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报道了R-12蒸气在三维内翅管中的流动冷凝实验,结果表明:与光滑面相比,R-12蒸气在三维内翅管中的凝结换热系数增加了107%,而流阻只增加了18%,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建立了预测传热性能和流阻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2.
以乙二醇为工质,在Re数为250-6000,Pr数为65-90之间的工况范围内,对7根具有不同肋形结构尺寸和肋排列形式的三维内肋管管内对流换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换热最强的三维内肋管与光管相比,在过渡流区换热强化倍数平均可达4.5倍,同时流阻增加约3倍;在层流区换热强化倍数约为2.4倍,而流阻仅增加约0.67倍,三维内肋的肋形结构尺寸和肋排列形式均对三维内肋管内的换热和阻力特性以及层流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用于硫酸行业的板翅紧凑型转化器,通过实验对采用不同翅高时流道内的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道内翅片高度的增大,传热膜系数随之增大,但流阻曲线则呈凹型变化,即在中间高度时流阻达到一最小值。同时利用数值模拟对流道内流动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强力生发灵甲液中的人参皂苷R_e与R_(g1),给出了样品预处理和样品分析的最佳条件。以信噪比为2作标准,直接测得R_e,R_(g1)的最小检测限分别为8.9×10~(-12)和5.4×10~(-12)g·s~(-1);回收率分别为92%~106%和70%~77%。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用于硫酸行业的板翅紧凑型转化器 ,通过实验对采用不同翅高时流道内的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随着流道内翅片高度的增大 ,传热膜系数随之增大 ,但流阻曲线则呈凹型变化 ,即在中间高度时流阻达到一最小值 .同时利用数值模拟对流道内流动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得到不同流型下的换热性能,以R134a为工质对两种不同微肋几何结构的三维水平内微肋管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可视化措施对流型及其转移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S9liman流型图上,三维内微肋管环状流的分界线较之于光管向左平移了一段距离,即环状流与波状流的转换判据由Fr等于7减小到Fr等于2,在较低的蒸汽流速和较低的干度下的换热三维内微肋管佾能维持环状流的状态,环状流区的实验数据回归的换热关联式与实  相似文献   

