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河床地貌方面研究荆江,着重提出荆江河曲具有五个显著的地貌特征。文中还从地质、地貌、水流特征、人类活动等因素探讨了荆江河曲的形成和演变,并强调指出上、下荆江在各自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矛盾斗争中,具有不同演变规律,而水流又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对于研究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的荆江河曲演变的趋势和发展江汉平原商品粮基地的生产都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遥感象片(地球资源卫星象片及航空象片)的判读和量测技术,以地面凋查资料和历史资料为佐证进行对比分析,描述了下荆江现代河道的平面特征,分析了影响下荆江自由河曲演变的地质、地貌、水文诸要素和河曲演变过程,从而论证了遥感象片对研究河曲现象及其他流水地貌的优越性,为进一步开展遥感影象的地貌研究提供若干经验。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蓄水后荆江沙质河段河床演变及对航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以来荆江沙质河段不同类型河床的演变特性,预测计算了水库下游河床冲刷过程,进而探讨了河床演变趋势及其对航道的影响.资料分析表明,蓄水初期,上荆江深泓下切明显,但分汊放宽段航深不足问题突出;下荆江深泓冲淤相间,长顺直(微弯)河段的深槽过渡段下移,弯道进口处水流较分散,致使航槽不稳定.基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预测,蓄水5—10年,太平口—藕池口河段发生强烈冲刷,分汊放宽段中枯水河槽更宽浅,致使航道条件恶化,而且,支汊发展会影响主汊的通航条件;藕池口以下处于冲刷初期,过渡段浅滩碍航与否主要与退水过程有关,但弯道发展将使航槽位置发生变动.蓄水15—20年,藕池口以上冲刷基本完成,上荆江微弯分汊河型趋于稳定;藕池口以下发生强烈冲刷,过渡段浅滩高程降低,有利于航深的增加,弯道可能出现局部撇弯,致使航槽移位.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了沂河中游地质地貌背景的基础上,论述了沂河中游河床的平面形态类型及其成因。探讨了现代河床的演变趋势,提出了河床整治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下荆江河道图形建立了供分析用的数字地图,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下荆江河道图形进行了量测、计算、河道演变规律分析与模拟显示,并用最新的下荆江河道图形资料对其结果进行了检核;结合地质、地貌及其它因素,对下荆江河道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分汊河道演变机理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宜昌-湖口河段分汊河型分布广泛,涵盖了顺直分汊、微弯分汊及鹅头型分汊3种类型.本文依据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大量原型观测资料,总结归纳了长江中游各分汊河段的演变特征及其内在机理,并初步预测了其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沙量大幅减少,同时局部河床边界条件发生变化,长江中游分汊河段普遍出现支汊冲刷发展、中低滩冲刷变形、高滩滩缘崩退等演变现象.伴随着三峡水库调度方式的不断优化,加之河床冲刷下造床质输移水平的沿程恢复,以及大量航道整治工程的作用,城陵矶以下分汊河段稳定性将优于荆江河段.  相似文献   

7.
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强冲刷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荆江河段水沙条件重新分配,其河床进入剧烈冲刷状态,揭示其河床响应综合特征可进一步丰富水库下游河床演变规律.本文通过原型观测数据对比分析,阐述了荆江河段水沙重分配特性,多方面揭示出河段的强冲刷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带来了坝下游荆江河段水量过程上的重分配,沙量区域上及过程上的重分配,从而激发其河床的高强度冲刷响应,其中既有枯水位下降、断面窄深化、床沙粗化等常规响应,也有上荆江分汊河段"支汊冲刷发展"、下荆江急弯河段"凸冲凹淤"等异常响应.  相似文献   

8.
长江江苏河段嘶马弯道崩岸与护岸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江江苏河段把弯道来水来沙,河床边界组成,弯道横向环流情况下的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嘶马弯道崩岸坍江的原因,特点和工程防护措施,对弯道的稳定性运用钱宁公式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合嘶马河段护岸工程实践,对丁坝,沉排,平顺抛石等护岸形式进行总结比较,探求最佳护岸类型,进一步对长江扬中河段特别是嘶马弯道作出系统的整治规则。  相似文献   

9.
为认清长江中下游河段出现崩岸灾害现象的规律,根据近几十年来的诸多崩岸实例,结合河道水沙特征和沿江两岸地质地貌条件,分析揭示崩岸现象的类型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崩岸与河床演变过程密切相关;崩岸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随河岸地质条件而呈现的不均衡性,随岸坡地形条件和河道水文条件不同而呈现的类型差异性,随河道边界条件突变而出现的集聚性;崩岸时间分布特征表现为:随年内季节不同呈现明显的分布非均匀性,随年际水沙来量变化呈现相对的分布稳定性和间歇性,以及随来水来沙过程骤变而呈现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冲积河流河床形态对水沙条件的响应调整规律,基于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原理,对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过程进行研究。运用Morlet小波方法分析了沙市河段1956—2011年水沙序列的多时间尺度规律,采用滑动平均法拟合了流量、含沙量与断面面积的单一幂指数函数关系。结果表明,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对水沙条件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其河床形态的调整受到包括当前时段在内的前期水沙条件的共同影响。建立了水沙序列分时段的断面面积计算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河床横断面面积的变化情况与实际情况较接近,断面面积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2=0.85,模拟精度较好,分时段计算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上荆江沙市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规律。  相似文献   

