铸铁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发现铁液经过过滤:可使球墨铸铁的石墨球细化且圆整度提高,珠光体数量减少;抗拉强度基本不变而延伸率与常温和低温下的冲击值显著改善,延伸率疲劳比也提高.在不同的过滤器中,过滤效果越好,球墨铸铢的塑性与韧性提高越明显.泡沫陶瓷过滤器效果最佳;挤压成形网格式过滤器次之;芯形过滤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对铸态直接获得高韧性球铁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在保证石墨球化良好的情况下,硅、锰含量是影响铁素体量和延伸率δ%的主要因素,δ%值随着硅的增加和锰的降低而相应地提高,在Si(2.90~3.20)%、Mn(0.15~0.40)%范围内,δ%值可达(19~21)%。这种铸态高韧性球铁成功地用于生产厚大断面和薄壁铸件。  相似文献   

3.
轧制工艺对ZJ400 热轧板带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3种ZJ400 CSP热轧板材工艺规程与组织、力学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当变形量增大时,晶粒组织的不均匀程度增大,含有粗大的铁素体晶粒和残留的热轧织构,引起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导致了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iCp/6066A1复合材料为例,计算和分析了界面性能参数(界面/基体模量比、界面泊松比和界面体积含量)及细观结构参数(颗粒形状、排列方式和尺寸变化方式)对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分性能与界面性能对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影响显著,细观结构的影响不明显,在工程应用中可以忽略细观结构的影响.在保证复合材料延伸率的前提下,最有效增加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途径是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当界面模量为基体模量的20%~30%时即可获得满意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5.
复合材料弹性性能尺度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均匀化方法研究了二级层状材料的细观结构尺度与一级层状材料尺度的相对大小对等效弹性性能的影响,讨论了二级层状材料宏观弹性常数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1)按多级复合方法确定的二级层状材料的弹性性质是当层状材料的单层厚度相对于宽度为无限小时的材料性质;(2)当第一级层状材料单胞厚度与宽度相近(单胞的长宽比a/b接近1)时,细观结构的长宽比对二级层状材料的宏观性质有较大影响,但这个影响随厚度与宽度差别的增大迅速衰减;(3)存在一个门槛值,当细观结构长宽比小于该门槛值和大于门槛值的倒数时,长宽比的变化基本不会引起材料弹性性质的变化;(4)两相材料的材料性质相差越大,尺度效应的影响程度越大,数值计算结果给出了尺度效应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
吉林工业大学和杭州电焊条厂合作研制的铸238Sn Cu钢芯球墨铸铁焊条,经过大量试验和生产应用,证明用该焊条焊接所完成球铁接头,经相应热处理后,其机械性能(抗拉强度,延伸率,硬度)分别达到了QT70—2,QT60—2,QT50—5和QT42—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钨原子分数与平均晶粒尺寸对镍钨合金纳米多晶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10 K与300 K时对镍钨合金纳米多晶模型进行拉伸与剪切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钨原子分数(0%、5%、10%、15%、20%)的镍钨合金的抗拉强度、延伸率与抗剪切性能等力学性能,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晶粒尺寸(2.4 nm、1.9 nm、1.5 nm)对镍钨合金多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镍钨合金纳米多晶中钨原子分数为0%时,在10 K或者300 K时,平均晶粒尺寸小的镍钨合金纳米多晶抗拉强度大,但是抗剪切强度反而小;当镍钨合金纳米多晶中钨原子分数在0%~20%之间时,随着钨元素含量的增加,抗拉强度与抗剪强度也逐渐增大;当镍钨合金纳米多晶中钨原子分数在0%~15%之间时,温度为10 K或者300 K时,平均晶粒尺寸为1.5 nm的镍钨合金纳米多晶的延伸率大于平均晶粒尺寸为1.9 nm或者2.4 nm的镍钨合金纳米多晶的延伸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真空感应熔炼技术制备出不同Cu含量的AZ61镁合金,采用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差热分析(DSC)、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方法研究了Cu元素对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元素以三元AlCuMg相存在于合金中,主要分布在晶界处及枝晶间;添加Cu元素后能够细化合金铸态组织,并使β-Mg17Al12相数量减少、尺寸变细;随着Cu含量增加,挤压态合金强度先上升后下降,而延伸率只有当Cu含量达到1%时才开始显著下降。其中AZ61-1Cu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230 MPa、321 MPa和9.7%;当Cu含量为1.5%时,粗大的AlCuMg相割裂了合金基体,使合金力学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9.
在微观力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对90W合金宏观力学性能及其与微观结构因素(粘结相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钨合金性能与粘结相力学参数密切相关.随着粘结相弹性模量增加,合金的抗拉强度增加,但延伸率降低.当粘结相屈服强度800MPa时,合金抗拉强度随粘结相屈服强度增加而增大,在粘结相屈服度为800MPa时达到最大值.随粘结相抗拉强度增加,合金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均呈近似线性规律增加.合金延伸率对粘结相应变硬化模量极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用简单的手涂方法制备了明胶膜,研究了明胶溶液的浓度、pH值、增塑剂甘油的用量以及添加剂乙醇的用量对明胶膜抗拉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明胶溶液浓度增加,膜的抗拉强度逐渐增大;(2)成膜液的pH值在7.0左右时,膜的抗拉强度最大;(3)随着增塑剂甘油含量的增加,膜干燥所需时间增长且抗拉强度降低;(4)乙醇用量为10%时,膜的抗拉强度最大;(5)明胶膜在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中,溶胀性能不同。  相似文献   