7.
油菜素内酯对湿地松苗的生理作用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早春经0.5mg·L-1和1.0mg·L-1油菜素内酯(BR)水溶液淋灌处理的湿地松一年生苗,在5、6月份生长高峰期间表现促进高生长。在9、10月份促进茎的加粗生长。12月下旬测定生物量,BR处理苗比对照增加了17.39%~26.37%。从6月至12月的几个生理指标测定表明,针叶的叶绿素含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可利用总糖含量除生长高峰时期降低以外,也始终高于对照。在炎热、干旱的7、8月份针叶内SOD活性明显比对照增强,而MDA合量低于对照。1月初测得BR处理苗针叶的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提高了16%~31%。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花瓣形翅片管(PF管)在水平套管之环形通道内强制对流冷凝的传热性能及传热强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R113在PF管外的冷凝给热系数是光滑管的11~18倍,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及观察实验现象得知:由于PF管具有特珠的翅片结构,既能充分发挥冷凝液的表面张力作用,又能干扰气液两相流的流态,增加边界层的湍流,因而对强化套管环隙间冷凝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扭带管内油的受迫对流换热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0^#透平油为工质,对在光管内插入三种不同扭率扭带的受迫流动的冷、热态流阻及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实验的雷诺数为200-1150,普朗特数为320-590,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范围内,插有不同扭率的全长连续扭带管的换热系数为光管的1.7-2.6倍,而阻力系数为光管的3-7.5倍;且扭率的大小对扭带的流阻与换热影响较大。另外,还对间断扭带管内油的受迫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气粉流运动的基本定律,考虑收缩喷管的等熵流动以及等截面管中的摩擦流动,建立了描述组合管中气粉流的数学模型.考虑气粉流摩擦壅塞现象,用马赫数检验法确定了组合管的临界管长.计算结果表明,组合管的临界管长随粉气比的增大而减小;在不同粉气比下,组合管中气体速度和粉粒速度均沿程逐渐增大,而粉粒终速随粉气比的增大而减小;组合管的临界管长比等截面管的临界管长小得多,且组合管中的压降比等截面管中的压降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1.
水蒸汽在水平二维微肋管内的凝结换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微肋高度对水平二维微肋管内凝结换热和流动阻力的影响.采用水蒸汽为凝结介质,进行了三种不同肋高度的管内凝结换热实验.结果表明,二维微肋管内凝结的平均换热系数α随肋高的增加明显增大.和光管比较,α增加28%~210%,这时阻力的增加仅为4%~53%.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肋形隧道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JK—2管)单管管外池沸腾实验。实验工质为R—113和R—11。实验结果表明:对R1131质,JK—2管沸腾给热系数比光滑管高2.5~15倍,临界热负荷高约100%;对工质R—11,JK—2管的沸腾给热系数比光滑管高1~10倍;与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JK—1管)相比,在工质R—11和R—113中,沸腾给热系数高20%~150%。并建立了一个预报值与实验值误差在±15%以内的准数关联式。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一种高黏度的油类介质在6种不同布置交错角度(0°,30°,45°,60°,75°,90°)的扇形内翅片石墨换热管中层流的强化传热和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扇形内翅片的强化换热效果明显.与无翅片的石墨换热管相比,6种布置角度的扇形内翅片对流换热系数分别增大22.69%,42.49%,62.28%,63.44%,65.47%,66.47%.就流动性能而言,扇形内翅片的石墨管6种布置角度下的阻力分别增大了191.88%,252.01%,333.10%,364.33%,385.51%,400.43%.为了明确石墨管内添加扇形内翅片后的强化传热效应,采用了换热性能评价指标(PEC)对6种布置角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45°布置角度时PEC评价准则数的平均值达到最大,为1.265,说明布置角度为45°时强化换热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14.
场协同原理强化管外降膜吸收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基于场协同原理设计的两种强化传热管型进行了LiBr降膜吸收水蒸气过程的传热实验研究,并与光滑铜管作比较,考查该传热管型在吸收过程中的强化作用.实验测量参数包括;溶液进出口温度、浓度,流量,冷却水进出口温度、流量等.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强化传热管型在低雷诺数时对LiBr降膜吸收传热的强化比分别为20%和50%,而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利用场协同理论和降液膜流动的波动特性分析了强化降膜吸收过程传热特性的物理机制,发现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夹角及降液膜厚度形成的阻力对对流换热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水平螺旋管外V型槽强化冷凝传热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平螺旋管外开有V型槽时的凝结换热强化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针对V型槽的冷凝换热特点,将V型槽流动区域分为传热区和液流区两个部分,对其分别建立了理论模型,并进行了数学描写.通过分析两个区之间流动和换热的有机联系,得到了螺旋管外V型槽冷凝换热问题的理论解,并给出了能用于工程实际的换热准则方程式.  相似文献   

16.
研制了一种新型三维内微肋管。在工质蒸汽进口压力为147、186、226和265kPa下,在凝结液质量流率为33~153kg/(m~2·s)范围内,通过对3种不同微肋尺寸的三维内微肋管的实验,得到了R11在水平管内的凝结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hysical quantity synergy in the field of laminar heat transfer, and according to the models of zero equation and k-ε two equations for the turbulent flow, the synergy equations for both energy and momentum conservation in the turbulent heat transfer are established. The synergy regulation among heat flux, mass flow and fluid driving force, and the mechanism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t reflects are revealed. The synergy principle of physical quantity in the thermal flow field is extended from laminar flow to turbulent flow. The principle is verified to be universal by the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a tube with an insert of helical twisted tape. Thus, corresponding to the synergy relation among physical quantities in the turbulent flow field, the performance of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resistance for the tubes with different heat transfer components and surface can be compar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 which thereby provides a guidance for designing heat transfer units and heat exchangers.  相似文献   

18.
谭怡  阎昌琪 《应用科技》2005,32(6):56-58
对3个采用整体针翅管的滑油冷却器进行了传热试验,结果表明:经改进后的滑油冷却器具有良好的强化换热效果.当换热管数量减少1/2,在相同的油质量流量下,强化管冷却器的换热量是光管滑油冷却器的1.06倍,换热系数是光管滑油冷却器的2.2倍.  相似文献   

19.
同轴换热器内流动与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验的方法以水为介质研究了同轴换热器内的流动与传热,Re为3×104~10×104.对具有不同螺距两根内管管内的摩擦阻力及同轴换热器整体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管内摩擦自力系数是相同情况下圆管的3~3.5倍.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揭示了同轴换热器管内外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