11.
荆江自古以来边界条件复杂,水患频发,是长江黄金水道重点整治河段之一。在三峡水库蓄水后,该河段受清水下泄影响,河床将发生更为敏感的冲淤变化,给航道整治带来了新的问题,使治理难度增大。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在全面调查分析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前后荆江河段水沙条件的变化情况,以及荆江河段各主要航道已建整治工程的损毁、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出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不同类型整治建筑物的损毁影响因素及其损毁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建筑物的稳定性与整治效果提供参考依据,为保障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水深、改善航行条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河床纵剖面问题是地貌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河相学中的重大问题之一。研究河床纵剖面有助於河谷河床过程的认识,有助於阐明流域地貌过程,有助於恢复流域古地理及查明流域发展的历史;同时,对於同河流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也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是作者在学术导师任美锷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在写作过程中取得华东水利学院张书农教授的指导,南京大学地理系杨怀仁教授的关怀和地貌教研室河流地貌学教学小组陈钦鑾、林承坤同志的帮助。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长江流域规划办公窒和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提供大量资料,给予很多方便,并取得该院河流研究室唐日长主任和俞  相似文献   

13.
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山是世界著名风景名山,地质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其形成以地质构造为基础.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山峰林立,怪石嶙峋,千变万化的地貌旅游资源,以花岗岩山岳旅游地貌景观为特色.地质旅游景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和景观增值效应,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卵石夹沙河流动床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丘陵和山区卵砾石河流在水文泥沙,地质地貌方面的特点,将水流阻力划分为河床阻力,岸壁阻力与河道形态阻力,给出了相应阻力系数的模拟计算方法。除进行水流中悬移质和推移质运动的模拟外,还将河床划分为河床交换层,扰动层等四层。考虑河床表层中各组泥沙的起动及其隐曝系数、起动概率、可能的供应量对输移泥沙的制约作用,引用了河床交换层中的泥沙连续方程。模型用川江河道与水槽试验的资料进行检验,表明能较好地模拟这类河流的水流、泥沙输移与河床泥沙的冲淤,可满足一般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一、对目前几个划分河床类型途径的分析河床类型(简称河型)的划分是河床学中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随着大规模建设与河道整治工程的开展,迫切需要区分河床类型,掌握不同类型河床的演变规律。所以近十几年来,该问题引起了中外学者们的注意,归纳起来,探索这一课题主要有如下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信息熵的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信息熵的理论与方法,引入河床演变的指标信息熵和年份信息熵概念,并给出计算公式定量地分析河床演变.选取黄河下游6个河段作为研究区域,利用每个河段1972—2000年影响因素的实测资料计算了各个影响因素对河床演变影响的客观权重和河段年份信息熵.通过对比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能够反映组成河岸与河床物质的相对可动性的宽深比对河床演变的权重最大,并且河床边界条件对河床演变的影响大于来水来沙条件;6个河段的年份信息熵的大小,依次是花—夹河段、夹—高河段、高—孙河段、孙—艾河段、艾—泺河段和泺—利河段,表明年份信息熵越大河型越不稳定,年份信息熵越小河型越稳定有序;同时验证了信息熵越大系统越混乱、信息熵越小系统越有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浅滩的形成条件及演变特征,长江中游浅滩可分为分汊段浅滩、顺直(微弯)过渡段浅滩和弯道复杂浅滩三类,分析了这三类浅滩的成因及演变规律。简述了荆江裁弯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运用对重点浅滩航道的影响,提出了现状整治原则及整治工程布置的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长江河道的特征,制定、采用不同的防洪对策,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在自然裁弯频繁的荆江弯曲河道,实施人工裁弯已取得了利大于弊的较好效果,提高了防洪排洪能力;但Pai洲弯道的裁弯,在未能提高黄石-武穴河段泄洪能力的前提下,将会出现武汉河段的河床淤积,加重武汉的防洪负担。对分汊支数较多或演变周期短的鹅头形弯曲分汊河段,则可堵塞掉一部分衰亡中的支汊,加强发展中的主汊,促成稳定单一河道的形成,取得改善洪条件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50-1980年下荆江监利(姚圻脑)站的水文测验资料,运用L.B.Leopld河床水力几何形态原理,建立下荆江河道的河相关系式,研究该河道不力几何形态的特点及变化,研究表明,下荆江河道河宽指数b随流量的变化较小,而水深指数f随流量的变化较大,河床横断面具有窄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荆江洪水与沙市的地貌背景之后,进一步探索了沙市局地地貌与洪灾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洪灾的地貌成因,提出了沙市的防洪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