11.
The flow stress of ferrite/pearlite steel under uni-axial tension was simulated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by applying commercial software MARC/MENTAT. Flow stress curves of ferrite/pearlite steel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unit cell model. The effects of volume frac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aspect ratio of pearlite on tensile properti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2.
对780MPa级工程机械用钢进行了现场批量生产试制,对其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采用控制轧制和超快冷+层流冷却的两阶段冷却路径控制,获得了良好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终轧后采用超快冷+层流冷却工艺,超快冷的出口温度在650℃,卷取温度在570℃,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大于685 MPa,抗拉强度大于785 MPa,并具有良好的冲击性能、成形性能及焊接性能.试验钢的组织为铁素体+少量珠光体,同时,在铁素体的基体上,存在大量10nm左右的弥散析出或相间析出(Nb,Ti)(C,N),有效提高了试验钢的强度.  相似文献   

13.
对热轧Q345钢进行冷轧并模拟其连续退火工艺,对所研究的钢板进行显微组织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旨在开发出具有良好性能的双相钢.研究结果表明:试制的退火钢板组织较为复杂,具有不同含量的铁素体、珠光体、马氏体等组织;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较低的屈强比,但其延伸率较低,仅为14%左右.由于钢板的碳含量较高,因此,为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不能按照传统的热处理工艺进行模拟,而应适当降低均热温度且提高快冷始温.  相似文献   

