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老舍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根据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大致可分为“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三大类。他们的身份虽不同,但悲剧性的命运却十分相似。其悲剧主要是由他们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与时代、历史的不谐调造成的。三类人物分别属于“被旧文化管辖而死的悲剧”、“反抗旧文化而死的悲剧”、“受劣质文化浸染而死的悲剧”,虽不悲壮激烈,却也深沉凝重,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研究鲁迅小说的文章可以说有成千上万,可不知为什么《高老夫子》却被人们冷落在一旁,专题研究极少,一般介绍居多,而且往往语焉不详,更始终没有恰切地把它和教育问题联系起来予以考察,其实《高老夫子》倒是彰明昭著的教育题材小说。本文就在这方面作些初步的探索。 (一) 小说《高老夫子》以辛辣的讽刺笔调,猛烈抨击了挂着新招牌混进文化教育界的投机骗子。不用说,作品的主人公正如小说标题所示是高老夫子其人。既被尊弥为“老夫子”,他的言行一定是可以为人师表无疑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此人在情节中的“贯串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小说《儒林外史》一直被看作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本文认为,单纯地把该书看成一部讽刺小说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不尽符合作者吴敬梓的原意和小说的实际。细察该书,“善善恶恶”应是吴敬梓的创作意图之所在,作品中既有不少讽刺、批判的内容,也有大量肯定、赞颂的内容,仅仅把注在前者而忽略后者甚至是不适当地夸大前者,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部批判现实的杰作。它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抨击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罪恶,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像病毒一样在整个社会流传扩散,毒化了人们的灵魂,浸染了社会风气。作品中的小人物胡屠户的身上表现了时代的折光,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作者以敏锐的艺术眼光捕捉人物最富有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的语言行动,刻划了一个自私至极、势利透顶、庸俗愚昧的小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史,卷帙浩繁,洋洋大观,名篇巨著令人应接不暇。然而,就真正有特色的小说叙述者来说,老舍恐怕是可算其中一二了。老舍是如此执着地专注于他的小说的营造,他总设法把它写成“故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不相信自己在文艺创作上有伟大的将来;至好也不过能成个过得去的故事制造者。这固然是老舍的谦虚之辞,但我们从中可发现,老舍对小说有他特殊的理解,即他认为写小说就是写故事,而要创作优秀小说,关  相似文献   

6.
老舍早期小说的创作动机是什么?至今,还是一个未被揭开的谜。老舍在一些文章中说,他写小说有的是“写着玩的”,有的是为了给某一刊物“凑字数的”,有的是为了应付编辑朋友的,有的是为了混稿费的。艺术心理学告诉我们,作家的创作动机必然掺入诸多复杂的因素,具有多元性特征。但是,作家对自己创作动机的表白,往往只是选择其比较直接、比较表面的一点.如果我们仅仅囿于老舍自己的表白,显然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本文试从老舍早期小说的创作动机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老舍在人物塑造方面,提出“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的观点,并指出只有“把一切人物的生活咂摸透了”.才能创造出具有突出性格的人物来。本文试就老舍这些观点作出探索。  相似文献   

8.
老舍在人物塑造方面,提出“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的观点,并指出只有“把一切人物的生活咂摸透了”,才能创造出具有突出性格的人物来。本文试就老舍这些观点作出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力求把老舍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打通”了来研究,找出老舍戏剧与其小说在现实主义、幽默、京味、史诗性等美学层面上的联系和沟通,从跨文体创作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浸润中西文化的作家,西方现代思潮不能不对老舍先生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一点又往往被其小说中浓郁的“京味”所冲淡和遮蔽。站在现代非理性的哲学高度细细品味老舍的小说,可以发现其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存在主义因素,这是形成其创作“笑中含泪”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唐代传奇标志着古代文言小说艺术上的成熟,唐代讽刺小说也比魏晋时期的讽刺小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了艺术技巧的追求。唐至明清之际,讽刺小说有意识追求荒诞怪异的情节。荒诞情节的设计是浪漫主义讽刺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首先是小说的时空局限被打破  相似文献   

12.
茅盾的小说,热情地歌颂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愤怒地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同时,也常常带着怜悯的温情,鞭挞和嘲笑小资产阶级的软弱动摇,表现了自己的鲜明爱憎。特别是当作家抨击那些反面事物的时候,更能显示出他天才的智慧,高超的讽刺手法,因而使他的作品,在那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艺术描写中,处处闪烁着讽刺艺术的光芒。茅盾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五种: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部批判现实的杰作。它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抨击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罪恶,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像病毒一样在整个社会流传扩散,毒化了人们的灵魂,浸染了社会风气。作品中的小人物胡屠户的身上表现了时代的折光,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作者以敏锐的艺术眼光捕捉人物最富有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的语言行动,刻划了一个自私至极、势利透顶、庸俗愚昧的小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写,本文主要从男性服饰,女性服饰和特殊人群的服饰进行分析,展现明代服饰的风貌。这些服饰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儒林外史》具有史料价值,甚至还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外显人物的身份和地位,突显小说的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国内外评论界对当代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Jostph Heller)的《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的评论一直争论不休,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集中表现在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社会讽刺小说,还是一部反现实主义的虚构荒诞小说这个问题上。持否定态度的评论家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作者以存在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理论为其指导思想,“拼凑出早已存在于作家思想中的一幅虚构的荒诞的世界图象”,人物则是作者“捏造出各种存在主义的人物模式”。因此,它是一部反现实主义的“存在主义劝化小说”。持肯定意见的评论家则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的图象是作者“形象地、高度艺术性地把当代美国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当今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寡头政治和军事官僚的  相似文献   

16.
唐结玲 《科技信息》2007,(24):112-114
本文认为老舍的《月牙儿》在其小说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老舍前期小说创作与后期创作的转折点。笔者以此为基点对《月牙儿》、《骆驼祥子》进行了比较,从作品的社会性、文学意蕴、人物的设置等方面重新做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探讨,论证了《月牙儿》是老舍在创作发生转折时,具有先兆性、带头性的作品,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茅盾曾说,在旧小说中,他喜欢《水浒》和《儒林外史》,并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青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然而,在他自己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写作的,则仅有3个短篇:《有志者》、《尚未成功》和《无题》。这3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他在以前创作的《春蚕》、《秋收》、《残冬》相似。茅盾晚年在《一九三五年记事》中曾回忆到这3个短篇的创作经过,并且谦逊地写道:“我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用的是讽刺揶揄的笔调,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也算别具一格。后来有人把这三  相似文献   

18.
《离婚》是鲁迅创作的现代题材小说。小说从封建势力的威压和人物自身的局限两方面剖析了造成主人公爱姑悲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从深层次表现其精神实质 ,勾画出人物的灵魂 ;运用高超的讽刺技巧 ,对压迫者进行无情的嘲讽 ,对被压迫者灵魂的劣根性给予尖锐的批判 ,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9.
老舍创作<离婚>时的心态是冷静的,但冷静中又不乏热情.就该小说中的两个典型人物"张大哥"和"老李"进行了分析,指出老舍虽然是以冷静的笔调来描写人物的生活,展示人物的性格,但却倾注了无比的热情去关注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去关注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老舍采取这样的创作态度引发了读者不少的思考和疑问.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执着于剖析和批判国民奴隶心理性格的现代作家,老舍在抗战时期的小说和话剧创作中塑造了众多汉奸人物,既是其在市民形象上的新发掘,也成为其笔下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老舍细致刻画了不同类型的汉奸,客观上呈现了这个阶层所代表的民族劣根性。并且,老舍抗战文学中的汉奸书写对于其笔下的异国形象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老舍对汉奸形象的充分关注和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拓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