14.
硅钡复合孕育剂对含硼灰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硼生铁配置的硼灰铸铁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SiBa复合孕育剂对其硼元素烧损率、金相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SiBa孕育剂质量分数的增加,B的烧损率逐渐降低,由25%降至8%;而抗拉强度、硬度却随之递增,SiBa质量分数为48%时出现峰值,抗拉强度σb为282MPa,硬度为228HBS·此时,组织中石墨形态呈现A型分布,共晶团得到细化,数量由390个/cm2增加到780个/cm2;与其他几组试验结果相比,硼碳化物呈小块状且均匀分布在珠光体上·经过与标准图谱对比知,珠光体体积分数大于95%·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不同比率的铁素体-贝氏体两相组织对球墨铸铁拉伸特性和冲击韧性的影响。当铁素体球墨铸铁在900℃奥氏体化,400℃等温淬火,贝氏体体积分数为54%和93%时,延伸率及断面收缩率均出现两个峰值。实验证明,当铁素体和贝氏体的比率在最佳范围时,能明显提高其强度和韧性。X—射线衍射证实,贝氏体为无碳化物上贝氏体。能获得良好的韧性,主要由于在石墨球周围形成环状组织的无碳化物上贝氏体,可能是这种高强度、高韧性的贝氏体在石墨-贝氏体界面阻止了裂纹萌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对高铝低硅TRIP钢进行两相区退火,通过分析退火后实验钢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建立了加工硬化指数与相组成的关系,探讨了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两相区退火温度的升高,实验钢中贝氏体含量逐渐降低,残余奥氏体含量先增大后降低,并在930℃退火时达到最大.随着两相区退火温度的升高,实验钢的抗拉强度逐渐降低,延伸率先增大后降低,930℃退火时抗拉强度为665MPa,延伸率达到最大,为30%,强塑积约为20GPa·%.EBSD统计和拉伸试验的结果表明,两相区退火温度为930℃时,残余奥氏体稳定性适中,从而在拉伸过程中不断地提供加工硬化,推迟颈缩的发生,大幅度提高塑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和冷却速率对碳质量分数为0.54%高速车轮钢进行热处理,得到具有不同晶粒尺寸和珠光体片间距微观组织的试样.在-120~20℃温度下对具有不同微观组织的拉伸试样和三点弯曲(3PB)缺口试样进行测试;采用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计算三点弯曲缺口试样缺口前的应力分布;利用扫描电镜对3PB试样断口进行观察并测量解理起裂源的位置;测定不同微观组织车轮钢试样的解理断裂应力.在扩展控制断裂机制下,微观组织对车轮钢的解理断裂应力具有明显影响,晶粒尺寸和珠光体片间距越小解理断裂应力越高.细化晶粒使未扩展微裂纹的特征长度减小,细化珠光体片间距有助于提高珠光体的有效表面能,从而使得解理断裂应力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含Nb微合金化试验钢为研究对象,通过3个不同精轧温度区间的轧制+层流冷却、空冷、超快冷的TMCP工艺获得了含有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以及少量残余奥氏体的显微组织.分析了控轧温度区间对含Nb微合金化试验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冷工艺参数相近的情况下,随着精轧开轧温度和终轧温度的降低,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减小,屈服强度、延伸率和强塑积增大.其中采用850~800℃的温度区间精轧+层流冷却、空冷、超快冷的TMCP工艺时,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延伸率和强塑积分别达到了513MPa,35%和25235MPa.%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γ单相区和γ+α双相区轧制并淬火工艺以及双相区再加热-淬火-碳配分( IQ&P)工艺,研究预处理组织对低碳钢室温状态多相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实验用低碳钢经两种工艺轧制并淬火处理,获得马氏体和马氏体+铁素体的预处理组织,再经双相区IQ&P工艺处理后均获得多相组织. 马氏体预处理钢的室温组织由板条状亚温铁素体、块状回火马氏体以及一定比例的针状未回火马氏体和8. 2%的针状残余奥氏体组成;马氏体+铁素体预处理钢由板条状亚温铁素体、块状和针状未回火马氏体以及14. 3%的短针状或块状残余奥氏体组成. 在相同的双相区IQ&P工艺参数下,预处理组织为马氏体的钢抗拉强度为770 MPa,伸长率为28%,其强塑积为21560 MPa·%;而预处理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的钢抗拉强度为834 MPa,伸长率增大到36. 2%,强塑积达到30190 MPa·%,获得强度与塑性的优良结合.  相似文献   

20.
脉冲电流对球墨铸铁退火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球墨铸铁的高温石墨化过程中采用脉冲电流为辅助手段,研究了脉冲电流对退火处理球墨铸铁力学性能以及渗碳体的石墨化、铁素体转变的影响.经脉冲电流处理后,球墨铸铁的硬度、抗拉强度降低,延伸率增加.SEM分析表明,脉冲电流加速了球墨铸铁的高温石墨化过程,促进了铁素体的转变.脉冲电流处理后石墨形核率的增加是加速渗碳体分解和铁素体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